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19篇
  免费   2313篇
  国内免费   2416篇
化学   10755篇
晶体学   218篇
力学   880篇
综合类   235篇
数学   1981篇
物理学   5379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166篇
  2022年   320篇
  2021年   394篇
  2020年   440篇
  2019年   514篇
  2018年   452篇
  2017年   459篇
  2016年   657篇
  2015年   701篇
  2014年   906篇
  2013年   1117篇
  2012年   1184篇
  2011年   1351篇
  2010年   1073篇
  2009年   1112篇
  2008年   1205篇
  2007年   1089篇
  2006年   1046篇
  2005年   918篇
  2004年   735篇
  2003年   593篇
  2002年   726篇
  2001年   513篇
  2000年   429篇
  1999年   294篇
  1998年   198篇
  1997年   144篇
  1996年   128篇
  1995年   88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14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4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31.
不同垃圾焚烧炉排放的PM10 中多环芳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大气可吸入颗粒物采样器进行改装,建立了垃圾焚烧炉烟气中PM10采样系统,并采集了三家垃圾发电厂焚烧炉排放烟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利用GC-MS对可吸入颗粒物中的16种多环芳烃进行定量研究,获得了多环芳烃的质量分数和浓度,并对不同环数的芳烃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不同样品中的多环芳烃的毒性参数。结果表明,颗粒物中的多环芳烃主要集中在4环、5环和6环,3环和2环所占比例较少;与燃煤电厂相比,垃圾焚烧发电厂排放的烟气中多环芳烃的浓度和毒性参数更高。  相似文献   
932.
活化条件对活性碳纳米管比表面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KOH为活化剂, 研究了多壁碳纳米管在制备活性碳纳米管过程中四个重要影响因素: 活化剂用量、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和活化过程中保护气体的流速对所得活性碳纳米管BET比表面积的影响并解释了原因. 研究表明上述四个因素都会对活性碳纳米管的比表面积产生较大的影响, 其中活化剂用量的影响最大, 在研究范围内可引起比表面积增大约241 m2•g-1. 在这四个影响因素中除活性碳纳米管的比表面积随活化温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外, 其他三个影响因素的变化都会使活性碳纳米管的比表面积出现最大值, 而且四个影响因素的改变, 都不改变活性碳纳米管的孔洞主要是中孔和大孔的特点.  相似文献   
933.
合成了一种新的含有3个配体的稀土配合物Eu(TTA)2(N-HPA)Phen(TTA-噻吩甲酰基三氟丙酮,N—HPA=N-苯基邻氨基苯甲酸,phen=邻菲咯啉)。将稀土配合物作为掺杂物与基质PVK按照不同质量比混合共溶,旋涂成膜。通过荧光光谱,分析了薄膜的发光特性,并将其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研究了PVK和Eu(TTA)2(N—HPA)Phen之间的能量传递,并且制备了发光层为PVK:Eu(TTA)2(N—HPA)Phen,结构为ITO/PVK:Eu(TrA)2(N—HPA)Phen/BCP/Alq3/Al的多层器件,发现改变PVK和稀土配合物的掺杂比,可以不同程度地抑制PVK的发光,最终得到纯的Eu^3+的红色发光。实验结果证明,在PVK:Eu(TTA)2(N—HPA)Phen=5:1的质量比下,从PVK到稀土配合物之间存在充分的能量传递。  相似文献   
934.
赵焱  刘哓青  赵勇  刘频  李琮 《分析化学》2006,34(7):959-962
用光谱滴定技术分别测定了β-环糊精(1)、单-[6-(1-萘酰氨基)-乙基氨基-6-脱氧]-β-环糊精(2)、单-[6-(1-萘酰氨基)-二乙基二氨基-6-脱氧]-β-环糊精(3)在25℃时,pH为7.2、2.0和10.1的缓冲溶液中与几种染料分子形成超分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Ks,并考察了pH=7.2时识别过程的热力学参数ΔH0和TΔS0。结果表明,pH为2.0和10.1时,静电、疏水和氢键作用协同贡献于超分子配合物的形成,如主体2与AR在pH=10.1时形成的Ks=7085;而pH=2.0时的Ks=1034。当pH=7.2时主-客体的尺寸/形状匹配、疏水作用和范德华力决定配合物的稳定性。主体2、3对AR、TNS和ANS的包结配位是放热过程,并给出较大的焓变(-ΔH0),对RhB主要表现为熵驱动过程。  相似文献   
935.
