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5篇
  免费   249篇
  国内免费   161篇
化学   1478篇
晶体学   22篇
力学   84篇
综合类   14篇
数学   163篇
物理学   72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185篇
  2012年   153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3篇
  1972年   4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3 毫秒
131.
The next generation of microelectronic devices will require design of new kinds of polymers which are tailored to display a dielectric constant as low as 2.0, a coefficient of thermal expansion (CTE) which matches the metal circuitry as well as the silicon substrate, moisture and chemical resistance, and dimensional stability at processing temperatures of 300-400°C which are required to form an adhesive bond between laminates. In our program, we have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all of these areas through the use of liquid crystalline copolyesters (LCP's) laminated with a newly developed crosslinkable copolyester. In this paper, data are presented which illustrate how films and coatings of either system can be made to adhere in the solid state by interchain transesterification reactions (ITR) at the interface. Ability to foam the crosslinkable copolyester films provides direct control over the dielectric constant. The effect of pore size and distribution on the dielectric constant will be discussed. The potential to dramatically increase the melting point of the LCP's through high temperature annealing is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2.
将Painlevé方法推广到更一般的形式, 可以从给定的低维可积模型中得到无穷多个新的可积模型. 新的可积模型与原模型相比都是较高维的, 它们保持保角不变性和Painlevé性质. 本文主要以KdV、NLS和KP方程为例, 运用WTC法、截断展开、领头项分析等方法, 给出了(3+1)维可积模型的具体形式.  相似文献   
133.
该文基于牛血清白蛋白模板金纳米簇(BSA@AuNCs)与羟基氧化钴(CoOOH)纳米片构建了一种激活型荧光纳米探针用于生物硫醇的检测。带负电的BSA@AuNCs能通过静电吸附作用组装到带正电的CoOOH纳米片表面,与此同时,BSA@AuNCs的荧光由于内滤效应(IFE)有效地被CoOOH纳米片猝灭,形成BSA@AuNCs-CoOOH纳米探针。当向纳米探针溶液加入生物硫醇(0.05~150 μmol/L)时,生物硫醇与纳米探针中的CoOOH纳米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oOOH纳米片被降解生成Co2+,同时释放出BSA@AuNCs,BSA@AuNCs荧光信号恢复。结果表明,该纳米探针可以检测低浓度的生物硫醇,对生物硫醇(半胱氨酸、谷胱甘肽和高半胱氨酸)的检出限为30 nmol/L。相对于其他的氨基酸、金属离子及糖类化合物,该纳米探针对生物硫醇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并成功应用于人血清样品中生物硫醇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4.
合成了一种含双极性9,9-双(9-乙基咔唑-3-基)-4,5-二氮芴(ECAF)配体的新型三羰基铼配合物Re(CO)3(ECAF)Cl,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及高分辨质谱对其结构进行了确定。以含有4,5-二氮-9,9-螺二芴(SB)配体的铼配合物Re(CO)3(SB)Cl作为参比物,对比研究了其热稳定性及光电性能。结果表明,与参比物的分解温度(366℃)相比,配合物Re(CO)3(ECAF)Cl有极好的热稳定性(热分解温度419℃)。由于富电子咔唑基团导致的能隙增大,相比参比物的发光波长(572 nm),Re(CO)3(ECAF)Cl的发光波长蓝移至565 nm。Re(CO)3(ECAF)Cl的发光量子效率(39%)稍高于参比物(37%)。以旋涂法制成电致发光器件后,基于Re(CO)3(ECAF)Cl器件的最佳掺杂浓度(质量分数)高达30%,是基于参比物器件的2.4倍,而且开启电压低至2.9 V,明显比参比物器件的4.0 V低,说明ECAF配体能有效抑制发光浓度淬灭,且明显改善了铼配合物的载流子传输性能。基于Re(CO)3(ECAF)Cl器件的最大电流效率及最大外量子效率分别为8.2 cd·A^-1和3.0%,低于参比物器件的9.7 cd·A^-1和3.9%。  相似文献   
135.
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与聚乙二醇(PEG, 分子量为4000, 6000和8000)为原料, 以直链醇(C12, C14, C16和C18)为封端剂, 合成了疏水改性乙氧基化氨基甲酸酯(HEUR), 并将其应用于乳液增稠. 采用核磁共振波谱(1H NMR)、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凝胶渗透色谱(GPC)表征了HEUR的结构、 分子量及其分布, 研究了其在水性乳液中的流变行为. 研究结果表明, 当HEUR封端基团为C14, C16和C18, 且质量分数增加到1.0%以上时, 增稠的乳液(Latex/HEUR)的流变曲线出现触变环, 为触变性流体. 当HEUR亲疏水比值(Rh)减小时, 疏水性增强, 触变环向低剪切速率( γ ˙ )方向移动, 黏度下降率(Δη)增大; 当HEUR用量增加时, 触变环面积(Sloop)也增大. 这些触变性特点归因于HEUR在乳液中的缔合作用、 氢键作用及链缠结.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Latex/HEUR的聚集态和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随着HEUR封端基团链长增加, Latex/HEUR颗粒粒径增大, 表面变粗糙.  相似文献   
136.
