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02篇
  免费   2753篇
  国内免费   2197篇
化学   11287篇
晶体学   172篇
力学   881篇
综合类   150篇
数学   1907篇
物理学   5955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316篇
  2022年   563篇
  2021年   597篇
  2020年   639篇
  2019年   718篇
  2018年   556篇
  2017年   527篇
  2016年   769篇
  2015年   812篇
  2014年   965篇
  2013年   1174篇
  2012年   1401篇
  2011年   1408篇
  2010年   994篇
  2009年   1014篇
  2008年   1039篇
  2007年   879篇
  2006年   815篇
  2005年   667篇
  2004年   563篇
  2003年   447篇
  2002年   515篇
  2001年   390篇
  2000年   322篇
  1999年   335篇
  1998年   262篇
  1997年   233篇
  1996年   209篇
  1995年   180篇
  1994年   151篇
  1993年   157篇
  1992年   103篇
  1991年   101篇
  1990年   85篇
  1989年   81篇
  1988年   71篇
  1987年   41篇
  1986年   39篇
  1985年   47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11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4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of hydrogen peroxide‐generated oxygen gas‐based phase contrast imaging (PCI) for visualizing mouse hepatic portal veins. The O2 gas was made from the reaction between H2O2 and catalase. The gas production was imaged by PCI in real time. The H2O2 was injected into the enteric cavity of the lower sigmoid colon to produce O2 in the submucosal venous plexus. The generated O2 gas could be finally drained into hepatic portal veins. Absorption contrast imaging (ACI) and PCI of O2‐filled portal veins were performed and compared. PCI offers high resolution and real‐time visualization of the O2 gas production. Compared with O2‐based ACI, O2‐based PCI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revealing of the portal vein in vivo. It is concluded that O2‐based PCI is a novel and promising imaging modality for future studies of portal venous disorders in mice models.  相似文献   
942.
针对嵌入式系统设计中专用的串行外设接口SPI数量不能满足要求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双移位器的FlexIO来模拟SPI通信总线的全新方案,首先阐述了FlexIO的硬件架构,然后在分析标准SPI通信协议的基础上,通过对其内部定时器,移位器与芯片引脚的合理配置并结合少量的软件编程设计,最终模拟出拥有全双工,同步功能的SPI通信总线。通过与标准SPI从机通信的实验,表明了用FlexIO模拟的SPI通信总线具有硬件配置灵活,软件需求少且通信可靠的优点,同时也对用它来模拟其他类型的串行通信总线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43.
黄艳平  袁健美  郭刚  毛宇亮 《物理学报》2015,64(1):13101-013101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研究了硅烯饱和吸附碱金属元素原子的稳定性、微观几何结构和电子性质, 并与纯硅烯及其饱和氢化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 研究发现复合物SiX(X=Li, Na, K, Rb)的形成能都是负的, 相对于纯硅烯来说可以稳定存在. Bader电荷分析表明, 电荷从碱金属原子转移至硅原子. 从成键方式来看, 硅烯与氢原子形成共价键, 而与碱金属原子之间形成的键主要是离子性成键, 但还存在部分共价关联成分. 能带计算表明, 锂原子饱和吸附在硅烯形成的复合物SiLi是直接带隙的半导体, 带隙大小为0.34 eV. 其他碱金属饱和吸附在硅烯上形成的复合物都表现为金属性.  相似文献   
944.
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发现, 打破了基于电声子相互作用BCS理论所预言的超导转变温度极限, 掀开了高温超导材料探索和高温超导机理研究的序幕. 根据掺杂类型的不同, 铜氧化物超导材料可以分为空穴型掺杂和电子型掺杂两类. 受限于样品, 对电子型掺杂铜氧化物的研究工作远少于空穴型掺杂体系. 本文简要回顾有关电子型掺杂铜氧化物超导体近期研究成果, 通过对比电子型掺杂和空穴型掺杂铜氧化物的相图来阐明电子型掺杂铜氧化物的研究对探索高温超导机理的必要性, 并特别针对电子型掺杂样品制备中的关键因素“退火过程”展开讨论. 结合课题组最新实验结果和相关实验报道我们发现电子型掺杂铜氧化物超导体在制备过程中除受到温度和氧分压的影响外, 退火效果还受到界面应力的强烈调制. 在综合考虑样品生长过程中温度、气氛及应力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 探讨了“保护退火”方法导致电子型体系化学掺杂相图变化的起因.  相似文献   
945.
