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0篇
  免费   950篇
  国内免费   1696篇
化学   3057篇
晶体学   262篇
力学   339篇
综合类   192篇
数学   568篇
物理学   218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129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166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211篇
  2014年   233篇
  2013年   358篇
  2012年   308篇
  2011年   396篇
  2010年   423篇
  2009年   377篇
  2008年   425篇
  2007年   435篇
  2006年   362篇
  2005年   324篇
  2004年   266篇
  2003年   204篇
  2002年   210篇
  2001年   190篇
  2000年   251篇
  1999年   140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1年   2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提出了动物肝组织中雷公藤甲素与雷公藤酯甲的液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方法。用快速溶剂萃取仪用乙腈将动物肝组织中雷公藤甲素与雷公藤酯甲萃取到有机相,提取液经凝胶渗透色谱净化除去基质的干扰,所得洗脱液40℃氮吹挥干后用甲醇定容至0.5mL,用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雷公藤甲素与雷公藤酯甲的质量浓度均在5~1 000μg.L-1范围内呈线性,检出限(3S/N)均为1.0μg.L-1。在动物肝组织中用标准加入法做回收及精密度试验,结果为: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酯甲的回收率分别在69.3%~77.8%,73.1%~77.2%之间;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酯甲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5)分别在3.2%~3.3%,2.3%~3.0%之间。  相似文献   
932.
氢氧化锰共沉淀分离-催化极谱法测定土壤中有效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样品中有效钼用草酸铵-草酸混合溶液(pH 3.3)振摇提取,所得悬浮液用干滤纸过滤,分取部分滤液蒸缩体积后加入10 g.L-1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并蒸发至近干,趁热加0.25 mol.L-1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共沉淀分离。分取部分上清液,用硫酸(1+1)溶液酸化后加入混合底液(其中含有二苯基乙醇酸、二苯胍及氯酸钠)及少许钛铁试剂溶液作为与钼(Ⅵ)进行催化反应的试剂体系。用JP-303极谱仪进行测定。在-220 mV峰电位处测得的峰电流值与其相应的钼(Ⅵ)的质量浓度在0.8~20μg.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此方法的检出限(3s/k)为0.002 6μg.g-1。用此方法分析了5个土壤标准物质,所测得有效钼的含量与其认定值相符。  相似文献   
933.
利用水热反应合成了一种新的锰配合物[Mn(ADB)(phen)(H2O)2]n(1)(H2ADB=偶氮苯-4,4′-二甲酸,phen=邻菲啰啉),运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电化学等方法对它进行了研究,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配合物的单晶结构。晶体结构表明,配合物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a=0.762 00(13)nm,b=0.915 30(15)nm,c=1.826 2(2)nm,α=88.467(3)°,β=84.145(2)°,γ=77.542(2)°。配合物1的中心锰离子是六配位,具有扭曲的八面体结构,偶氮苯-4,4′-二甲酸连接相邻的锰离子形成了一维"之"字链,进而链与链之间通过π-π堆积和氢键相互作用拓展成三维超分子结构。磁学性质研究表明该配合物为反铁磁性。  相似文献   
934.
以苯乙烯-苯乙烯基膦酸共聚物、磷酸二氢钠作磷(膦)源,在温和的条件下,通过调节有机膦酸和无机磷酸的比例,合成了一系列不同化学计量比的聚(苯乙烯-苯乙烯基膦酸)-磷酸铝有机聚合物-无机杂化材料。通过FTIR、TG、N2吸附、XRD、SEM和TEM等表征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并提出了其理想的结构模型。结果表明,这类杂化材料具有规则的层状结构和较高的热稳定性,作为催化剂载体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35.
研究了嵌段分子筛聚合材料P123-SH萃取分离-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尿中痕量铬的形态分析方法,探讨了嵌段分子筛聚合材料P123-SH吸附铬的原理和最佳条件。在pH 7.0、常温下,Cr3+和Cr(Ⅵ)被很好的分离,且Cr3+可被该材料定量吸附,其吸附容量为6.15 mg/g。吸附的Cr3+可用2 mol/L的HCl洗脱,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洗脱下来的Cr3+,往溶液中加入0.1%抗坏血酸将Cr(Ⅵ)还原为Cr3+测总铬,Cr(Ⅵ)含量为总铬减去Cr3+,方法测定Cr3+的检出限为0.011μg/L(3σ,n=11),线性范围为0.1~10μg/L,加标回收率在94%~106%之间,对0.50μg/L的Cr3+溶液平行测定7次,RSD为3.6%。方法可应用于生物样品和环境样品中痕量铬的形态分析。  相似文献   
936.
