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2篇
  免费   724篇
  国内免费   1340篇
化学   2722篇
晶体学   164篇
力学   305篇
综合类   168篇
数学   626篇
物理学   186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134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141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122篇
  2017年   170篇
  2016年   127篇
  2015年   166篇
  2014年   226篇
  2013年   280篇
  2012年   281篇
  2011年   319篇
  2010年   360篇
  2009年   331篇
  2008年   370篇
  2007年   394篇
  2006年   453篇
  2005年   272篇
  2004年   221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157篇
  2001年   157篇
  2000年   185篇
  1999年   105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1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4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合成了氨基聚酰胺-胺(PAMAM(G1.0))和酯基(PAMAM(G1.5))功能化的两种硅壳荧光纳米粒,通过透射电镜(TEM)、纳米粒度及动电位测定仪(zeta电势)、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热失重分析仪(TGA)进行表征;通过透射电镜(TEM)、共聚焦显微镜(CLSM)、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流式细胞计数法评价两种硅壳荧光纳米粒进入9L细胞能力的大小、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以及细胞毒性.TEM分析表明,修饰的硅壳纳米粒大小约为60 nm左右,pH=7.4,氨基功能化的纳米粒zeta电势为+19.08,酯基功能化的为-9.01;FTIR和TGA实验进一步证明两种纳米粒被氨基和酯基的功能化.TEM和CLSM结果表明纳米粒主要存在细胞浆中,且能被溶酶体吞噬.CCK-8结果显示两种纳米粒的浓度高达1 mg/mL时仍无明显的毒性作用,且有促细胞增殖作用.流式细胞计数结果表明,细胞摄取纳米粒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氨基比酯基修饰的纳米粒更易进入细胞.  相似文献   
892.
2,4-二硝基苯胺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荧光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2,4-二硝基苯胺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 2,4-二硝基苯胺对牛血清白蛋白的内源荧光具有强烈的猝灭作用. 二者之间形成不发荧光的复合物是导致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 计算了其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紫外光谱法进一步证明了其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 根据能量转移理论计算了作用距离(3.13 nm). 同步荧光的结果表明2,4-二硝基苯胺的存在改变了牛血清白蛋白的分子构象.  相似文献   
893.
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碳黑微电极同时测定多巴胺和抗坏血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碳黑微电极,研究了多巴胺(DA)和抗坏血酸(AA)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实验表明,在pH 7.0的PBS缓冲溶液中,该修饰电极对DA和从均具有显著的催化氧化作用,AA与DA的氧化电位分别为30 mV和280 mV(vs.SCE).利用二次导数线性扫描伏安法测定,DA与AA的线性范围分别为6.0×10-9~2.0×10-4 mol/L和2.0×10-7~1.0×10-3mol/L,检出限为2.0×10-9mol/L 和1.0×10-7mol/L.方法已用于人工合成样品的分析.  相似文献   
894.
毛健  苏晻  栾玉静  陈薛钗  邓玉林 《色谱》2009,27(2):216-219
建立了大鼠脑组织中6-羟基-1-甲基-1,2,3,4-四氢-β-咔啉(6-OH-MTHβC)、5-羟色胺(5-HT)和5-羟吲哚乙酸(5-HIAA)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库仑阵列电化学检测(HPLC-ECD)方法。采用的色谱柱为DiscoveryHS F5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缓冲液(40 mmol/L柠檬酸+20 mmol/L磷酸氢二钠+0.3 mmol/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pH 4.0)-甲醇(体积比为78∶22)混合液,流速为1 mL/min。6-OH-MTHβC、5-HT、5-HIAA在1.0~500.0 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2),检出限分别为0.56,0.26,0.53 μg/L,日内和日间精密度(以相对标准偏差表示)均低于6.1%,回收率分别为87.1%~98.2%,87.0%~95.3%,90.1%~97.7%。用该方法检测新生7 d的SD胎鼠脑内6-OH-MTHβC及5-HT、5-HIAA的含量,发现SD胎鼠在急性酒精中毒8 h后6-OH-MTHβC显著上升(P<0.05);而5-HT和5-HIAA的含量有所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该法简便、稳定、灵敏度高,适用于测定鼠脑组织中6-OH-MTHβC和5-HT,5-HIAA含量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895.
