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293篇 |
免费 | 2466篇 |
国内免费 | 5077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10183篇 |
晶体学 | 548篇 |
力学 | 1039篇 |
综合类 | 661篇 |
数学 | 1911篇 |
物理学 | 649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120篇 |
2022年 | 478篇 |
2021年 | 456篇 |
2020年 | 450篇 |
2019年 | 424篇 |
2018年 | 397篇 |
2017年 | 632篇 |
2016年 | 422篇 |
2015年 | 616篇 |
2014年 | 780篇 |
2013年 | 1038篇 |
2012年 | 1042篇 |
2011年 | 1057篇 |
2010年 | 1051篇 |
2009年 | 1162篇 |
2008年 | 1367篇 |
2007年 | 1221篇 |
2006年 | 1136篇 |
2005年 | 1059篇 |
2004年 | 888篇 |
2003年 | 613篇 |
2002年 | 650篇 |
2001年 | 563篇 |
2000年 | 676篇 |
1999年 | 474篇 |
1998年 | 226篇 |
1997年 | 180篇 |
1996年 | 161篇 |
1995年 | 150篇 |
1994年 | 143篇 |
1993年 | 159篇 |
1992年 | 134篇 |
1991年 | 96篇 |
1990年 | 97篇 |
1989年 | 125篇 |
1988年 | 96篇 |
1987年 | 79篇 |
1986年 | 54篇 |
1985年 | 41篇 |
1984年 | 51篇 |
1983年 | 36篇 |
1982年 | 35篇 |
1981年 | 32篇 |
1980年 | 27篇 |
1979年 | 18篇 |
1978年 | 6篇 |
1974年 | 7篇 |
1965年 | 20篇 |
1964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荧光法研究对-二甲氨甲基-杯[8]芳烃与二苯胺磺酸钠包结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荧光法研究了水溶性对-二甲氨甲基-杯[8]芳烃与二苯胺磺酸钠的相互作用。发现当对-二甲氨甲基-杯[8]芳烃加入到二苯胺磺酸钠溶液时,二苯胺磺酸钠的荧光峰发生了明显的蓝移,荧光增强,可能的作用机理是二苯胺磺酸钠中的磺酸根与对-二甲氨甲基-杯[8]芳烃中带正电的氮原子之间有较强的静电作用,二苯胺磺酸钠进入了对-二甲氨甲基-杯[8]芳烃的疏水空腔。同时研究了几种有机溶剂对包结物的荧光强度的影响,初步探讨了其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62.
蛇足石杉及其近缘种表征关系的FTIR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蛇足石杉是一种重要药用植物,其种内变异程度高,近缘种多,植株体型小,可供鉴别性状少。运用OMNI采样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直接测定法,获得了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及其5个近缘种:四川石杉(Huperzia Sutchueniana)、闽浙马尾杉(Phlegmariurus Mingchegensis)、石松(Lycopodium Japonicum)、深绿卷柏(Selaginella Doederleinii)和异穗卷柏(Selaginella Heterostachys)16个叶片样品的红外光谱,以666~3 145 cm-1范围内吸收峰吸光度为指标,以红外光谱图为对象,应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比较了16个样品在红外光谱上的差异程度。发现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主成分分析排序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征16个样品的分类关系。应用FTIR直接测定法能够鉴别蛇足石杉及其近缘物种。 相似文献
63.
通过检测打火短路过程中产生较大的di/dt 和du/dt 来实现高压电源的打火短路保护。在研究了中性束加速电源控制和保护特点的基础上, 设计了诊断中性束加速电源在打火短路过程中的di/dt 和du/dt 的检测电路和相应的保护电路, 实现提前对加速器高压电源打火短路的保护。 相似文献
64.
绕圆柱体自由表面磁流体流动和传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在不同雷诺数下,绕圆柱体的磁流体自由表面流动及传热进行了模拟,分析了磁场对绕流圆柱尾迹和涡分离的影响,获得了两种雷诺数下的电磁力密度、流场和温度场分布。结果表明,磁场不仅影响了流动的形态,而且对湍流有抑制作用,降低了自由表面的更新机制,从而减少了传热能力;在相同的Hartmann数下,相比低雷诺数下的流动换热情况,高雷诺数下的湍流不能被完全抑制,自由表面与尾迹的相互作用也较强,因而自由表面换热也较强。 相似文献
65.
