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887篇 |
免费 | 2162篇 |
国内免费 | 3831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7224篇 |
晶体学 | 453篇 |
力学 | 959篇 |
综合类 | 657篇 |
数学 | 1717篇 |
物理学 | 487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5篇 |
2023年 | 171篇 |
2022年 | 431篇 |
2021年 | 380篇 |
2020年 | 352篇 |
2019年 | 389篇 |
2018年 | 295篇 |
2017年 | 488篇 |
2016年 | 337篇 |
2015年 | 531篇 |
2014年 | 623篇 |
2013年 | 792篇 |
2012年 | 708篇 |
2011年 | 768篇 |
2010年 | 853篇 |
2009年 | 881篇 |
2008年 | 1044篇 |
2007年 | 881篇 |
2006年 | 893篇 |
2005年 | 802篇 |
2004年 | 589篇 |
2003年 | 467篇 |
2002年 | 456篇 |
2001年 | 460篇 |
2000年 | 485篇 |
1999年 | 264篇 |
1998年 | 154篇 |
1997年 | 104篇 |
1996年 | 112篇 |
1995年 | 103篇 |
1994年 | 98篇 |
1993年 | 100篇 |
1992年 | 100篇 |
1991年 | 55篇 |
1990年 | 66篇 |
1989年 | 73篇 |
1988年 | 66篇 |
1987年 | 62篇 |
1986年 | 44篇 |
1985年 | 36篇 |
1984年 | 30篇 |
1983年 | 30篇 |
1982年 | 25篇 |
1981年 | 26篇 |
1980年 | 16篇 |
1979年 | 11篇 |
1978年 | 10篇 |
1977年 | 7篇 |
1965年 | 7篇 |
1954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91.
对苯二甲酸-双(4-甲氧基苯酯)及其衍生物的结构与光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密度泛函理论B3LYP/6-31 G*水平上计算研究了对苯二甲酸-双(4-甲氧基苯酯)及其OH和F腰接取代化合物的几何结构与红外振动光谱和电子光谱性质。研究发现这类化合物的酯基碳氧原子与苯环形成不同的离域大π键,空间位阻效应和共轭效应使三个苯环位于不同平面上,二面角在53°~59°范围。含时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第一激发态的电子垂直跃迁能,表明最大吸收光谱全部源于分子中HOMO→LUMO的π→π*跃迁,对应的最大吸收波长数值位于370~384nm之间,属于紫外区。腰接基对这类化合物的几何结构影响不大,仅由于空间位阻效应,使苯环(1)和苯环(2)之间的二面角增大3°~4°,但对其所在苯环的变形及其氢的振动有一定影响。同时,腰接羟基使HOMO→LUMO的能隙略有减小,最大吸收波长略有增大。腰接氟时因弱的共轭效应使得HOMO→LUMO的能隙减小0.1209eV,导致最大吸收波长红移14nm。 相似文献
92.
产于湖南沅水地区的十颗砂矿金刚石的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的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砂矿金刚石多为IaAB型,且往往表现为A型氮相对富集;金刚石中的氮含量介于38.30~840.67 μg·g-1之间,且不同金刚石晶体中氮含量差别极大;金刚石在地幔中的存储时间介于0.043~3.315 Ga之间,不同的样品在地幔中的存储时间相差较大,且最长存储时间(3.315 Ga)要大于湘鄂黔桂毗邻区最老岩体的年龄(3.285 Ga);湖南砂矿金刚石在其形成过程中经历过较为显著的环境变化,且菱形十二面体金刚石晶体的形成深度大于八面体金刚石晶体。 相似文献
93.
为了克服传统监测系统的不足,构建一种基于PLC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光电监测系统.在分析光电监测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遥测技术的无线光电传感器网络实现方式,研究了ABB PLC软硬件实现及FameView的开发的可行性.采用ABB公司生产的AC500 PLC作为主要控制器件,通过Modbus协议按地址依次轮询无线传感器节点来采集数据,对其进行相应处理,并将最终结果传递给上位机.上位机将获得的数据通过FameView组态软件生成监控画面,实时监测现场的运行情况.监测灵活、高效,数据采集效率较高,具备良好的扩展性.这种新型光电监测系统在企业生产、战场环境等许多军民用领域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4.
受限于探针针尖结构尺寸,用原子力显微镜进行微纳测量时会产生图像边缘失真.提出了一种基于迁移学习的原子力显微镜成像恢复方法,通过迁移学习训练源模型和靶模型实现一维栅格成像恢复.该方法采用数学形态法中的腐蚀算法生成栅格点云数据,通过U-Net网络源模型从点云中提取针尖卷积效应的特征向量,将权重参数迁移至U-Net网络靶模型,靶模型在自适应正则化方法下进行监督学习.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恢复一维栅格的原子力显微镜测量图像,提高横向分辨力,可用于纳米栅格的线宽检测上. 相似文献
95.
96.
传统的基于形状信息目标定位的算法,对目标观测角度发生形变情况下的定位存在不少困难,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稀疏活动轮廓模型的感兴趣目标(OOI)检测算法.首先通过共同勾画算法学习到感兴趣目标的稀疏活动轮廓模型,它能够清晰地定义感兴趣目标模式;同时构成该模型的Gabor轮廓基元可以通过扰动进行局部的调整以适配图像,在一... 相似文献
97.
ZENG ChunHua WANG Hua & HU JianHang Faculty of Science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Kunming China Provinc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Industrial Energy Conservation New Technology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英文版)》2011,(8)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the escape of Brownian particles and stochastic resonance (SR) with low-temperatures quantum fluctuations by using the quantum Smoluchowski equations at low-temperature. Two specific examples have been considered: one is the example of bistable system, and the other is the example of metastable system. The explicit expressions of the mean-first passage time (MFPT) and signal-to-noise ratio (SNR) for both specific examples are obtained,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numerical compu... 相似文献
98.
99.
It has been predicted that a driven three-level V atom can emit strongly correlated fluorescence photons in the presence of quantum interference. Here we examine the effects of quantum interference on the intensity correlation of fluorescence photons emitted from a driven three-level A atom. Unexpectedly, strong correlation occurs without quantum interference. The quantum interference tends to reduce the correlation function to a normal level.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cases is traced to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quantum interference on coherent population trapping (OPT). For the V atom, quantum interference and coherent excitation combine to lead to OPT. For the A atom, however, the quantum interference tends to spoil OPT while the coherent excitation induces the effect. 相似文献
100.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诱发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HBV存在4个相互重叠的开放读码框:S,C,P和X区.其中X基因表达的蛋白HBx被认为是诱导肝癌发生的一种多功能致癌蛋白,它可以作用于众多信号通路及细胞因子从而诱发肝癌.本文根据最新的研究,选择其中p53和NF-κB两条信号通路及HBx与表观遗传修饰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目的在于部分揭示HBV感染诱发肝癌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