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73篇
  免费   2806篇
  国内免费   4693篇
化学   12812篇
晶体学   506篇
力学   1408篇
综合类   424篇
数学   2554篇
物理学   7168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234篇
  2022年   491篇
  2021年   534篇
  2020年   573篇
  2019年   600篇
  2018年   486篇
  2017年   660篇
  2016年   715篇
  2015年   787篇
  2014年   1017篇
  2013年   1310篇
  2012年   1447篇
  2011年   1421篇
  2010年   1334篇
  2009年   1324篇
  2008年   1480篇
  2007年   1198篇
  2006年   1209篇
  2005年   1079篇
  2004年   905篇
  2003年   769篇
  2002年   875篇
  2001年   861篇
  2000年   747篇
  1999年   543篇
  1998年   290篇
  1997年   266篇
  1996年   265篇
  1995年   214篇
  1994年   206篇
  1993年   171篇
  1992年   149篇
  1991年   110篇
  1990年   90篇
  1989年   69篇
  1988年   78篇
  1987年   46篇
  1986年   51篇
  1985年   38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36篇
  1982年   32篇
  1981年   24篇
  1980年   22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5篇
  1971年   4篇
  195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吸附脱硫方法以其操作简单、投资少、适合于深度脱硫、无污染等优点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活性炭、分子筛、金属氧化物和黏土材料等汽油脱硫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92.
The crystal and molecular structures of the title compounds were determined by X-ray diffraction technique from diffractometer intensity measurements.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wo homologous disulfides, bis(dimethoxythiophosphoryl) disulfide 1 and bis(dineopentoxythiophosphoryl) disulfide 2 , form different molecular and crystal structures with space groups C2/c and P&1macr;,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were confirmed by 31P CP MAS NMR studies, which showed that under favorable conditions the solid state NMR may lead to determination of the number of crystallographically unique phosphorus atoms. Moreover, the variation of the disulfide S–S bond length versus torsional P–S–S–P angles was observed.  相似文献   
993.
过亚硝酸根诱导的DNA损伤及其抑制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过亚硝酸根(ONOO^-)具有细胞毒性,能够修饰DNA碱基、造成DNA单链断裂。本文采用HPLC-ECD以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分别研究了ONOO^-诱导的DNA碱基修饰以及DNA链断裂。结果表明,在一定ONOO^-浓度范围内,8-OHdG的生成量以及DNA链断裂程度与其浓度有依赖关系。同时还分别研究了槲皮素、黄酮、α-萘基黄酮、咖啡酸以及含有巯基的谷胱甘肽、硫辛酸等天然抗氧化抑制剂对ONOO^-诱导DNA损伤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除黄酮、α-萘基黄酮外,其它物质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抑制效果最显著的是槲皮素。  相似文献   
994.
胶质液体泡沫(CLA)的形成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研究胶质液体泡沫(CLA)内部结构及其特性为最终目的, 对组成为十二烷基醇聚氧乙烯(3)醚(AEO-3)/正癸烷/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水的CLA体系形成过程和稳定动力学行为进行了电导率测定和光学显微观察. 通过上述两过程的电导率变化探明了CLA的形成和稳定性动力学行为, 并被光学显微照片所证实. 实验结果表明CLA的形成是一个低能量乳化过程, 经历了水相泡沫化→油相替代气泡乳化→CLA形成. 在整个乳化过程中, 没有发生相的转变现象, CLA呈O/W型乳状液. 其稳定性并不遵守一级动力学模型. 在常温下, 其电导率曲线呈直线关系; 当温度超过318.15 K时, 其电导率曲线近似于Langmuir等温线形. 并可用Sigmoidal模型σt=(σ1σ2)/[1+e(tt0)/S] +σ2较好的拟合, 式中, σt表示t 时的电导率值(μS/cm); t表示时间(min); σ1, σ2分别代表存储过程中电导率最小值和最大值(μS/cm); t0对应于σt等于 1/2(σ1σ2)的时间t值(min); S描述了电导率曲线陡峭程度(min). 并提出了CLA的破乳过程包括液膜排液和液膜破裂两个阶段, 同时伴随有絮凝过程发生的稳定性机理.  相似文献   
995.