假蒟挥发油化学成分气质联用分析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常规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出假岛精油,经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分析,分出60多个峰,鉴定出67种化合物,它们主要是2,4,5-三甲氧基-1-丙烯基苯3.20%),顺-石竹烯(13.33%),1,2-二甲氧基-4-(1-丙烯基)苯(12.63%),细辛(9.94%),4-甲氧基-6-(2-丙烯基)-1,3-苯并二恶茂(5.71%),δ-杜松烯(3.03%)etc,占总峰面积的67.84%。  相似文献   
936.
建立了一种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银菊珍珠胶囊中稀土元素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分析了国家一级灌木枝叶标准物质(GBW 07603)和国际柑橘叶标准物质(NIST1572)中的稀土元素,结果与标准值一致。该方法已被用于分析银菊珍珠肢囊样品中的稀土元素。  相似文献   
937.
本工作设计合成了6种新型混胺羧酸根合铂(Ⅱ)类配合物[Pt((?)NH)(NH3)X2](a~f){其中,X=CH3COO-(乙酸根),CH3Cl COO-(氯乙酸根),CHCl2COO-(二氯乙酸根),C6H5-COO-(苯甲酸根),p-CH3-C6H4-COO-(对甲基苯甲酸根),p-CH3O-C6H4-COO-(对甲氧基苯甲酸根)}。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差热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 1H核磁共振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通过MTT法研究了配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通过等离子体质谱研究了配合物与细胞DNA的键合量;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表明,配合物(a~f)对所测试的肿瘤细胞MCF-7、HCT-8和BGC-823没有表现出活性,但对EJ和HL-60两种肿瘤细胞表现出好的活性,而且配合物(d~f)对HL-60细胞的活性与顺铂相当。配合物(a~f)与HL-60细胞的DNA键合量与其作用浓度表现出一定的依赖性,从小到大的顺序为:cisplatin < c < b < a < f < e < d。  相似文献   
938.
丁二酮肟双核铜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丁二酮肟双核铜配合物[Cu2(Hdmg)4]与DNA的相互作用. 考察了pH、温度、离子强度和配合物浓度等因素对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影响, 初步探讨了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机理. 实验结果表明, 配合物与DNA的碱基结合形成非电活性物质, 使溶液中游离配合物的浓度降低, 配合物的峰电流减小. 单链DNA(ssDNA)充分暴露的碱基使其与配合物的结合能力大于双链DNA(dsDNA). Cu2(Hdmg)4与ssDNA和dsDNA的结合比分别为2:1和1:1, 结合常数分别为3.56×109和2.75×105.  相似文献   
939.
The bi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neutral red (NR) with DNA were investigated b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Chemometrics approach as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SVD)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number of spectral species in the drug-DNA binding process, and then the intrinsic binding constant of 1.6 104 in base pairs and the binding site number of 0.97 were obtained from the Scatchard plot.  相似文献   
940.
Aggregation process of isotactic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i-PMMA) has been studied extensively for many years, and considerabl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both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They are, however, seldom sustained by real-space observations of the underlying morphology. In this paper, the aggregation process of i-PMMA in concentrated acetone solutions and the fractal structure of the resulting three-dimensional clusters were characterized on the basis of real-space AFM observations of their two-dimensional projection. It was found that spherical multiple-chain particles formed upon collapse and aggregation of the involving chains as a whole during quenching the solution to room temperature. By keeping the solution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initially formed particles stick together upon contact to form larger particles through reassembling very slowly. The succeeding collision of the enlarged spherical particles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small clusters. These newly formed small clusters grow when they meet with other clusters or single Brownian particles. This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large clusters with fractal dimension of 1.95$±0.05, which suggest a reaction-limited cluster aggregation of i-PMMA in a concentrated acetone solution. Thi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clusion obtained by light scattering measure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