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36篇 |
免费 | 1065篇 |
国内免费 | 734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4656篇 |
晶体学 | 72篇 |
力学 | 390篇 |
综合类 | 38篇 |
数学 | 778篇 |
物理学 | 260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135篇 |
2022年 | 247篇 |
2021年 | 244篇 |
2020年 | 240篇 |
2019年 | 273篇 |
2018年 | 214篇 |
2017年 | 207篇 |
2016年 | 299篇 |
2015年 | 333篇 |
2014年 | 361篇 |
2013年 | 435篇 |
2012年 | 585篇 |
2011年 | 626篇 |
2010年 | 390篇 |
2009年 | 336篇 |
2008年 | 395篇 |
2007年 | 371篇 |
2006年 | 371篇 |
2005年 | 290篇 |
2004年 | 227篇 |
2003年 | 207篇 |
2002年 | 153篇 |
2001年 | 153篇 |
2000年 | 156篇 |
1999年 | 175篇 |
1998年 | 144篇 |
1997年 | 129篇 |
1996年 | 123篇 |
1995年 | 116篇 |
1994年 | 111篇 |
1993年 | 74篇 |
1992年 | 76篇 |
1991年 | 85篇 |
1990年 | 55篇 |
1989年 | 34篇 |
1988年 | 33篇 |
1987年 | 30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19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19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21.
122.
123.
124.
应用蒙特卡洛方法计算了质子在科学级电荷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 device, CCD) 结构中的能量沉积, 并结合该CCD的质子辐照试验及退火试验数据, 分析了器件的辐射损伤机理. 仿真计算体硅内沉积的位移损伤剂量和栅氧化层的电离损伤剂量, 辐照与退火试验过程中主要考察暗信号、电荷转移效率两个参数的变化规律. 研究结果显示, 暗信号和电荷转移效率的变化规律与位移、电离损伤剂量一致; 退火后暗信号大幅度降低, 辐照导致的表面暗信号增加占总暗信号增加的比例至少为80%; 退火后电荷转移效率恢复较小, 电荷转移效率降低的原因主要为体缺陷. 通过总结试验规律, 推导出了电荷转移效率退化程度的预估公式及其损伤因子kdamage. 相似文献
125.
利用脉冲激光入射技术研究100级0.18 μm部分耗尽绝缘体上硅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反相器链的单粒子瞬态效应, 分析了激光入射器件类型及入射位置对单粒子瞬态脉冲传输特性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单粒子瞬态脉冲在反相器链中的传输与激光入射位置有关, 当激光入射第100级到第2级的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 得到的脉冲宽度从287.4 ps增加到427.5 ps; 当激光入射第99级到第1级的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 得到的脉冲宽度从150.5 ps增加到295.9 ps. 激光入射点靠近输出则得到的瞬态波形窄; 靠近输入则得到的瞬态波形较宽, 单粒子瞬态脉冲随着反相器链的传输而展宽. 入射器件的类型对单粒子瞬态脉冲展宽无影响. 通过理论分析得到, 部分耗尽绝缘体上硅器件浮体效应导致的阈值电压迟滞是反相器链单粒子瞬态脉冲展宽的主要原因. 而示波器观察到的与预期结果幅值相反的正输出脉冲, 是输出节点电容充放电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6.
127.
为表征在轨卫星的自旋稳定、三轴稳定和"翻滚"三种运动状态,提出了一种基于可见光时序多谱段信号分析的目标运动状态辨识方法,分析了目标运动状态与观测星探测视场内时变的目标表面材料间的对应关系,以及材料属性/种类与时序双色比聚类信息之间的关联性。提出了基于时序双色比特征高斯混合聚类的目标表面材料种类判别算法以及目标运动状态辨识算法。综合考虑卫星的背景特性、材料特性、结构特性、轨道特性,对三种运动状态卫星的多谱段信号进行了数学仿真,对目标运动状态辨识算法进行了验证,证明了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8.
129.
Back contact–absorber interface modification by inserting carbon intermediate layer and conversion efficiency improvement in Cu2ZnSn(S,Se)4 solar cell 下载免费PDF全文
Fangqin Zeng Kaiwen Sun Li Gong Liangxing Jiang Fangyang Liu Yanqing Lai Jie Li 《固体物理学:研究快报》2015,9(12):687-691
Carbon layers have been employed as intermediate layers between Mo back contact and Cu2ZnSn(S1–xSex)4(CZTSSe) absorber film prepared by sol–gel and post‐selenization method. Carbon layers with appropriate thickness can significantly inhibit the formation of MoSe2 and voids at bottom region of the absorber, and therefore reduce the series resistance remarkably. The conversion efficiency can be boosted by the introducing of the carbon layer from 6.20% to 7.24% by enhancement in short current density, fill factor and open voltage in comparison to the reference sample without carbon layer. However, excess thickness of carbon layer will worse device performance due to the deteriorated absorber crystallinity. In addition, the time‐resolved photoluminescence analysis shows that inserting the carbon layer with suitable thickness does not introduce recombination and lower minority lifetime. (© 2015 WILEY‐VCH Verlag GmbH &Co. KGaA, Weinheim) 相似文献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