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8篇
  免费   328篇
  国内免费   676篇
化学   1083篇
晶体学   85篇
力学   140篇
综合类   71篇
数学   296篇
物理学   77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52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设计合成了两种新型的以聚吡唑硼酸盐、氨基酸为配体的钒氧配合物VO[phCH2CH(NH2)COO][HB(pz)3](1)和VO(3,5-Me2pz)[HB(3,5-Me2pz)3](CH3COO)(2). 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并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解析了它们的结构. 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研究表明, 配合物1和2的热分解反应都是分两步进行的. 通过计算, 配合物1热分解的第一步反应的可能机理为成核与生长(n=1/4); 第二步反应的可能机理为化学反应. 其非等温动力学方程分别为, dα/dT=(A/β)e-E/RT(1/4)(1-α)[-ln(1-α)]-3 和dα/dT=(A/β)e-E/RT(1-α)2. 分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分别是223.52 和331.94 kJ·mol-1; 指前因子ln(A/s-1)分别是49.67 和57.50. 配合物2 热分解的第一步反应的可能机理为化学反应; 第二步反应的可能机理为成核与生长(n=1/2). 其非等温动力学方程分别为, dα/dT=(A/β)e-E/RT(1-α)2, 和dα/dT=(A/β)e-E/RT(1/2)(1-α)[-ln(1-α)]-1. 分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分别是300.56 和444.72 kJ·mol-1; 指前因子ln(A/s-1)分别是75.53 和92.50.  相似文献   
12.
利用自制的烟雾箱系统研究了臭氧与二乙胺和三乙胺的气相反应动力学. 实验过程中保证二乙胺和三乙胺浓度远远大于臭氧浓度, 使得实验在准一级条件下进行. 加入环己烷以消除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OH自由基对反应的影响. 在(298±1) K和1.01×105 Pa条件下, 测得臭氧与二乙胺和三乙胺反应的绝对速率常数值分别为(1.33±0.15)×10-17和(8.20±1.01)×10-17 cm3·molecule-1·s-1. 与文献中已有的其它胺类的臭氧反应数据比较后发现, 臭氧与胺的反应可以用亲电反应机制来解释. 另外, 通过对比发现, 臭氧与三取代的烷基胺类的反应速率要远远大于其与二取代的烷基胺类的反应速率.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有助于解释外场观测到的气溶胶相中二烷基胺盐较多的事实. 利用测得的速率常数和大气中臭氧浓度, 还估算了二乙胺和三乙胺与臭氧反应的大气寿命. 结果显示, 与臭氧的反应是二乙胺和三乙胺在大气中的一种重要的消除途径, 尤其是在污染严重地区.  相似文献   
13.
利用自制的烟雾箱系统研究了臭氧与二乙胺和三乙胺的气相反应动力学. 实验过程中保证二乙胺和三乙胺浓度远远大于臭氧浓度, 使得实验在准一级条件下进行. 加入环己烷以消除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OH自由基对反应的影响. 在(298±1) K和1.01×105 Pa条件下, 测得臭氧与二乙胺和三乙胺反应的绝对速率常数值分别为(1.33±0.15)×10-17和(8.20±1.01)×10-17 cm3·molecule-1·s-1. 与文献中已有的其它胺类的臭氧反应数据比较后发现, 臭氧与胺的反应可以用亲电反应机制来解释. 另外, 通过对比发现, 臭氧与三取代的烷基胺类的反应速率要远远大于其与二取代的烷基胺类的反应速率.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有助于解释外场观测到的气溶胶相中二烷基胺盐较多的事实. 利用测得的速率常数和大气中臭氧浓度, 还估算了二乙胺和三乙胺与臭氧反应的大气寿命. 结果显示, 与臭氧的反应是二乙胺和三乙胺在大气中的一种重要的消除途径, 尤其是在污染严重地区.  相似文献   
14.