通过再沉淀法制备了富勒烯C60/酞菁的复合纳米微粒。这种复合纳米微粒由于C60分子和酞菁分子间的π-π相互作用而具有电子给体-受体(donor-acceptor)结构,而且这种微粒的尺寸可通过选择再沉淀过程中使用的溶剂来进行控制。此外,这种微粒与Nafion结合后,表现出去除三甲胺的光催化性能,而且其光催化活性优于C60微粒/Nafion或酞菁微粒/Nafion复合物。该结果表明电子给体-受体结构可通过促进有机半导体的电荷分离来增强光催化的性能,从而揭示了一种新颖的基于电子给体-受体结构的有机光催化剂。  相似文献   
946.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高温高压下Zr2AlC的结构和热力学性质,计算得到Zr2AlC的晶格参数与实验值符合较好.研究了Zr2AlC的弹性常数、体模量、剪切模量和杨氏模量等力学性质随压力变化的趋势.同时研究了维氏硬度随压力的变化趋势.通过计算得到的杨氏模量预测了Zr2AlC的弹性各向异性.最后,基于准简谐德拜模型,成功预测了Zr2AlC的德拜温度、热容、热膨胀系数和Grüneisen参数随着压强和温度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947.
采用有限元分析法对飞秒激光冲击AZ31B镁合金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激光冲击处理对镁合金变形过程的影响,分析了单脉冲激光冲击下材料内部的位移、动能、应力和应变的分布情况,得到了材料的瞬态速度和应变率变化过程.仿真结果表明,单脉冲飞秒激光冲击镁合金产生的塑性变形,可在材料表面形成微米级凹坑,中心点处最大位移为34μm,最大变形速度390m/s;在冲击初期,材料表面的应力和应变主要分布在冲击区域中心节点和边缘附近,并且得到镁合金的最大应力和最大应变率分别为955 MPa和1.8×106 s-1.研究结果能够为深入分析飞秒激光与镁合金作用时材料变形参量的变化规律提供数值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48.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出铜铟铝硒Cu(In,Al)Se2 (CIASe)粉末,然后滴涂铜铟铝硒CIASe浆料获得前驱体薄膜,最后通过硒化/硫化过程制备出铜铟铝硒CIASe和铜铟铝硒硫CIASeS薄膜.通过XRD、SEM、XRF及光吸收等表征,发现所制备的薄膜为单相的黄铜矿结构,具有(112)择优取向.同时,在使用硫元素替代硒之后,薄膜的XRD主峰向高的2θ角度漂移,多孔薄膜也变得更加致密.薄膜带隙值也增加到更为合适的范围,从1.21 eV增加到1.33 eV,这也说明了硫化过程有利于提高CIASeS薄膜的质量.  相似文献   
949.
In this article, a decoupled two grid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is proposed and analyzed for the nonsteady natural convection problem using the coarse grid numerical solutions to decouple the nonlinear coupled terms, and the corresponding optimal error estimates are derived. Compared with the standard Galerkin FEM and the usual two‐grid FEM, our algorithm not only keeps good accuracy but also saves a lot of computational cost. Some numerical examples are provided to verify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decoupled two‐grid FEM. Both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numerical experiments show 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decoupled two‐grid FEM for the nonsteady natural convection problem. © 2015 Wiley Periodicals, Inc. Numer Methods Partial Differential Eq 31: 2135–2168, 2015  相似文献   
950.
Bipolar resistive switching characteristics are investigated in ZrO2 containing Cu thin layer devices, particularly for the self‐isolated‐structure device fabricated by one step lift‐off proces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structure device, the self‐isolated‐structure device shows more uniform resistive switching characteristics. This is because the isolation of each device cell has negligible influence on each other and thus mitigates possible crosstalk between each cell.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feasibility of good stabilization of the resistive switching parameters can be obtained through one step lift‐off process. (© 2015 WILEY‐VCH Verlag GmbH &Co. KGaA, Weinhei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