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67篇
  免费   1837篇
  国内免费   2551篇
化学   6571篇
晶体学   249篇
力学   786篇
综合类   178篇
数学   1255篇
物理学   421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20篇
  2022年   278篇
  2021年   251篇
  2020年   334篇
  2019年   306篇
  2018年   319篇
  2017年   341篇
  2016年   425篇
  2015年   487篇
  2014年   601篇
  2013年   794篇
  2012年   796篇
  2011年   870篇
  2010年   742篇
  2009年   735篇
  2008年   780篇
  2007年   717篇
  2006年   734篇
  2005年   652篇
  2004年   485篇
  2003年   386篇
  2002年   389篇
  2001年   343篇
  2000年   284篇
  1999年   178篇
  1998年   116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99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8篇
  1975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7年   2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Amino acids are firstly employed in transition-metal free heterocyclization reaction of 1,3-diynes in the presence of K3PO4 and DMSO at 120 °C. This method produces 2,3,6-trisubstituted pyridines with up to 86% yield. The –CO2H group on the amino acids is crucial for this heterocyclization reaction. The mechanism of such a heterocyclization reaction is discussed, as well.  相似文献   
982.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hybrid PMMA composites reinforced with UHMWPE fiber and nano‐titanium dioxide (2, 4, 6, and 8 wt%) was investigated. In this work, the effect of UHMWPE fiber surface treatment on tensile, flexural, and impact properties of PMMA composites was studied. The fiber loadings were varied from 0% to 20%. The addition of UHMWPE fiber had caused a decline in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PMMA composit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presence of titanium dioxide on the surface treated UHMWPE fiber has further enhanced the efficiency of stress transfer from the matrix to the fiber thus improved the interfacial adhesion between the UHMWPE fiber and PMMA matrix.  相似文献   
983.
In this paper, the wear performance of an ultra‐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 composites filled with wood fiber were studied using a pin‐on‐disc method. The effects of surface treatment of wood fiber and sliding load and on the friction and wear of the wood fiber/UHMWPE composite are reported. The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liding load is an important controlling factor; its effect is diminished when the wood fiber is modified.  相似文献   
984.
通过可控的水热生长方法和钴铁碳酸根氢氧根水合物的焙烧在泡沫铁上制备了CoFe2O4纳米阵列催化剂。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表征了CoFe2O4纳米阵列的晶相,结构和组成。制备的催化剂被用于费托合成性能研究。CoFe2O4纳米阵列催化剂在5L/(g·h)的空速下具有69%的转化率,并且其性能优于粉体催化剂。  相似文献   
985.
采用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了氧化石墨烯(GO),经水合肼还原得到石墨烯(RGO),通过浸渍法制备了石墨烯负载的镍基催化剂(Ni/RGO);对其催化二氧化碳甲烷化反应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与以碳纳米管(CNTs)和活性炭(AC)为载体负载的Ni基催化剂进行了比较.由于催化剂的载体分别为RGO,CNTs和AC,所以Ni将会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利用红外光谱(FTIR)、比表面积(BET)测试、程序升温还原(H2-TPR)、X射线衍射(XRD)分析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表征手段对其结构及物理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Ni/RGO具有相对较大的比表面积(316 m~2/g),Ni在Ni/RGO上的颗粒尺寸(5.3 nm)小于其在Ni/CNTs(8.9 nm)和Ni/AC(11.6 nm)上的颗粒尺寸;该催化剂在二氧化碳甲烷化反应中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而且具有良好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986.
以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为模板,Zn(NO_3)_2·6H_2O和NaOH为锌源和沉淀剂,通过改进的模板法在温和条件下制得纳米层状ZnO.以离子液体1-烯丙基-3-甲基咪唑氯盐([Amim]Cl)为溶剂,木浆纤维素和纳米层状ZnO为原料,采用溶液共混方法,通过干湿法纺丝制备了ZnO质量分数分别为3%,5%,7%及9%的纤维素/ZnO纳米复合纤维.采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热重分析(TG)等方法对纳米层状ZnO及纤维素/ZnO复合纤维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ZnO的加入对复合体系流变性的影响,同时对复合纤维进行了力学和抗菌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氧化锌纯度高,且呈现出重复周期为3.58 nm的层状结构,抗菌性能优异.纳米层状ZnO的加入提高了纤维素纤维的热稳定性和机械强度,同时赋予纤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性.ZnO片层被纤维素链剥离,并均匀分散于纤维素/ZnO复合物中.ZnO的加入增大了纤维素溶液的黏度,当ZnO含量达到5%以上时,在整个频率范围内,弹性模量大于损耗模量,纳米粒子可稳定悬浮.  相似文献   
987.
