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5篇
  免费   1126篇
  国内免费   2202篇
化学   4004篇
晶体学   250篇
力学   232篇
综合类   263篇
数学   853篇
物理学   283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189篇
  2021年   188篇
  2020年   161篇
  2019年   169篇
  2018年   155篇
  2017年   279篇
  2016年   172篇
  2015年   285篇
  2014年   350篇
  2013年   446篇
  2012年   467篇
  2011年   475篇
  2010年   486篇
  2009年   511篇
  2008年   592篇
  2007年   499篇
  2006年   500篇
  2005年   416篇
  2004年   319篇
  2003年   230篇
  2002年   222篇
  2001年   212篇
  2000年   218篇
  1999年   157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6篇
  1976年   4篇
  1973年   2篇
  1971年   2篇
  1966年   2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Rheological Behavior for Mica-filled Polypropylene Composite Melt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study on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a series of mica-filled polypropylene (PP) composites was carried out. The influence of surface-treatment of mica particles on dynamic rheological behavior of the composites were dealt with. The viscosity (η) and dynamic modulus ( G‘ ) of the composite melt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PP matrix, especially those for systems treated with silane, which was attributed to the interfacial adhesion enhancement. However, surface-treatment of mica by titanate resulted in lower η and G‘, as compared with the treatment by silane. The reason for this is believed to be the formation of the mono-molecular layer on the mica surface.  相似文献   
172.
酚醛基活性炭纤维孔结构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水蒸汽活化法制备了酚醛基活性炭纤维(ACF-H2O), 对其比表面积、孔结构与在LiClO4/PC(聚碳酸丙烯酯)有机电解液中的电容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用N2(77 K)吸附法测定活性炭纤维的孔结构和比表面积, 用恒流充放电法和交流阻抗技术测量双电层电容器(EDLC)的电容量及内部阻抗. 研究表明, 在LiClO4/PC有机电解液中, ACF-H2O电极的可用孔径(d)应在0.7 nm以上. 随着活化时间的延长, ACF-H2O的孔容和比表面不断增大, 但微孔(0.7 nm < d < 2.0 nm)和中孔(d > 2.0 nm)率变化很小, 活化过程中孔的延伸和拓宽同步进行, 但过度活化则造成孔壁塌陷, 孔容和比表面迅速下降. 因此, 除活化过度的样品外, 电容量随比表面积呈线性增长, 最高达到109. 6 F•g-1. 但中孔和微孔的孔表面对电容的贡献不同, 其单位面积电容分别为8.44 μF•cm-2和4.29 μF•cm-2, 中孔具有更高的表面利用率. ACF-H2O电极的电容量、阻抗特性和孔结构密切相关. 随着孔径的增大, 时间常数减小, 电解液离子更易于向孔内快速迁移, 阻抗降低, 电极具有更好的充放电倍率特性. 因此, 提高孔径和比表面积, 减少超微孔(d < 0.7 nm), 是提高 EDLC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重要途径. 然而仅采用水蒸汽活化, 只能在小中孔以下的孔径范围内进行调孔, ACF-H2O电极电容性能的提高受限.  相似文献   
173.
以二茂铁为起始原料,经氯汞化反应、溴代反应、Suzuki偶联反应、水解反应和取代反应等5步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含二茂铁结构单元的有机配合物(7),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IR和HR-MS(ESI-TOF)表征。电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6的E1/2小于化合物7,具有较高的氧化还原活性。  相似文献   
174.
高春梅  曹德榕  徐社阳 《化学学报》2006,64(16):1757-1760
蒽酮(1)与3,5-二甲氧基苯甲醛(2)在吡啶/哌啶中反应生成10-(3,5-二甲氧基苯甲亚基蒽酮(3); 3经Pd/C催化氢化生成10-(3,5-二甲氧基苄基蒽酮(4); 4与3-甲氧基苄基氯(5)进行相转移催化烷基化反应生成10-(3,5-二甲氧基苄基)-10-(3-甲氧基苄基)蒽酮(6); 6经NaBH4还原生成10-(3,5-二甲氧基苄基)-10-(3-甲氧基苄基)-9(10H)-蒽醇(7); 7在酸催化下发生选择性1,7-脱水反应, 生成高三蝶烯(homotriptycene) (8). 其反应机理可能是7在酸存在下生成正碳离子中间体, 然后选择性地亲电进攻富电荷的3,5-二甲氧基苯基, 而不进攻3-甲氧基苯基.  相似文献   
175.
以2-氯代三苯甲基氯树脂为载体,采用Fmoc/t-Bu/Dmab正交保护策略,在微波辅助下合成了环肽c(fKRGD),收率22.5%,纯度94.5%,其结构经MS(ESI), MS(MALDI-TOF)和HPLC确证。  相似文献   
176.
研究了三苯基磷(TPP)引发丙烯腈(AN)光聚合。测定了光聚合速率 R_p与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的关系为:R_p=K[AN]~(1.49)[TPP]~(0.47)以及光聚合反应活化能E_α=6.16千卡/摩尔,从激发态电荷转移机制,讨论了引发聚合机理。  相似文献   
177.
A new Sequiterpenoid from 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new sequiterpenoid compound 8aα-hydroxy-1-isopropyl-4,7-dimethyl-1,2,3,4,6,8a-hexahydro-naphthalene-2,6-dione(1),together with seven known compounds anti-HH-dimer-coumarin(2),(-)-5-exo-hydroxy-bomeol(3),O-hydroxyl cinnamic acid(4),9β-hydroxy-ageraphorone(5),10Hα-9-oxo-ageraphorone(6),10Hβ-9-oxo-ageraphorone(7)and 9-oxo-10,11-dehydroageraphorone 8,was isolated from the leaves of 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The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by IR,~1H and ~(13)C NMR,EIMS,HMBC and single-crystal X-ray spec-tral data.  相似文献   
178.
介绍一种简单方便地合成O-二异丙氧磷酰基丝氨酸(或苏氨酸或酪氨酸)的方法.其中O-二异丙氧磷酰基-L-丝氨酸(或苏氨酸)可从对应的N-磷酰化-L-丝氨酸(或苏氨酸)利用磷酰基N→0迁移的性质并在超声辅助下合成,而N-二异丙氧磷酰基-L-丝氨酸(或苏氨酸)的合成由L-丝氨酸(或苏氨酸)在次氯酸钠的水溶液中高收率地获得.O-二异丙氧磷酰基酪氨酸的合成可通过铜盐同时保护氨基和羧基,使用二异丙基磷酰氯为磷酰化试剂磷酰化,用硫化氢脱铜保护制备.  相似文献   
179.
N-Phosphoryl peptide libraries were constructed by transformation from homo-oligopeptide libraries, which was synthesized by self-assembly of amino acids with the assistance of phosphorus oxychloride.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ESI-MS) was used to monitor the reaction.  相似文献   
180.
橡胶接枝苯乙烯本体聚合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预聚阶段接枝动力学和聚合条件对相转变的影响[1]. 对于后聚阶段, 即相转变后的接枝行为, 尤其是接枝率与橡胶相内包容物的关系、接枝率与高转化率聚合动力学的关系, 接枝率与橡胶相结构的关系等则研究很少. 这些因素对最终聚合物的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 研究橡胶接枝苯乙烯本体聚合相转变以后接枝率的变化, 并找出橡胶相形态演绎过程的规律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