通过高碘酸钠氧化葡聚糖,制备不同氧化度的葡聚糖,采用酸量法和碘量法测定其醛基含量,但所得结果差异大.结合葡聚糖的氧化机理,以甘油的氧化反应结果作为对照,对借助化学滴定分析的酸量法和碘量法所得数据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种差异是由葡聚糖氧化存在的中间反应及其分支结构造成的,当高碘酸钠与葡聚糖的糖单元的物质的量比控制在2以内,操作简单的酸量法所得结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896.
锂电池用草酸二氟硼酸锂有机电解液的电化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凌峰  陈洪 《无机化学学报》2009,25(9):1646-1650
以草酸锂和三氟化硼乙醚溶液合成了草酸二氟硼酸锂(LiBC2O4F2),并用碳酸二甲酯溶剂萃取和重结晶提纯。LiBC2O4F2有机电解液能在铝箔上形成一层致密的保护膜,这能较好地抑制在高电位时电解液在铝箔上发生氧化反应,而且在很宽的温度范围内LiBC2O4F2基电解液都具有较好的离子电导率。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使用1.0 mol·L-1 LiBC2O4F2有机电解液的LiMn2O4/Li电池首次放电容量为110.2 mAh·g-1,并且具有比使用LiPF6有机电解液的LiMn2O4/Li电池更好的高低温循环性能和更优良的低温放电性能。  相似文献   
897.
898.
选用腈基含量为30%的α-甲基苯乙烯-丙烯腈(α-MSAN)作为聚氯乙烯(PVC)的耐热改性剂,通过熔融共混制备了PVC/α-MSAN共混材料.通过SEM、DSC、DMA及透光率测试等手段系统研究了α-MSAN的含量对PVC/α-MSAN共混体系相容性的影响,发现在高达60%(wt)的α-MSAN的含量范围内它们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并从分子结构上解释了其相容性良好的原因;随α-MSAN含量增加,共混体系的维卡软化温度(VST)和拉伸强度上升,冲击强度下降;α-MSAN的引入会导致共混体系及PVC静态热稳定时间下降,共混体系的颜色加深.同时分析了α-MSAN对共混体系耐热性能、热稳定性能和力学性能产生影响的机理.  相似文献   
899.
一段反应法制备宽/双峰聚乙烯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采用一段反应法制备宽/双峰聚乙烯催化剂的研究开发进展,并根据催化剂的组成和结构,将催化体系归纳为复合催化剂和单组分催化剂.复合催化剂包括茂金属/Ziegler-Natta复合催化剂、不同茂金属复合催化剂、铬系/Ziegler-Natta复合催化剂、茂金属/后过渡金属复合催化剂、非茂单活性中心/茂金属复合催化剂、非茂单活性中心/Ziegler-Natta复合催化剂和不同后过渡金属复合催化剂.复合催化剂中多活性组分具有不同的链增长、链转移、链终止速率常数,从而在聚合反应中得到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合物,导致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加宽,因而复合催化剂可用于一段反应法制备宽/双峰聚乙烯.单组分催化剂包括单核茂金属催化剂、多核茂金属催化剂、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及其它单组分催化剂.单组分催化剂可用于一段反应法制备宽/双峰聚乙烯,其催化机理是中心金属原子与主配体、辅配体、助催化剂、其它添加剂及载体形成了多种活性中心.  相似文献   
900.
以初中8年级2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从浙江省现行科学教材中选取3个主题,在实验班中将这3个主题结合科学史料进行科学史融入教学,以考察科学史融入教学方式对初中学生理解科学探究方法的影响.结果表明:科学史融入教学比传统式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理解;科学史融入教学对学生理解科学探究方法有极其显著的影响;科学史融入教学在短时间内难以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理解达到理想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