过一硫酸盐催化活化技术因其可产生强氧化性活性氧化物种,可快速氧化降解并矿化有机污染物的优异性能而备受关注.本文成功制备了亚微米级Cu0/Fe3O4复合物,发现其能多相催化过一硫酸盐产生单线态氧降解有机污染物.首先,以CuCl2·2H2O,FeCl2·4H2O和FeCl3·6H2O为铜源和铁源,水合肼为还原剂,采用水热法在180oC反应24 h制备了亚微米级磁性Cu0/Fe3O4复合物.表征结果显示,所制材料为Cu0和Fe3O4的复合物,颗粒大小约为220 nm;单一相Cu0和Fe3O4晶体粒径分别为33.8和106.2 nm,而Cu0/Fe3O4复合物中Cu0和Fe3O4晶体粒径分别减为20.8和31.9 nm.这表明Cu0和Fe3O4复合降低了Cu0和Fe3O4晶体粒径,有利于Cu0和Fe3O4的分散.BET测试结果表明,Cu0/Fe3O4复合物比表面积为4.6 m2/g,与Cu0颗粒的(4.2 m2/g)相当,但远小于Fe3O4的(15.6 m2/g).制备的Cu0/Fe3O4复合物可有效催化过一硫酸盐产生单线态氧降解罗丹明B、亚甲基蓝、金橙II、苯酚和对氯酚.当Cu0/Fe3O4复合物的用量为0.1 g/L,过一硫酸盐浓度为0.5 mmol/L和初始pH为7时,Cu0/Fe3O4复合物可在30 min内完全降解20μmol/L的罗丹明B、亚甲基蓝、金橙II以及0.1 mmol/L的苯酚和对氯酚.对比试验显示,在相同条件下,Cu0和Fe3O4颗粒分别可以降解28%和20%的罗丹明B.这表明Cu0/Fe3O4复合物中的Cu0和Fe3O4晶体在催化过一硫酸盐降解污染物的反应中具有协同作用,这主要来源于Cu0/Fe3O4复合物中Cu0和Fe3O4的晶体粒径变小和更好的分散.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降解反应液中铜和铁离子的溶出量.当Cu0/Fe3O4复合物的用量为0.1 g/L,过一硫酸盐浓度为0.5 mmol/L和初始pH为7时,反应60 min后,降解液中铜和铁离子的浓度分别为0.22和0.1 mg/L,仅占复合物中总铜和总铁量的1.1%和0.2%,表明Cu0/Fe3O4复合物具有较强的化学稳定性.所制Cu0/Fe3O4复合物具有超顺磁性,借助磁场实现快速分离回收,可循环利用五次,表明其优越的催化稳定性.通过加入乙醇和叠氮化钠,考察了Cu0/Fe3O4复合物催化活化过一硫酸盐体系中的活性氧化物种.发现100 mmol/L乙醇的加入对污染物的降解无明显影响,而加入同等量的叠氮化钠可完全抑制污染物的降解,表明Cu0/Fe3O4复合物催化活化过一硫酸盐产生的主要活性氧物种为单线态氧.采用电子顺磁共振谱进一步证实了单线态氧的生成.基于以上研究,Cu0/Fe3O4复合物催化活化过一硫酸盐的机理为Cu0/Fe3O4作为一个电子媒介加速过一硫酸盐和污染物之间的电子转移,从而导致污染物被快速降解.该反应机理不同于常见的金属催化过一硫酸盐产生硫酸根和羟自由基的反应机理.我们推测,电导性优良的Cu0在此催化反应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本催化方法可作为一种绿色的氧化技术用于环境污染物的氧化降解处理.  相似文献   
988.
Suppose the 3-dimensional space is filled with three materials having dielectric constants ? 1 above S 1={x 2=f 1(x 1), x 3 arbitrary}, ? 2 below S 2 = {x 2 =f 2(x 1), x 3 arbitrary} and ? o in {f 2(x 1) <x 2 1(x 1), x 3 arbitrary} where f 1 f 2 are periodic functions. Suppose for a plane wave incident on S 1 from above we can measure the reflected and transmitted waves of the corresponding time-harmonic solution of the Maxwell equations, say at x 2b,b large. To what extent can we infer from these measurements the location of the pair (S 1, S 2 ? In this paper, we establish a local stability: If ( $\tilde S_1 ,\tilde S_2$ ) is another pair of periodic curves “close” to (S 1, S2), then, for any δ>0, if the measurements for the two pairs are δ-close, then $\tilde S_1$ and $\tilde S_2$ are 0(δ)-close to S 1 and S 2,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989.
立交桥多跨连续梁复位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立交桥在长期使用中,弯桥处多跨连续梁发生横向滑移近40cm,为此对该梁进行顶升和横移的复位施工。使用位移传感器对多跨连续梁的顶升和降落进行监测和控制,同时使用应变片监测多跨连续梁的应力。监测结果表明,相邻桥墩处的连续梁最大竖向位移差在3.40~7.89mm之间,连续梁产生的最大附加应力在-2.06~1.78MPa之间,连续梁没有裂缝产生,从而确保了多跨连续梁在复位施工中的安全。同时对钢支架的应力进行监测,得出钢管混凝土柱始终处于严重偏心受压状态的结论。在长时间监测中,采取分段测试然后测试数据累加的方法,减小了应变仪连续使用中的漂移问题。该桥的监测方法也可以用于其它桥梁的施工中。  相似文献   
990.
刚芹果  杨挺青 《力学学报》1995,27(2):222-225
得出了一维非线性黏弹体和黏塑性体中最优应变路径方程,并揭示了它们的某些特性,如:(1)当非线性黏弹本构方程中的黏性部分与应变的关系具有上凸形式时,相应的最优应变路径具有下凸性质;(2)对于过应力和Bodner-Parton黏塑性体,它们的最优应变路径是塑性应变为线性形式,即塑性应变率为常数,而弹-黏塑性体的最优应变路径则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