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4篇
  免费   663篇
  国内免费   1096篇
化学   1967篇
晶体学   131篇
力学   151篇
综合类   94篇
数学   488篇
物理学   167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148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154篇
  2014年   166篇
  2013年   217篇
  2012年   207篇
  2011年   248篇
  2010年   224篇
  2009年   265篇
  2008年   317篇
  2007年   306篇
  2006年   265篇
  2005年   217篇
  2004年   156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135篇
  2001年   124篇
  2000年   159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3篇
  196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以阳离子交换树脂分离钼与待测元素,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金属钼中铝、钡、钙、钴、铜、铁、锰、镍、钒和锌的含量.对阳离子交换柱的制备、分离条件、分析线的选择、载流酸度和样品酸度等分析条件做了试验并予以优化.取样1 g时,10种元素的测定范围在10~160μg·g-1之间,平行测定11次,方法的回收率在94.2%~110.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n=6)在3.3%~7.9%之间,测定限(10S/N)均为0.10 mg·L-1.  相似文献   
142.
冯博  胡玉  李欢  侯震山 《有机化学》2008,28(3):381-389
非均相催化过程中常常出现产物的转化率低选择性差的问题, 而均相催化过程往往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 但是却受制于催化剂、产物难于分离而达到循环使用的缺点. 近年来两相催化体系的发展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超临界二氧化碳/聚乙二醇参与的两相体系是使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流动相, 聚乙二醇作为另一溶剂之一, 用于固定和稳定催化剂, 进行有机催化反应. 其显著特点是: 可在反应的同时实现分离的操作, 可实现均相催化过程的连续化. 综述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聚乙二醇体系的相行为及其性质, 并介绍了其在催化合成反应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3.
水杨醛氨基酸席夫碱类α-氨基膦酸酯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建平  刘锐杰  侯瑛  刘萍 《应用化学》2008,25(10):1243-0
利用水杨醛氨基酸席夫碱钾盐与亚磷酸二烷基酯的加成反应,合成了9个新型水溶性α-氨基膦酸酯化合物. 其结构经IR、1H NMR、元素分析等测试技术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化合物f的初步生物活性测试显示,其具有良好的杀菌和促进植物生长活性.  相似文献   
144.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赝势方法计算了不同Al含量的固溶体Sn-Al合金的总能量与电子结构,得到Sn0.7Al0.3合金比例最适合用于锂离子电池Sn基合金材料,并对Sn0.7Al0.3合金嵌锂后的各种物理性质和电化学性质进行了理论计算,发现该固溶体合金相具有较稳定的电化学嵌锂电位和良好的充放电循环性能.同时采用磁控溅射制备了该合金薄膜材料,测试结果与理论计算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5.
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了Cu纳米粒子负载二氧化钛纳米管材料.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能谱仪(EDS)等对材料的相组成、形貌以及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 制得的Cu-TiO2复合纳米材料长度约为100 nm, 直径10-15 nm, 其上负载的Cu纳米粒子尺寸约为5 nm. BET比表面积测试表明实验制备的Cu-TiO2复合纳米管的比表面积为154.67 m2·g-1. 通过调节水热反应时间和钛前驱体种类, 研究了该复合纳米管材料的形成机制. 结果表明: 非晶态的钛源对于成功一步合成Cu-TiO2复合纳米管至关重要. 同时, 实验中观察到铜纳米粒子的尺寸随水热反应时间延长而减小(反奥氏陈化过程), 这一现象有助于纳米粒子的可控合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该复合纳米管在350-800 nm范围内有较强的吸收, 并在550-600 nm范围观察到Cu的表面等离子激元吸收带. Cu-TiO2界面处形成的肖特基势垒有助于加快光生载流子的输运, 提高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 光催化实验表明Cu-TiO2复合纳米管在可见光下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46.