该文制备了一种可在pH 5.0~9.0范围内选择性吸附As(Ⅲ)的巯基(—SH)修饰的环氧基改性磁性纳米材料(Fe3O4@SiO2@GMA—S—SH MNPs),将其与新型MSPE-ICP-MS联用实现了水中As(Ⅲ)和As(Ⅴ)的分离分析,As(Ⅴ)经Na2S2O3/KI还原后,采用MSPE-ICP-MS测得总砷含量,然后通过差减法计算。结果显示,方法对As(Ⅲ)的检出限(LOD)为1.5 ng·L-1,富集倍数为150倍,线性范围为5~3 000 ng·L-1,相对标准偏差(RSD)(c=10 ng·L-1,n=7)为9.6%。将该方法用于水质标准样品(GSB07-3171-2014)中无机砷形态分析,测定结果与参考值一致。采用该方法测定自来水As(Ⅲ)和As(Ⅴ)的含量分别为0.036、0.043 μg·L-1,湖水中含量分别为0.24、0.43 μg·L-1,加标回收率为80.9%~101%,RSD为1.5%~10%。该方法具有检出限低、富集倍数大、吸附/解吸动力学快、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可用于实际水样中无机砷的形态分析。  相似文献   
137.
Ginkgolide B is a dietary diterpene with multiple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However, current research on ginkgolide B is not comprehensive. The current study analyzed the metabolic profile of ginkgolide B in vivo and in vitro using ultra-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To detect and identify the different metabolites in ginkgolide B, a novel data processing method was used as an assistant tool. A total of 53 different metabolites of ginkgolide B (38 phase I metabolites and 15 phase II metabolites) were detected relative to blank samples. The biotransformation route of ginkgolide B was identified as oxidation, dehydroxylation, hydrogenation, decarbonylation, demethylation, sulfate conjugation, glucose conjugation, methylation, and acetylation. The current study demonstrated a method for rapidly detecting and identifying metabolites and provided useful information to further characterize the pharmacology and mechanism of ginkgolide B. A method for the analysis of other diterpene metabolic components in vivo and in vitro was also established.  相似文献   
138.
合成了3个钌髤配合物,[Ru(bpy)2(SB)](PF6)2、[Ru(bpy)(SB)2](PF6)2和[Ru(SB)3](PF6)2(bpy=2,2′-bipyridine,SB=4,5-diaza-9,9′-spirobifluorene),通过核磁和元素分析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确定。[Ru(bpy)2(SB)](PF6)2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认了结构。研究了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能。结果表明[Ru(bpy)2(SB)](PF6)2在乙腈中的发桔红光,波长为606 nm,量子产率约为0.001 2。在同样条件下[Ru(bpy)(SB)2](PF6)2和[Ru(SB)3](PF6)2的发光非常微弱甚至几乎没有发光。还研究了这些配合物的电致化学发光性能。随着配体中SB含量的增加,发光的峰电压从1.36 V增加到1.58 V,相对发光强度从731降低到52。  相似文献   
139.
以常规型飞行时间质谱仪为基础,通过配置移动平台、样品杆、工业相机、LED灯源、工业显示屏等部件,研制了一套飞行时间质谱仪用固体样品自动进样系统,实现了固体有机样品的直接进样分析。该装置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可为相关实验室设备升级改造提供借鉴和参考。该装置可进行难溶未知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剖析,实现目标物的快速筛查,且操作人员可实时观测锥孔处样品状态并可软件操控进样位置,实现人机分离的自动化测试。  相似文献   
140.
近年来,荧光成像技术为人们研究活体细胞及组织内的化学生物学过程提供了有效的研究工具,可以无损、实时、原位地以高时空分辨率实现对目标物进行生物荧光成像与分析。荧光成像技术在生物学、环境监测、临床诊断和药物发现等诸多研究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物荧光成像技术的最新进展对发展新型小分子荧光染料及探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和发射波长位于近红外光区(600~900 nm)的荧光染料及探针由于具有光毒性低、生物分子自发荧光干扰小、光散射低、组织穿透能力强等优点,非常适合用于生物荧光成像领域。通过将罗丹明分子中O桥原子用Si代替,得到了一类新型的探针分子--硅杂蒽类荧光探针。这类染料分子在保留了氧杂蒽荧光染料优越的光学性质的同时,光谱发生明显红移,满足了近红外荧光检测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硅杂蒽及其衍生物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在金属离子、pH值、小分子、生物酶等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且简要阐述了基于硅杂蒽类探针分子的识别检测机理以及其在生物成像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