利用自制的烟雾箱系统研究了臭氧与二乙胺和三乙胺的气相反应动力学. 实验过程中保证二乙胺和三乙胺浓度远远大于臭氧浓度, 使得实验在准一级条件下进行. 加入环己烷以消除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OH自由基对反应的影响. 在(298±1) K和1.01×105 Pa条件下, 测得臭氧与二乙胺和三乙胺反应的绝对速率常数值分别为(1.33±0.15)×10-17和(8.20±1.01)×10-17 cm3·molecule-1·s-1. 与文献中已有的其它胺类的臭氧反应数据比较后发现, 臭氧与胺的反应可以用亲电反应机制来解释. 另外, 通过对比发现, 臭氧与三取代的烷基胺类的反应速率要远远大于其与二取代的烷基胺类的反应速率.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有助于解释外场观测到的气溶胶相中二烷基胺盐较多的事实. 利用测得的速率常数和大气中臭氧浓度, 还估算了二乙胺和三乙胺与臭氧反应的大气寿命. 结果显示, 与臭氧的反应是二乙胺和三乙胺在大气中的一种重要的消除途径, 尤其是在污染严重地区.  相似文献   
15.
丁新腾  滕铸  葛羽 《有机化学》1989,9(3):257-258
作者曾报道过硼酸钠在醋酸溶液中可使芳氨基氧化成硝基;McKillop等曾报道将过硼酸钠用于官能团的氧化;Huestis曾报道在冰醋酸溶液中用过硼酸钠将芳胺氧化成偶氮苯。这些都表明过硼酸钠是一种优良的氧化剂,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强、氧化剂本身。价廉且其还原后所生成的硼酸钠易于处理和排放。因此,值得深入研究其应用范围。我们在此则报道一组以过硼酸钠为氧化剂,使芳胺氧化成氧化偶氮苯的条件。最近我们发现,在乙醇-磷酸体系中,过硼酸钠能顺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三维非稳态对流扩散反应方程,构造了一种高精度紧致有限差分格式,对空间的离散采用四阶紧致差分方法,对时间的离散采用Taylor级数展开和余项修正技术,所提格式在时间上的精度为二阶、在空间上的精度为四阶。利用Fourier稳定性分析法证明了该格式是无条件稳定的。最后给出数值算例验证了理论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供应链系统中信息时滞和不对称问题,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创新发展,本文运用控制理论构建由分销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系统控制模型,引入区块链技术影响下的信息校正因子,推导系统的传递函数,通过MATLAB仿真不同需求信号下的订单可变性和库存波动。仿真结果表明:(1)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库存系统的精准性和稳定性;(2)高库存可变性伴随着高订单可变性;(3)指数平滑系数和区块链技术影响下的信息校正因子有效抑制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4)信息延迟时间越长,区块链技术影响下的信息校正因子对控制系统的抑制作用越显著。本研究量化了区块链技术对供应链中牛鞭效应的影响,提高了供应链系统的精准性和稳定性,丰富了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8.
采用带八级杆碰撞/反应池(ORS)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直接测定丙烯腈或乙腈产品中的Fe、Cu,标准加入法定量.结果表明,方法的线性范围宽,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2种元素的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5%,加标回收率在90%~110%.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19.
吴萍  韩军  戈云  颜朝国 《有机化学》2006,26(4):431-441
间苯二酚杯芳烃是一类以间苯二酚为单元的杯芳烃, 作为新一代超分子砌块, 在分子催化、分子识别、超分子自组装、晶体工程和纳米材料等方面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已成为当今化学研究的新热点. 综述了间苯二酚杯芳烃的功能化修饰及其应用新进展.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采用显色剂 苦胺酸偶氮变色酸对化学镀钴基合金镀液中钴含量进行测定的试验条件,在pH11的氨 氯化铵缓冲溶液中,钴与显色剂配合物的最大吸收峰在650nm波长处,钴(Ⅱ)在0~60μg/25ml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3.1×104L·mol-1·cm-1。该法测定钴的选择性好,在大量镍存在下,也能准确测定,对镀液样品进行了测定,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