基于四价非血红素铁模型配合物[FeⅣ(O)(N4Py)]2+, 通过理论计算设计出一种新型N杂环卡宾配合物[FeⅣ(O)(N4Py)]2+.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 计算了[FeⅣ(O)(N4Py)]2+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 并研究了[FeⅣ(O)(N4Py)]2+使环己烷C-H键羟基化的反应机理. 结果表明, [FeⅣ(O)(N4Py)]2+的五重态能量比基态三重态能量高约5.7 kJ/mol, 故五重态几乎不能参与反应. 赤道方向的配位基N杂环卡宾(NHC)对FeO单元的σ-贡献要大于N4Py的贡献, 而它的空间位阻效应也大于N4Py, 因此2+的稳定性强于[FeⅣ(O)(N4Py)]2+. [FeⅣ(O)(N4Py)]2+的三重态的反应能垒比[FeⅣ(O)(N4Py)]2+的三重态反应能垒高2.0 kJ/mol, 且为单态反应, 所以[FeⅣ(O)(N4Py)]2+的反应活性要高于[FeⅣ(O)(N4Py)]2+.  相似文献   
147.
燃料电池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明  衣宝廉 《电化学》2012,18(1):1-13
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清洁的电化学发电装置,近年来得到国内外普遍重视.本文详细阐述了燃料电池的近期研究进展与未来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方向。燃料电池在宇宙飞船、航天飞机、潜艇动力源已经得到应用;在汽车、电站及便携式电源等民用领域展现了成功的示范,但低成本、长寿命仍然是商业化面临的瓶颈问题.未来我国应大力推进燃料电池在水下潜器、航天飞行器等特殊领域的应用,解决高可靠性与安全性及环境适应性等关键问题;同时,在民用领域要实现燃料电池寿命与成本兼顾,从材料、部件及系统等3个层次深入技术改进与创新,尽快推进燃料电池的商业化.  相似文献   
148.
通过对Y型分子筛负载Cu-Mn、Cu-Zn和Cu-Mn-Zn催化剂的结构、表面性质及其直接合成二甲醚反应活性的对比,发现Mn和Zn对催化剂还原性能的影响作用相反,对催化剂吸附H2和CO的影响也不同。Mn和Zn的单独添加或共同添加引起催化剂结构和组分之间相互作用程度的改变,是造成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变化的主要原因。两者的协同作用,能调整催化剂的还原性能和吸附性能达到适合的状态,从而使得催化剂具有高的二甲醚合成活性。  相似文献   
149.
以对甲氧基苯磺酰氯为衍生试剂,建立了分离测定人尿中游离羟脯氨酸和脯氨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考察了衍生温度、衍生缓冲液pH值、衍生时间、衍生剂用量对衍生反应的影响以及流动相组成、流动相缓冲液浓度、pH值和柱温对分离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羟脯氨酸和脯氨酸分别在5~100μmol/L和5~250μmol/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4、0.999 5,检出限(S/N=3)分别为0.50 nmol/L和0.20 nmol/L,回收率(n=5)分别为95%~99%和96%~102%,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1%~4.3%和2.0%~4.8%。该方法可用于人尿中游离羟脯氨酸和脯氨酸的定性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50.
Two new 1-naphthoate-based Pb(Ⅱ) complexes, [Pb(phen)(NA)2]n 1 and [Pb(bpp)(NA)2]n 2 (NA = 1-naphthoate, phen = 1,10-phenanthroline, and bpp = 1,3-bi(4-pyri- dyl)propane), were hydrothermally synthesized and structurally characterized. 1 is of monoclinic system, space group C2/c with a = 28.114(3), b = 10.9601(10), c = 8.6843(8) , β = 93.3760(10)°, V = 2671.3(4) 3, Dc = 1.814 g/cm3, Mr = 729.73, Z = 4, F(000) = 1416, μ = 6.360 mm-1, the final R = 0.0346 and wR = 0.0948 for 2184 observed reflections with I > 2σ(I). Complex 2 crystallizes in monoclinic, space group C2/c with a = 26.491(2), b = 8.7773(6), c = 27.893(2) , β = 113.3020(10)°, V = 5956.8(8)3, Dc = 1.668 g/cm3, Mr = 747.78, Z = 8, F(000) = 2928, μ = 5.706 mm-1, the final R = 0.0211 and wR = 0.0493 for 3677 observed reflections with I > 2σ(I). Both complexes present one-dimensional (1-D) zigzag chains extended by anionic NA linkers for 1 and bridged by neutral bpp connectors for 2, which are further aggregated into 2-D supramolecular networks by interchain π···π stacking interactions. In addition, the two solid-state complexes exhibit different strong emissions at room temperature, suggesting their potential applications as fluorescence materi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