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39篇
  免费   5485篇
  国内免费   4757篇
化学   23822篇
晶体学   485篇
力学   1664篇
综合类   345篇
数学   4222篇
物理学   11543篇
  2024年   88篇
  2023年   604篇
  2022年   1073篇
  2021年   1068篇
  2020年   1334篇
  2019年   1261篇
  2018年   1138篇
  2017年   1135篇
  2016年   1536篇
  2015年   1578篇
  2014年   1851篇
  2013年   2435篇
  2012年   2780篇
  2011年   2969篇
  2010年   2221篇
  2009年   2025篇
  2008年   2264篇
  2007年   2023篇
  2006年   1760篇
  2005年   1566篇
  2004年   1230篇
  2003年   1065篇
  2002年   1164篇
  2001年   978篇
  2000年   764篇
  1999年   659篇
  1998年   494篇
  1997年   422篇
  1996年   453篇
  1995年   385篇
  1994年   322篇
  1993年   213篇
  1992年   216篇
  1991年   206篇
  1990年   160篇
  1989年   122篇
  1988年   75篇
  1987年   83篇
  1986年   85篇
  1985年   70篇
  1984年   47篇
  1983年   41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7篇
  197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在量子化学从头算基础上,对一系列溶剂化合物分子进行了结构优化和三维静电势参数计算,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神经网络方法对C60在121种不同溶剂的溶解性与计算的结构参数进行了构效关系研究.用建立起来的QSPR 关系式对15种不同结构类型溶剂进行了预测,并阐述了C60溶质与不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72.
SDS/苯甲醇/H2O体系的相行为与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明  刘天晴  郭荣 《物理化学学报》1996,12(10):885-891
SDS/苯甲醇/H2O体系能生成胶束、微乳液、层状液晶、六角状液晶等分子有序组合作,它们之间转换关系可以从凝聚能理论得到解释.来甲酸在O/W微乳液中的分配系数K=168,表明绝大多数苯甲醇被增溶于SDS胶束相内.随重量比本甲醇/SDS增加,层状液晶中的do值几乎不变,溶剂渗透率略有增加,六角状液晶中圆柱缔合体的半径r值几乎不变,溶剂渗透率增加.  相似文献   
973.
钽离子掺杂对LiFePO4 / C物理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AM(聚丙烯酰胺)模板-溶胶凝胶法在惰性气氛下合成钽掺杂的LiFePO4/C复合正极材料,考察了钽对目标化合物的物理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0.33C的电流下充放电时,掺杂前后第2个循环的放电容量分别为138.6 mAh·g-1和155.5 mAh·g-1,循环20次后容量为141 mAh·g-1和156 mAh·g-1。电化学交流阻抗表明,掺杂后的材料阻抗Rct从180 Ω减小到120 Ω。振实密度比掺杂前提高0.312 g·cm-3。  相似文献   
974.
以硝酸钙、硝酸镁、正硅酸乙酯为先驱体, 利用溶胶-凝胶法合成(Ca1-xMgx)SiO3(x=0.1、0.2、0.3、0.4、0.5)陶瓷粉体, 研究了Mg2+取代Ca2+对陶瓷物相组成、烧结特性以及微波介电性能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 Mg2+在CaSiO3中的最大固溶度不超过0.2;随着Mg2+对Ca2+取代量的增加, 陶瓷在烧结后的主晶相出现从CaSiO3相向CaMgSi2O6相的转变,陶瓷的烧结特性及介电性能出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当x=0.3 时, 陶瓷体中CaSiO3相与CaMgSi2O6相共存, 克服了单相CaSiO3或CaMgSi2O6易成片长大的缺点,有效减少了陶瓷中残留的气孔, 提高烧结体致密性. (Ca0.7Mg0.3)SiO3在1320 益烧结后介电常数为6.62, 品质因数为36962 GHz.  相似文献   
975.
测定了四元体系ErCl3-CdCl2-HCl-H2O(298.15K)的相平衡溶度数据, 绘制了相应的溶度图. 该四元体系是由4 个固相区CdCl2·H2O(原始盐)、9CdCl2·2ErCl3·29H2O、CdCl2·7ErCl3·42H2O、ErCl3·6H2O(原始盐)组成的复杂 体系. 对两个新物相化合物9CdCl2·2ErCl3·29H2O 和CdCl2·7ErCl3·42H2O 进行了XRD、TG-DTG 和荧光光谱研究.结果表明, 两个新物相化合物均具有荧光和上转换发光性能; 化合物9CdCl2·2ErCl3·29H2O通过3 步失去其结晶水, CdCl2·7ErCl3·42H2O 则1 步失去其结晶水.  相似文献   
976.
石墨烯是最近发现的一种具有二维平面结构的碳纳米材料, 它的特殊单原子层结构使其具有许多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 有关石墨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已成为当前的前沿和热点课题之一. 本文仅就目前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功能化方法以及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重点阐述石墨烯应用于化学修饰电极、化学电源、催化剂和药物载体以及气体传感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并对石墨烯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977.
低镍甲烷化催化剂中镍和氧化镧的分散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X射线衍射法(XRD), 透射电镜(TEM), 配合电子衍射对Ni/Al2O3,Ni/γ-Al_2O_3-La_2O_3等催化剂中镍晶粒度和La_2O_3的分散状态进行了测量和讨论。用透射电镜测量了不同La_2O_3含量的催化剂中镍晶粒度分布, 其平均直径可与X射线宽化法测定值相比较。催化剂中随La_2O_3加入量的增加, Ni晶粒有细化趋势, 从而提高了甲烷化催化活性。对La_2O_3在γ-Al_2O_3表面作密置单层分散的模型提出了新的旁证, 并推断由于La_2O_3在γ-Al_2O_3表面高分散并产生较强相互作用, 使γ-Al_2O_3接近表层晶格发生畸变。  相似文献   
978.
An ion cloud in a Penning trap can be cooled by adiabatic expansion by reducing the trap's magnetic and electric fields. We treat the ion cloud as a classical gas and obta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emperature and the trapping fields. This cooling method may be useful in trapping and cooling of antiprotons with the aim of measuring the gravitational accleration of anti-protons and other experiments on heavy ions.  相似文献   
979.
A novel lanthana-promoted nickel catalyst supported on silica for the liquid phase hydrogenation of m-dinitrobenzene to m-phenylenediamine was prepared by an incipient wetness sequential impregnation method. It was found that Ni-La/SiO2 catalyst exhibited high activity and stability for m-dinitrobenzene hydrogenation. Over this catalyst, the conversion of m-dinitrobenzene and the yield of m-phenylenediamine were up to 97.1% and 93.5%, respectively,at 373 K and 2.6 MPa hydrogen pressure after reaction for 1 h.  相似文献   
980.
The reaction of electron-deficient cyclopropane derivatives, cis-1-methoxycarbonyl-2-aryl-6,6-dimethyl-5,7dioxospiro[2,5]octa-4,8-diones with benzoylmethylenetriphenylarsorane (2) and methoxycarbonylmethylenetriphenylarsorane (4) was found to form cis,trans-l-methoxycarbonyl-2-aryl-3-benzoyl-7,7-dimethyl-6,8-dioxospiro[3,5]nona-5,9-dione (3a-3e) and trans,cis,trans-5-[2‘-methoxycarbonyl-2‘-(triphenylarsoranylidene)acetyl]-6oxo-3-aryl-tetrahydro-pyran-2,4-dicarboxylic acid dimethyl esters (5a-5c) respectively with high stereoselectivity. The possible reaction mechanism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different products were also orooo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