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3篇
  免费   529篇
  国内免费   765篇
化学   1527篇
晶体学   127篇
力学   148篇
综合类   32篇
数学   247篇
物理学   123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191篇
  2012年   179篇
  2011年   200篇
  2010年   223篇
  2009年   211篇
  2008年   205篇
  2007年   193篇
  2006年   172篇
  2005年   143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向一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LA070(英文名AlcoholC12-C16Poly(1-6)Ethoxylate)复配体系LA070/C8H17OH/H2O形成的层状相中加入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使其电荷化,在电荷诱导下,双分子层的曲率发生变化,闭合形成具有黏弹性的囊泡相.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加入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反离子的屏蔽作用,囊泡结构被破坏,溶液的黏弹性消失,澄清的溶液逐渐变混浊,然后分为两相.  相似文献   
52.
王威  郝向英  刘双喜 《分子催化》2006,20(5):467-469
传统酸性催化反应以稀硫酸为酸催化剂,虽然稀硫酸的催化活性很高,但由于稀硫酸极易腐蚀设备、不易与反应体系分离、易造成环境污染等缺点,如何用固体超强酸取代稀硫酸作为酸催化剂成为了研究的重点.对目前有关磁性固体超强酸的研究主要有SO42-/ZrO2/MFe2O4(M=Fe,Co,N i)[1~3]和  相似文献   
53.
胆固醇MIPs的合成及其免疫吸附性能评价和应用;胆固醇;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效率;生物样品  相似文献   
54.
建立了间接酶联免疫法快速检测蓖麻毒素的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在0.08~1.25 mg/L之间,相关系数r=0.992 3,检出限为0.02 mg/L。将该法用于检测实际水样、土壤、奶粉和血液蓖麻毒素加标样品,回收率在60%~98%范围。该方法简单、快速、假阳性率低,非常适合蓖麻毒素的快速筛选、定性和半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55.
研究了用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铵(APDC)为沉淀剂,以Ni(Ⅱ)为载体离子的共沉淀体系快速共沉淀分离富集铜、铅和镉,并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FAAS)测定的方法。通常情况下,内标元素和载体离子选择不同的元素,本文尝试将Ni既作为载体又作为内标元素。实验证明,该体系在pH=3.0的条件下,能够定量共沉淀试样中的铜、铅和镉。当试液为100 mL时,铜、铅、镉的检出限分别为9.7×10-3、3.3×10-2,1.01×10-3μg.mL-1,加标回收率为95.8%~101.8%,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本法只需快速收集部分沉淀,与传统的共沉淀方法比较,具有快速、简便、重现性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56.
本文研究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正辛醇-水-芳烃类所组成的微乳液, 探讨醇从油相转移到界面相时的自由能变化, 以及温度对自由能的影响。计算出熵和焓的变化, 发现在实验范围内, 上述热力学函数的对数值与芳烃侧链的碳原子数(n)呈线性关系。这些关系式对微乳液的构成和稳定性的讨论是重要的, 还对几种芳烃异构体所构成的微乳液的热力学函数进行了实验和讨论。  相似文献   
57.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系列Ce1-XMnXO2-a-T(X=0.0,0.1,0.2,0.3,0.5,0.7,0.9,1.0;T表示焙烧温度),T=500,650,800 ℃)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用于甲烷的催化燃烧。通过XRD、N2吸/脱附、TG-DSC、UV-Vis-DRS和TPR表征手段研究了不同组成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对甲烷催化燃烧活性。结果表明,在500 ℃焙烧的情况下Mn进入CeO2晶格形成均相固溶体催化剂的最大取代值为0.7,而当Mn继续增加时则出现Mn2O3晶相偏析,同时各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进入CeO2晶格的Mn最大取代值逐渐减少,650和800 ℃时分别为0.5和0.3,且比表面积相应降低。Ce1-XMnXO2-a-800催化剂的还原行为大致呈现三阶段,即为Mn2O3 → Mn3O4的还原(340~420 ℃),Mn3O4 → MnO的还原(420~480 ℃)和体相氧化铈的还原(700~900 ℃),且Mn的引入整体上提高了催化剂的可还原能力。甲烷催化燃烧活性评价结果表明,比表面积并非影响催化剂活性的主要因素,影响催化剂甲烷催化活性的主要因素为催化剂的组成、可还原能力和焙烧温度;而其中以Ce0.3Mn0.7O2-a-800催化剂表现出较高的甲烷催化燃烧活性,在甲烷转化率为10%和90%时的温度分别为430 和613 ℃。进一步考察Ce0.3Mn0.7O2-a在不同温度(500、650、800和1 000 ℃)焙烧后的催化活性表明,随着焙烧温度的提高催化剂催化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58.