陶瓷基钛掺杂硅胶块体吸附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陶瓷纤维纸为基材, 顺次经水玻璃、酸性硫酸氧钛溶液浸渍共沉淀制得新型蜂窝状陶瓷基钛掺杂硅胶块体吸附剂. FTIR谱在波数954 cm-1附近的特征吸收峰表明钛掺杂硅胶中存在Si-O-Ti键; XRD谱显示掺杂材料为无定型非晶相材料; SEM显示钛掺杂硅胶粒子较好地分散在陶瓷纤维表面及其空隙中; 用EDS及XPS揭示了材料的组成和钛原子含量, 根据钛掺杂前后XPS中Si2p, O1s, Ti2p 3/2电子结合能变化以及29Si MAS NMR中硅原子化学位移差异, 进一步表明钛原子替代硅原子进入了四面体骨架; BET分析显示掺杂材料以中孔为主. 与硅胶相比, 由于钛掺杂, 其比表面积、孔容增大, 吸附性能、耐热性能增强.  相似文献   
996.
王淑梅  于养信  高光华 《化学学报》2006,64(11):1111-1115
采用双控体积巨正则系综分子动力学(DCV-GCMD)方法, 用二维狭缝代替传统的一维狭缝构建膜孔模型研究了温度对氮氧纯气体及其混合物在碳膜内的渗透特性, 探讨了氮氧分离机理. 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二元混合气体中各组分通量和分离系数的方法, 即模拟中引入迭代, 解决了前人忽略低压侧气体组成和压力影响的问题. 试验结果表明: 当氮氧以纯气体的形式分别透过碳膜时, 二者均遵循Knudsen扩散方式, 且低温下氮气具有较大的渗透性质; 而当二者以混合物的形式一起透过碳膜时, 低温下二者之间存在竞争吸附, 孔宽对气体的渗透影响显著, 尤其是膜孔较小的时候, 分子筛效应控制氮氧分离; 高温下吸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97.
Pt/C和Pt/CNTs电极的电化学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玉艳  尹鸽平  高云智 《化学学报》2006,64(16):1752-1756
采用恒电位氧化法研究了Pt/C和Pt/CNTs电极的电化学稳定性. 相同条件下, Pt/C电极的氧化电流大约为Pt/CNTs电极的2倍; 120 h氧化后, Pt/C电极Pt的电化学表面积下降了21.3%, 而Pt/CNTs电极仅下降了7.6%, 表明Pt/CNTs电极性能衰减较慢.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表明, Pt/C的载体碳黑表面氧增加量大于Pt/CNTs中碳纳米管(CNTs)表面氧的增加量, 说明碳黑的被氧化程度较高, 电化学稳定性差; Pt的表面化学状态没有发生变化; 碳纳米管本身的抗电化学氧化性也大于碳黑. 所以, 载体的被氧化程度不同是两种电极性能衰减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 并且排除了Pt表面状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8.
A redox-neutral Fe-catalyzed intramolecular C—H amidation of N-benzoyloxyureas is described.This methodology employs a simple iron complex in situ generated fro...  相似文献   
999.
1 INTRODUCTION Nitronyl nitroxides, independently or in combina- tion with metal ions, have been one of the most wi- dely studied systems in molecular magnetism for understanding radical-radical or metal-radical inte- ractions as well as for synthesizing organic ferroma- gnets and metal-radical magnetic materials[1~4]. Up to now, lots of metal-radical complexes have been reported[5~8]. On the other hand, cooperative inter- molecular interactions, such as coordination bonds, hydrogen bon…  相似文献   
1000.
The mixed complex [Ni(L)(L')](ClO4)2 has been synthesized using 2-aminoethyl- bi(3-bi-aminopropyl)amine with phen (1,10-phenanthroline) in the presence of Ni(II) ion, and its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by X-ray diffraction. The crystal crystallizes in monoclinic, space group P21/c with a = 13.713(2), b = 13.1466(19), c = 14.780(2) (A), β = 97.620(3)°, V = 2640.9(7)(A)3, F(000) = 1272, Z = 4, Dc = 1.540 g/cm3, R = 0.0536 and wR = 0.1207. The Ni2+ ion is six- coordinated to furnish a distorted octahedral geome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