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461篇 |
免费 | 2514篇 |
国内免费 | 4262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9436篇 |
晶体学 | 473篇 |
力学 | 1049篇 |
综合类 | 658篇 |
数学 | 1980篇 |
物理学 | 564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8篇 |
2023年 | 155篇 |
2022年 | 496篇 |
2021年 | 468篇 |
2020年 | 474篇 |
2019年 | 485篇 |
2018年 | 365篇 |
2017年 | 589篇 |
2016年 | 475篇 |
2015年 | 683篇 |
2014年 | 784篇 |
2013年 | 1028篇 |
2012年 | 967篇 |
2011年 | 1001篇 |
2010年 | 1070篇 |
2009年 | 1036篇 |
2008年 | 1229篇 |
2007年 | 1022篇 |
2006年 | 1040篇 |
2005年 | 954篇 |
2004年 | 703篇 |
2003年 | 552篇 |
2002年 | 554篇 |
2001年 | 572篇 |
2000年 | 550篇 |
1999年 | 327篇 |
1998年 | 189篇 |
1997年 | 134篇 |
1996年 | 137篇 |
1995年 | 126篇 |
1994年 | 120篇 |
1993年 | 117篇 |
1992年 | 116篇 |
1991年 | 69篇 |
1990年 | 86篇 |
1989年 | 81篇 |
1988年 | 71篇 |
1987年 | 70篇 |
1986年 | 56篇 |
1985年 | 44篇 |
1984年 | 34篇 |
1983年 | 32篇 |
1982年 | 28篇 |
1981年 | 28篇 |
1980年 | 17篇 |
1979年 | 13篇 |
1978年 | 10篇 |
1977年 | 7篇 |
1965年 | 7篇 |
1954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为得到质量均衡的大功率激光束,分别以条形和面阵半导体激光器为模型,基于平行玻璃板对光束的偏移作用,对准直后激光束进行分割和重排,并在Zemax软件中进行了仿真。条形半导体激光器初始发散角为40和10,整形前已准直光束快慢轴方向的光参数积分别为0.455 2 mmmrad和20.484 mmmrad,光束质量相差较大,整形后快慢轴方向光参数积分别为2.731 2 mmmrad和3.414 0 mmmrad,实现了快慢轴方向光束质量均衡。利用平行玻璃板消除面阵半导体激光器中存在的发光死区,整形后快慢轴方向光参数积分别为7.002 mmmrad和10.242 mmmrad ,整形系统耦合效率为90.13%。 相似文献
132.
133.
134.
135.
研究铁磁/反铁磁/铁磁三层膜中界面存在二次以及双二次交换耦合下反铁磁磁矩转动及其交换各向异性.结果表明,其反铁磁膜中的磁矩转动存在可逆"恢复行为"、不可逆"连续倒转行为"以及不可逆"中断倒转行为"三种情形,三种情形的出现强烈地依赖于两界面处的线性耦合和双二次耦合.钉扎界面的交换耦合与旋转界面的交换耦合相互竞争,当钉扎界面耦合占主导时,反铁磁磁矩发生可逆"恢复行为",系统出现交换偏置.在旋转界面耦合占主导情形下,其线性耦合与双二次耦合也相互竞争,分别导致反铁磁磁矩发生不可逆"连续倒转行为"和不可逆"中断倒转行为",系统都不出现交换偏置,但矫顽场都得以增强.相关结论为实验上观测的磁滞能耗以及界面垂直耦合提供了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6.
137.
138.
基于共聚焦显微拉曼的真菌菌丝中几丁质的原位检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丁质是真菌细胞壁中一种重要的结构多糖,本文首次采用共聚焦显微拉曼技术对山茶刺盘孢菌的气生菌丝进行原位检测研究,首先确定了采集菌丝拉曼光谱的最优实验参数,并获得了菌丝,几丁质标准品和背景三种物质的典型拉曼光谱,对其中的特征峰进行归属分析,发现菌丝光谱中有明显的几丁质特征峰。然后对置于载玻片上菌丝的感兴趣区域进行拉曼光谱面扫描,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发现面扫描区域中,菌丝和背景两种信号可以明显区分开来,结合主成分的载荷因子图得到了菌丝的两个主要的特征差异峰1 622和1 368 cm-1,1 622 cm-1属于菌丝中几丁质的特征峰,而1 368 cm-1是来源于菌丝中的果胶多糖。最后通过对几丁质在1 622 cm-1特征峰波段附近范围积分,绘制了几丁质在菌丝中二维和三维的化学成像图,直观且无损的再现了几丁质在菌丝中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39.
140.
In this paper, two average tungsten carbide particle sizes of 2, 0.5?μm are placed respectively, in contact with a WC-16Co substrate, pressed at the pressure of 4.5–5.5?GPa, and heated to temperatures ranging from 1350°C to 1500°C in a large-volume cubic press. During the process Co was forced out of the WC-16Co substrate into the compressed powder. The resulting infiltrated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using X-ray diffraction (XR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Vickers hardness and cutting performance tests. The results of XRD confirmed that the sintered bulks have WC and Co phases.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WC grains in well-sintered alloys are round in shape and cobalt with lower content is uniformly dispersed in the WC grain boundaries. The sintered sub-micron WC-Co alloy with a cobalt content of 3.8?wt% exhibits a prominent combination of high hardness value of 23.1?GPa and a large fracture toughness value of 8.6?MPa?m½. The high-speed cutting tests indicating its cutting performance is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the commercial YG6X (WC-6?wt%Co with WC grain size of 0.5?μ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