 在不同焙烧温度和焙烧气氛下对共浸渍法制备的 K2MoO4-NiO/SiO2 催化剂进行热处理, 并采用 X 射线衍射、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氢气程序升温还原、拉曼光谱和电子自旋共振波谱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同时考察了催化剂催化高硫化氢合成气一步法制甲硫醇的性能. 结果表明, 由于催化剂中所含柠檬酸氧化放热, 空气中焙烧的催化剂发生严重烧结. 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 八面体配位的 Mo(Oh) 逐渐向四面体配位的 Mo(Td) 转变, 导致催化剂的还原能力降低, 配位不饱和 Mo (CO 吸附位) 减少, 因而 CO 转化率降低. 甲硫醇的生成与 Mo–S–K 相密切相关, 而 MoS2 晶相表面主要生成烃类. 与氮气中焙烧的催化剂相比, 空气中焙烧的催化剂表面的 MoS2 相较多, 而 Mo–S–K 相较少, 因此具有更高的烃类选择性和更低的甲硫醇选择性.  相似文献   
59.
以十七氟癸基三乙氧基硅烷(PFDTES)和1,2-双(三乙氧基硅基)乙烷(BTESE)为前驱体,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十七氟癸基修饰的SiO2溶胶, 采用浸渍提拉法在γ-Al2O3/α-Al2O3多孔陶瓷支撑体上涂膜, 然后在N2气氛保护下烧结成完整无缺陷的有机-无机杂化SiO2膜.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膜材料的形貌进行观察, 通过动态光散射技术对溶胶粒径及分布进行测试, 利用视频光学接触角测量仪、 红外光谱仪和热分析仪表征了十七氟癸基修饰对有机-无机杂化SiO2膜疏水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十七氟癸基已经成功修饰到SiO2膜材料中, 且随着PFDTES加入量的增大, 溶胶粒径和膜材料对水的接触角不断增大. 当n(PFDTES): n(BTESE)=0.25: 1时, 溶胶粒径分布较窄, 平均粒径为3.69 nm, 膜材料对水的接触角为(112.0±0.4)º. 在修饰后的有机-无机杂化SiO2膜中H2的输运遵循微孔扩散机理, 在300℃时, H2的渗透率达到5.99×10-7 mol·m-2·Pa-1·s-1, H2/CO和H2/CO2的理想分离系数分别达到9.54和5.20, 均高于Knudsen扩散的理想分离因子, 表明膜材料具有良好的分子筛分效应.  相似文献   
60.
使用碱洗提酚法提取煤液化油中的酚类化合物,然后结合Deans Switch装置和LTM色谱柱模块,采用中心切割气相色谱(GC)-质谱(MS)法对提取的酚类化合物进行定性。采用GC建立标准曲线,对煤液化油中主要酚类化合物的质量分数进行测定,并测定了煤液化油中邻甲基苯酚、2-乙基苯酚、4-丙基苯酚和5-茚酚4种酚类化合物的加标回收率。结果表明,在煤液化油中共定性出51种酚类化合物,测定了其中的35种酚类化合物的质量分数,其量占煤液化油总量的2.54(wt)%,苯酚和烷基苯酚占35种酚类化合物的88.2(wt)%。煤液化油中4种酚类化合物的加标回收率高,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