德国小蠊变应原Bla g 2蛋白变复性的荧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包涵体中的重组蛋白经抽提后可以在变性状态下纯化,而纯化后的复性过程是基因工程下游处理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变应原Bla g 2蛋白复性前后荧光光谱的比较和分析、变性剂(尿素和SDS)对复性后Bla g 2蛋白的荧光滴定实验、以及复性后Bla g 2在不同pH下的荧光光谱分析,推断出Bla g 2蛋白分子在不同环境下构象的变化及其光谱学特征,初步建立了一种新的检测重组变应原蛋白变复性的光谱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66.
合成了一种超分子探针对羧基苯偶氮基杯[8]芳烃(简称CPAC).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溶液状态下该探针与诺氟沙星(简称NFLX)的相互作用.实验表明,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烈的相互作用,CPAC与NFLX形成外式包结物,静态猝灭NFLX的荧光,CPAC的杯腔体与NFLX的喹啉环间的疏水作用是主要作用方式.测定了该反应的结合常数(K=6.38×105 L·mol-1)和结合比(n=1).实验发现,小牛胸腺DNA能夺取CPAC-NFLX体系中的CPAC,使NFLX游离,说明超分子化合物CPAC可用于诺氟沙星药物的储存和定点释控. 相似文献
67.
液晶光阀的偏光显示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讨论了液晶光阀的偏光扭曲向列性效应, 分析了液晶光阀中液晶分子在交流电场作用下重新取向后的扭曲, 测量了TB3639型液晶光阀在特定的频率连续改变外加交流电压条件下,液晶分子重新取向后的扭曲角度以及液晶光阀的电光特性。测量结果表明,在外加电压连续改变时,入射线偏振光的透射率呈现连续非线性变化,这种非线性变化可以由液晶分子的扭曲量来改变。同时液晶分子180°的扭曲使得液晶光阀具有较陡的电光特性曲线,这对于多通道矩阵寻址方式的液晶光阀而言在矩阵显示中可有更多的通道寻址线和更高的对比度。 相似文献
68.
69.
LI Rui ZHANG Duan-Ming HUANG Ming-Tao SU Xiang-Ying CHEN Zhi-Yuan ZHU Hong-Ying ZHANG Lin 《理论物理通讯》2007,48(8):343-347
We propose a two-dimensional model of polydisperse granular mixtures with a power-law size distribution in the presence of stochastic driving. A fractal dimension D is introduced as a measurement of the inhomogeneity of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particles. We define the global and partial granular temperatures of the multi-component mixture. By direct simulation Monte Carlo, we investigate how the inhomogeneity of the size distribution influences the dynamic properties of the mixture, focusing on the granular temperature, dissipated energy, velocity distribution, spatial clusterization, and collision time. We get the following results: a single granular temperature does not characterize a multi-component mixture and each species attains its own "granular temperature"; The velocity deviation from Gaussian distribu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pronounced and the partial density of the assembly is more inhomogeneous with the increasing value of the fractal dimension D; The global granular temperature decreases and average dissipated energy per particle increases as the value of D augments. 相似文献
70.
利用一维辐射传递方程及LBLRTM逐线积分模式建立计算模型,对工业革命前与目前大气构成情况下温室效应的能量分布及其光谱吸收机理进行分析,在保持温室气体浓度为当前水平的基础上,研究温室效应能量分布与地表温度之间的相互耦合机理.结果表明:工业革命前地球的温暖环境主要来自于大气温室气体的(100~370)cm-1、(640~710)cm-1以及(1370~2000)cm-1三个强吸收带对于地球长波辐射的吸收,而地球当前的变暖则源自于大气的(370~640)cm-1和(710~1370)cm-1两个弱吸收带的作用,其对工业革命以来所额外增加的温室效应贡献分别达到了25%和55%;地表温度升高,温室效应在全波段范围内也会随之增强,但不同谱带处的温室效应贡献以地球平均温度所对应的辐射峰值波数为界线,峰值波数右侧的温室效应贡献将会增加,在其左侧的贡献比例则会减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