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75篇
  免费   2298篇
  国内免费   3309篇
化学   7960篇
晶体学   451篇
力学   1083篇
综合类   687篇
数学   1749篇
物理学   5052篇
  2025年   43篇
  2024年   211篇
  2023年   273篇
  2022年   503篇
  2021年   433篇
  2020年   443篇
  2019年   448篇
  2018年   321篇
  2017年   504篇
  2016年   380篇
  2015年   565篇
  2014年   656篇
  2013年   833篇
  2012年   780篇
  2011年   835篇
  2010年   861篇
  2009年   893篇
  2008年   1071篇
  2007年   903篇
  2006年   926篇
  2005年   830篇
  2004年   610篇
  2003年   477篇
  2002年   463篇
  2001年   470篇
  2000年   496篇
  1999年   278篇
  1998年   162篇
  1997年   114篇
  1996年   124篇
  1995年   120篇
  1994年   107篇
  1993年   105篇
  1992年   107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72篇
  1989年   76篇
  1988年   66篇
  1987年   64篇
  1986年   50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30篇
  1983年   30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24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7篇
  196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本文采用并流沉淀法制备了Cu2+掺杂的纳米Bi2O3光催化剂(Cu/Bi原子比分别为1%,2%,3%和4%)。以甲基橙模拟有机污染物对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进行了考察。用比表面(BET)、X-射线粉末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和表面光电压谱(SPS)对所制备的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u2+掺杂量为3%时制备的Bi2O3具有最高的比表面积、孔容、最小孔径和晶粒尺寸。对甲基橙的光催化脱色结果显示掺杂量为3%时Cu2+-Bi2O3表现出最佳的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22.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D-二聚体、肌钙蛋白及心肌酶谱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选择30例健康者(对照组)和100例患者(病例组)进行D-二聚体、肌钙蛋白及心肌酶谱(AST、LDH、CK、CK - MB)检测,并把100例患者(病例组)分为3组,分别为36例AMI组,3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结果表明,AMI组及UAP组中D-二聚体、肌钙蛋白及心肌酶谱( AST、LDH、CK、CK - MB)的升高程度较SAP组和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AMI组肌钙蛋白(cTnT)较UAP组明显增高(P<0.05); UAP组肌钙蛋白(cTnT)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 D-二聚体、肌钙蛋白及心肌酶谱(AST、LDH、CK、CK -MB)的升高程度与心肌梗死的面积正相关(P<0.01).提示D-二聚体、肌钙蛋白及心肌酶谱(AST、LDH、CK、CK - MB)联合检测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3.
在乙醇介质中,合成了铒(Er)-组氨酸(L-His)-邻菲啰啉(Phen.H2O)三元稀土配合物,利用摩尔电导率、络合滴定分析、元素分析、红外光谱(IR)和热重-差热(TG-DTA)等分析测试,推测配合物的化学组成为:[Er(L-His)3Phen]Cl3.3H2O。初步研究了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其中稀土配合物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革兰氏阳性枯草芽孢杆菌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抑制效果更好。并通过循环伏安测定了配合物在铂盘工作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在HAc-NaAc缓冲溶液(pH≈6.0)中ErCl3.6H2O和配合物{[Er(L-His)3Phen]Cl3.3H2O}在-0.3 V~-1.0 V(vs.SCE)电位范围内均表现出电化学活性,配合物的电化学活化中心是Er3+,该配合物为准可逆体系,且配合物的还原峰电流与浓度和扫描速率呈现递增关系。  相似文献   
124.
矿石样品铂、钯、铑和铱经铅试金富集,所得金属合粒用硝酸-盐酸溶解,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矿石样品中铂、钯、铑和铱的含量。在优化的石墨炉工作条件下测得:铂的质量浓度在20~150μg.L-1、钯在15~120μg.L-1、铑和铱在6~100μg.L-1范围内与其吸光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k)依次为4.6,4.0,1.5,1.5μg.L-1。方法用于分析了2种矿石国家标准物质(GBW 07341、GBW 07342),测定结果与认定值相符。方法的回收率在87.6%~105.5%之间。测定值的日内和日间相对标准偏差(n=7)分别在2.8%~3.6%和3.5%~4.7%之间。  相似文献   
125.