为了对扩散分子的轨迹实施动态追踪与模拟, 深入理解分子扩散对色谱动力学的影响, 本文利用微尺度受限空间随机行走的模拟方法对色谱填充柱中的分子扩散过程进行了模拟. 重点考察了固定相的填充率、固定相的形状和柱长对色谱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模拟结果表明短柱和大填充率具有较高的柱效; 在相同的密堆排列下, 固定相形状对分子扩散过程影响微弱; 待分离粒子的运动表现出微尺度空间限域的扩散特征, 但粒子的流动行为会随外部压力的增大而增加. 本论文提出的模拟方法对于发展高效能色谱, 开发新型分离技术等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37.
利用二氨基马来腈(DMNA)与二聚氰胺(DCDA)的高温共聚合反应, 制备了石墨相氮化碳 (g-C3N4), 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透射电镜 (TEM)、氮气吸脱附实验 (N2-sorption)、电子顺磁共振 (EPR)、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 (UV-Vis DRS) 和荧光 (PL) 光谱等表征手段,系统考察了共聚合改性对g-C3N4晶体结构、化学结构、能带结构、织构、光吸收性能和光催化性能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共聚合改性后氮化碳材料仍保持石墨相晶体结构, 但其π电子的离域性增强, 并在催化剂表面产生异质结构, 进而提高了氮化碳在可见光区域的光吸收性能, 并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有效分离. 性能评价结果显示, DMNA改性的氮化碳在可见光下光催化产氢活性明显高于未改性的样品, 当DMNA用量为0.01g时, 催化剂的产氢速率最高, 达到45.0 μmol·h-1, 为纯氮化碳样品的4.5倍.  相似文献   
938.
烟酸修饰尾式卟啉的合成及其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烟酸分子修饰的自由卟啉o-(niacin)C2O-T(3p-OCH3)PP、p-(niacin)C2O-T(3p-OCH3)PP及锌配合物o-(niacin)C2O-T(3p-OCH3)PPZn、p-(niacin)C2O-T(3p-OCH3)PPZn.经元素分析、紫外-可见光谱、核磁共振氢谱(1HNMR)、红外(IR)光谱等对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量子化学方法计算了锌卟啉的最低能量构型.实验结果表明:o-(niacin)C2O-T(3p-OCH3)PPZn中侧链烟酸基团处于卟啉环上方,烟酸基团中N原子与卟啉环中Zn2+存在着Zn―N间的分子内配位作用,而p-(niacin)C2O-T(3p-OCH3)PPZn中侧链烟酸基团处于卟啉环较远的位置,一个锌卟啉的中心Zn2+与另一个锌卟啉烟酸中N原子之间存在着Zn―N间的分子间配位作用.同时,为模拟金属卟啉的生物功能,采用荧光光谱滴定法测定了金属锌卟啉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性质.荧光光谱实验结果显示:金属锌卟啉与人血清白蛋白(HSA)之间发生了较强的静态荧光猝灭作用,反应机理是以氢键或van der Waals力结合反应.按照Stern-Volmer方程、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得到了反应的猝灭常数、结合常数和热力学参数等.  相似文献   
939.
采用双水平直接动力学方法对C2H3与CH3F氢抽提反应进行了研究. 在QCISD(T)/6-311++G(d, p)//B3LYP/6-311G(d, p)水平上, 计算的三个反应通道R1、R2和R3的能垒(ΔE)分别为43.2、43.9和44.1 kJ·mol-1, 反应热为-38.2 kJ·mol-1. 此外, 利用传统过渡态理论(TST)、正则变分过渡态理论(CVT)和包含小曲率隧道效应(SCT)的CVT, 分别计算了200-3000 K温度范围内反应的速率常数kTST、kCVT和kCVT/SCT. 结果表明: (1) 三个氢抽提反应通道的速率常数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大, 其中变分效应的影响可以忽略, 隧道效应则在低温段影响显著; (2) R1反应是主反应通道, 但随着温度的升高, R2反应的竞争力增大, 而R3反应对总速率常数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940.
将Ore-Sato定理的q-模拟由非混合情形推广到混合情形,证明了可驯条件下,混合q-超几何项可以分解为有理函数与q-阶乘项的乘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