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583篇
  免费   5866篇
  国内免费   7396篇
化学   29452篇
晶体学   948篇
力学   2311篇
综合类   922篇
数学   4867篇
物理学   15345篇
  2024年   85篇
  2023年   515篇
  2022年   1144篇
  2021年   1190篇
  2020年   1255篇
  2019年   1314篇
  2018年   1119篇
  2017年   1294篇
  2016年   1549篇
  2015年   1725篇
  2014年   2067篇
  2013年   2881篇
  2012年   3235篇
  2011年   3540篇
  2010年   2701篇
  2009年   2695篇
  2008年   3015篇
  2007年   2788篇
  2006年   2585篇
  2005年   2307篇
  2004年   1905篇
  2003年   1575篇
  2002年   1666篇
  2001年   1365篇
  2000年   1299篇
  1999年   973篇
  1998年   649篇
  1997年   529篇
  1996年   549篇
  1995年   483篇
  1994年   458篇
  1993年   419篇
  1992年   387篇
  1991年   307篇
  1990年   297篇
  1989年   255篇
  1988年   239篇
  1987年   172篇
  1986年   174篇
  1985年   196篇
  1984年   141篇
  1983年   130篇
  1982年   95篇
  1981年   89篇
  1980年   62篇
  1979年   59篇
  1977年   38篇
  1976年   40篇
  1974年   52篇
  1973年   4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One polyoxometalate-based silver(I) compound [Ag(2,2'-Bipy)2]3(PW12O40) (I) (2,2'-Bipy = 2,2'- bipyridine) has been synthesized and structurally characterized by IR spectroscopy, elemental analysis, XRPD and X-ray single-crystal structure analysis (CIF file CCDC no. 1572216). Compound I exhibits a crystalline three-dimentional supramolecular framework constructed by Ag-2,2'-Bipy coordination units and [PW12O40]3? template anions, in which there are multiform π...π interactions and hydrogen bonds. The cyclic voltammetric experiments show that compound I displays a good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toward the reduction of nitrite.  相似文献   
992.
A Pd(II)-catalyzed desulfitative arylation protocol between sulfonamides and sodium arylsulfinates was herein reported. The direct arylation reaction was successfully achieved by a Pd(II)/Ag(I)-mediated system without participation of any external ligands with a release of SO2. And different N-aryl sulfonamides were obtained readily in up to 86% yields, exhibiting good functional groups tolerance (25 examples).  相似文献   
993.
Au2、Au3小团族分子的结构和势能函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子团簇的结构和性质研究是当今物理学和材料学中的一个热门课题,过渡金属团簇特别是Au团簇,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催化反应、材料吸附[1-2]和光的吸收中[3]。近年来,人们用不同的理论方法研究金原子团簇。H儯kkinen等人利用GGA方法研究了中性和阴离Au2-10团簇的性质[4];Bravo-P啨rez等人采用从头计算的HF和post-HF方法研究Au2-Au6小团簇[5],这些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相比,相差较大。由于金团簇电子结构的复杂性,对Au体系考虑旋—轨耦合和电子相关效应是很重要的,这种计算的不确定性对Au的影响比IB簇的其它金属团…  相似文献   
994.
钒钼磷杂多酸催化苯直接羟化为苯酚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钒钼磷杂多酸作为催化剂,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过氧化氢直接将苯氧化羟基化为苯酚反应的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该氧化羟化反应速率对底物苯、氧化剂和催化剂都是一级反应,反应的活化能为57.73kJ.mol-1。本文推测了杂多酸配合物催化苯氧化羟化为苯酚反应的过程,建立了该反应动力学数学模型,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995.
以ZrOCl2·6H2O和AlCl3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方法制得一系列不同ZrO2质量分数的ZrO2-Al2O3混合氧化物载体;并以该混合氧化物为载体,采用初湿浸渍法制得钴质量分数为12%的Co/ZrO2-Al2O3催化剂。XRD、NH3-TPD、TPR和原位IR等表征结果表明,随着混合载体中ZrO2质量分数的增加,载体比表面积先增加后减少,混合载体的平均孔径则小于单一氧化物ZrO2和Al2O3的平均孔径。ZrO2和Al2O3载体混合后会导致氧化物的比表面积和酸性增大并且有新的物相生成。当混合氧化物用作载体时,能够抑制载体表面金属钴的分散,改变催化剂的还原行为,降低催化剂对CO物种的吸附能力。CO加氢反应表明,与单一金属氧化物相比,钴负载ZrO2-Al2O3混合氧化物催化剂的加氢活性和重质烃选择性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996.
冠醚化Schiff 碱配合物金属胶束催化BNPP水解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两种新的冠醚化Schiff 碱过渡金属配合物与表面活性剂Brij35(聚氧乙烯(23)十二烷基醚)形成的金属胶束对BNPP(对硝基苯酚磷酸二酯)的催化水解反应. 探讨了催化反应机理, 建立了一种金属胶束催化BNPP水解的动力学数学模型; 计算了模拟酶催化反应的相关参数和表观活化能. 结果表明, 此类金属胶束作为模拟水解金属酶对BNPP水解反应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997.
刘平  蒋益明  郭峰  谢亨博  李劲 《物理化学学报》2005,21(10):1073-1075
采用真空蒸发的方法在玻璃基板上交替蒸发Ag和TCNQ(四氰基对醌二甲烷), 形成不同厚度的双层膜, 经Ag的固体化学扩散与TCNQ反应, 形成金属有机络合物. 利用透射光谱作为表征, 研究了Ag的传质规律, 给出了60~110 ℃温度下的恒温传质系数k和对应的激活能, 并对传质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8.
毒蕈碱受体激动剂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军  牛彦  吕雯  雷小平 《物理化学学报》2005,21(11):1259-1263
采用比较分子场分析法(CoMFA)研究了55个四氢吡啶类毒蕈碱受体激动剂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 建立了具有较强预测能力的3D-QSAR模型. 所得模型的交叉验证相关系数(q2)为0.507, 常规相关系数(R2)为0.982 , 标准方差为0.218, 说明系列化合物分子周围立体场和静电场的分布与生物活性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 模型不仅很好地预测了训练集和测试集化合物的活性, 而且为设计活性更高的受体激动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9.
以芳香基三唑类杀菌剂三唑酮为先导物设计并合成了5个含N,N-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的芳香三唑类化合物, 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α-(4-甲氧基苯甲酰基)-2-(1,2,4-三唑-1-基)]乙基-N,N-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的晶体结构, 晶体属于三斜晶系, 空间群, 晶胞参数为: a=0.73482(15) nm, b=1.1051(2) nm, c=1.1209(2) nm, α=90.32(3)°, β=101.97(3)°, γ=105.13(3)°, V=0.8578(3) nm3, Z=2, Dc=1.357 g/cm3, F(000)=368, µ=0.324 mm-1. 生物测试结果显示这5种有机化合物都具有杀菌性和植物生长调节活性  相似文献   
1000.
由于温度的大幅度变化,分子的某些吸收带的强度将会产生明显的改变,但关于分子的红外吸收光谱与温度关系的研究尚少.在有机锂络合物的红外光谱研究中,我们发现邻甲氧基苯酚锂络合物显示了与其他锂络合物明显不同的特性[1,2],在改变温度过程中,这种不同结构效应的特性更加明显.为此我们从+100~-130℃的较宽温度变化区域内,测定了它的变温红外光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