提出了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合成溴代硝基芴酮类化合物的反应产物中2,7-二溴-4-硝基芴酮(DBNFN)的含量。样品用甲醇作溶剂超声溶解,以Elite Hypersil ODS2C18色谱柱及甲醇-水(85+15)混合溶液作流动相进行分离。在所选择的条件下可达到DBNFN与共存物2,7-二溴芴酮(合成所用原料)和芴酮衍生物(副产品)三者之间的完全分离。采用紫外检测(波长254nm)和外标法定量。DBNFN的质量浓度在0.1~2.5g.L-1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2S/N)为3.8μg.L-1。用标准加入法做回收试验,测得回收率在99.2%~99.8%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在0.35%~0.48%之间。  相似文献   
126.
采用中心切割二维气相色谱,以PONA色谱柱为一维预分析柱与氢火焰离子检测器连接,以DB-35MS色谱柱为二维分析柱与MS连接,对煤直接液化加氢改质油中C7~C9馏分进行了分离与分析,并将质谱谱库检索和活数据库法相结合对60种组分进行了定性分析。同时采用标准物质和烃类化合物在PONA柱上的保留规律对上述定性结果作了验证。还采用面积归一化方法对油样中各化合物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碳数分布以及族组成分析,其中C8及C9的化合物含量分别为32.3%和51.7%,主要族组成为环烷烃(77.3%)和正构烷烃(9.63%)。  相似文献   
127.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 have been performed to study the interaction of small silver clusters, Ag2 ~Ag9, with HCN. The adsorption of HCN on-top site of the silver cluster, among various possible sites, is energetically preferred. The adsorption energies of HCN on the silver clusters reach a local maximum at n = 4, which is only about 0.450 eV, indicating that the adsorbed HCN molecule is weakly perturbed. The adsorbed C–N and C–H stretching frequencies are blue- and red-shifted compared with the values of free HCN,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28.
毛发状粒子表面的聚合物链是一个具有一定流动性的动态体系,其负载的催化剂综合了均相和非均相负载催化剂的优点,为手性催化剂的负载和实用化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本文利用Si O2纳米粒子表面修饰制得的功能基,通过表面RAFT聚合,并经过氨基去保护后制得负载脯氨酸的毛发状纳米粒子。通过热重、红外和透射电镜对毛发状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结构进行表征,并将获得的毛发状纳米粒子作为催化剂直接催化不对称Aldol反应。  相似文献   
129.
为观察二硫化碳(CS2)对机体铜,锌水平的影响,对某化纤厂35名接触CS2工人和41名非接触工人的血铜,锌值进行调查,比较,并进行了动物染毒实验。SD大鼠吸入CS2浓度分别为5和50mg/m^3,每日5h,每周6d,连续6个月,于染毒2,4,6个月时测定血浆铜,锌值及染毒6个月时肝脏铜,锌含量。结果显示,CS2接触组工人血铜,锌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在CS2染毒6个月时,50mg/m^3 CS2染毒组血浆及肝脏铜水平均较对照组及5mg/m^3 CS2染毒组显著降低(P<0.05)。可见接触CS2能干扰机体铜,锌代谢,导致体内铜,锌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130.
采用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TG)、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白度测试对三角帆蚌贝壳与其养殖的珍珠研磨粉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珍珠粉的υ2谱带较于贝壳粉的该谱带存在约1~3cm-1的蓝移,两者文石中的υ1与υ4谱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2 SEM观察下,粉体的颗粒粒径大小与形貌特征并不能作为贝壳粉与珍珠粉区分鉴别的依据。3随煅烧温度的升高,贝壳粉与珍珠粉的白度先下降后升高,珍珠粉白度降低的速率高于贝壳粉,且煅烧后珍珠粉的白度最低值低于煅烧贝壳粉的白度最低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