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69篇 |
免费 | 643篇 |
国内免费 | 1281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2353篇 |
晶体学 | 156篇 |
力学 | 262篇 |
综合类 | 85篇 |
数学 | 490篇 |
物理学 | 174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51篇 |
2022年 | 148篇 |
2021年 | 130篇 |
2020年 | 113篇 |
2019年 | 120篇 |
2018年 | 124篇 |
2017年 | 178篇 |
2016年 | 139篇 |
2015年 | 167篇 |
2014年 | 211篇 |
2013年 | 330篇 |
2012年 | 274篇 |
2011年 | 279篇 |
2010年 | 287篇 |
2009年 | 307篇 |
2008年 | 336篇 |
2007年 | 265篇 |
2006年 | 285篇 |
2005年 | 243篇 |
2004年 | 182篇 |
2003年 | 124篇 |
2002年 | 121篇 |
2001年 | 141篇 |
2000年 | 146篇 |
1999年 | 89篇 |
1998年 | 50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25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ICP-AES内标法测定硅铝钡合金中铝和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硅铝钡合金中铝和钡的方法。考查了方法的线性范围,检测限和RSD等指标,实验表明,方法简便,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83.
研究了Rb(5PJ)+Rb(5PJ)→Rb(nlJ')+Rb(5S)碰撞能量合并过程,利用单模半导体激光器分别共振激发Rb原子的5P1/2或5P3/2态,利用另一与泵浦激光束反向平行的单模激光束作为吸收线探测激发态原子密度及其空间分布,吸收线分别调至5P1/2→5D3/2和5P3/2→7S1/2跃迁.由激发态原子密度和谱线荧光比得到碰撞能量合并过程的截面,对5P3/2激发,碰撞转移得到5D5/2,5D3/2和7S1/2的截面分别是(1.32士0.59)×10-14,(1.18士0.53)×10-14和(3.21士1.44)×10-15cm2;对5P1/2激发,碰撞转移到5D5/2和5D3/2的截面分别是(6.57士2.96)×10-15和(5.90士2.66)×10-15cm2.与其他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4.
采用同步辐射能量色散X射线衍射技术、激光加热技术和金刚石对顶砧(DAC)高压装置,在温度为2 000 K和压力为23 GPa的范围内,对采自地幔二辉橄榄岩中的顽火斜方辉石,进行了原位的高温高压能量色散X射线衍射(EDXRD)测量。实验结果表明:当压力为15.3 GPa、温度为1 600 K时(相当于地球内部410 km处的地震波不连续界面的温压环境),顽火斜方辉石转变为橄榄石的β相——瓦兹利石(Wadsleyite)相;继续加温加压至2 000 K、23 GPa时(相当于地球内部670 km处的地震波不连续界面的温压环境),顽火斜方辉石相变为钛铁矿(Ilmenite)结构和钙钛矿(Perovskite)结构的混和相。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在地幔中存在的两个地震波不连续界面是由橄榄石、顽火斜方辉石等矿物的相变引起的。 相似文献
85.
通过融合蒸发反应144Nd(19F,5n)布居了双奇核158Tm的高自旋态. 扩展了原来已知的带结构, 并建立了一条新转动带. 通过与相邻核的比较, 讨论158Tm核中两条四准粒子带的内禀组态, 并分别指定为πh11/2\otimes νh9/2(α=+1/2)\otimes (νi13/2)2和πh11/2\otimes νh9/2(α=-1/2)\otimes (νi13/2)2
组态. 建立在πh11/2\otimes νi13/2组态上的转动带被观测到呈现持续旋称反转现象, 而前述的两条高自旋区的
四准粒子转动带也呈旋称反转. 对这两种类型的旋称反转现象的可能机制进行了简单而定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86.
87.
88.
89.
赤潮光谱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采用海面以上光谱测量方法 (Above water method),利用美国FieldSpec® Dual VNIR光谱仪测量了丹麦细柱藻、中肋骨条藻、海洋褐胞藻等三种浮游植物赤潮以及红色中缢虫这一原生动物赤潮的离水辐射光谱数据。强调赤潮与正常海水的光谱差异在于687~728 nm波段的特征反射峰,指出了浮游植物赤潮与原生动物赤潮间的显著光谱差异,并认为可据此进行某些赤潮种类的遥感识别。给出了浮游植物赤潮光谱反射峰、吸收峰成因;红色中缢虫这一原生动物引起的水色异常,与其体内的共生藻类及浮游植物色素碎屑有关;其摄食偏好、与藻类的共生特性研究以及藻类常温下的荧光发射特性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对于红色中缢虫赤潮光谱成因的认识。 相似文献
90.
水体的温度变化对测定溶解有机物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激光诱导荧光(LIF)方法研究了水体的温度变化对溶解有机物(DOM)发射荧光强度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增加,DOM的荧光强度和水的拉曼散射强度不断降低。在20~75 ℃范围之内,对归一化荧光强度与温度关系曲线进行线性拟合,计算出归一化荧光强度随温度升高的变化梯度平均值为-5.24×10-4 ℃-1,根据归一化荧光强度与浓度的关系,给出了所测DOM的浓度随着温度升高的平均下降速率为-3.45×10-3 (mg·L-1)·℃-1。因此,在这一温度范围内测量时,假设归一化荧光强度不变,则温度变化将引起DOM浓度最大为8.45%的相对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