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9篇
  免费   416篇
  国内免费   547篇
化学   911篇
晶体学   22篇
力学   172篇
综合类   83篇
数学   437篇
物理学   96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105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66篇
  1988年   44篇
  1987年   68篇
  1986年   36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27篇
  1983年   30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22篇
  1980年   25篇
  1979年   9篇
  1965年   12篇
  1964年   10篇
  1962年   8篇
  1956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第二届全国生物医药学色谱学术会议于199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南京召开。有15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参加会议。 卢佩章、俞惟乐、徐修容、周良模、张玉奎、欧庆瑜、谢光华和朱一川等教授作了大会报告,内容涉及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分析、手性固定相及对映体拆分,毛细管电泳、液相色谱专家系统、高分辨气相色谱等。  相似文献   
122.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浆料中的聚乙烯醇和淀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变性聚乙烯醇和淀粉醋酸酯的一种新方法。分别选择670.0~540.0nm以及590.0~730.0nm波长对测定变性聚乙烯醇和淀粉醋酸酯。变性聚乙烯醇)~32μg/ml,淀粉醋酸酯0~130μg/ml浓度范围内,吸光度差值△A遵循比耳定律。当淀粉醋酸酯与变性聚乙烯醇的浓度比在1.3~16范围内,变性聚乙烯醇和淀粉醋酸酯的样品回收率分别为99.5~105%和97~108%。所拟定的方法可测定浆料中变性聚乙烯醇和淀粉醋酸酯。本法与盐酸水解淀粉法测定的聚乙烯醇含量相吻合。本法简便快速。  相似文献   
123.
本文报道了由氯代对苯二酚/甲基代对苯二酚和对苯二甲酸以及二种能导致分子链扭曲和弯折的成分——4,4′-二羟基二苯醚和间苯二甲等合成的全芳香族共聚酯。一定组成范围的四元共聚酯具有低熔点,宽液晶相区,易成纤的特点。重点讨论了分子组成-转变行为-液晶性和成纤性的关系,并对液晶相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24.
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水汽通道初探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就象撕裂了青藏高原东南地面的一个巨大裂口,构成印度洋湿暖气流伸入高原内部的主要通道。通道作用的得到加强和发挥,主要在第四纪中更新世以后。通道的作用对高原雨季的起始和降水起主导作用,并起到沟通喜马拉雅山南北生物交流的走廓作用,使这里成为生物物种分化变异、生物区系最丰富的地方。通道作用还对人类休养生息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对一系列自然地理现象也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5.
偶氮染料分子的电子结构与生物降解活性(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MNDO计算及相关实验结果,用取代基非定域活性概念分析了羟基、氨基及硝基在-N-N-上的电子效应,阐述了取代基影响偶氮键生物降解活性的电子结构机理,并提出将MNDO统计集成分析中的活性电荷QA作为关联偶氮键生物解活性的电子结构参数。  相似文献   
126.
通过光还原沉积法, 利用氧空位诱导作用, 在Ni掺杂的缺陷态TiO2纳米管阵列(TNT-Ni)上得到金属 Pd含量不同的Pd-TNT-Ni催化剂. 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紫外-可见 漫反射(UV-Vis DRS)、 表面光电压(SPV)、 光致发光光谱(PL)和电化学测试等表征手段, 探究了Pd与Ni掺杂的缺陷态TiO2纳米管阵列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对其光吸收特性和载流子分离及传输效率的影响, 阐明了强相互 作用对材料光催化活性的调控机理, 提出了Pd增强Pd-TNT-Ni光催化性能的作用机理. 结果表明, 通过光还 原法制备的Pd纳米颗粒尺寸为10~20 nm的Pd120-TNT-Ni样品的光响应值为4.22 mA/cm2, 是未负载Pd样品光 响应值(1.14 mA/cm2)的3.7倍, 其具有最佳的平均产氢速率(5.16 mmol·g?1·h?1), 是TNT样品平均产氢速率 (0.45 mmol·g?1·h?1)的12倍, 表明Pd与缺陷态TiO2纳米管阵列之间的强相互作用驱动了载流子的分离及传输, 且Pd作为电子捕获势阱及反应活性位点, 显著提高了材料的光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127.
合成并表征了2个新的基于6-甲氧羰基-4,4''-二甲基-2,2''-联吡啶的单核铜(Ⅰ)双膦配合物[Cu(mmbpy)(dppp)]ClO41)和[Cu(mmbpy)(dppb)]ClO42)。研究结果表明,铜(Ⅰ)配合物12均表现为扭曲变形的N2P2四面体几何构型,其P-Cu-P键角受辅助双膦配体控制。在常温下,这2个铜(Ⅰ)配合物在固态时均具有发光性质,并且相对于双膦配体亚甲基链的长度,P-Cu-P键角对其光物理性质的影响更为显著。在2,2''-联吡啶环上引入2个甲基取代基对改善铜(Ⅰ)配合物的发光性能也被证明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8.
近年来,由于大气CO2浓度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CO2的捕获与利用是有望解决温室效应和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CO2催化转化为甲醇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这是因为甲醇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也是一种洁净的绿色燃料和能源载体.Cu基催化剂广泛应用于CO2加氢合成甲醇反应,并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通常,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是采用H2对金属氧化物进行还原.然而,传统的气相还原过程伴随着强烈的热效应,且需要在高温(473-573 K)下进行,会引起表面铜颗粒长大并加速其聚集烧结,使得活性组分利用率下降.近年来,以NaBH4为还原剂的液相还原法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该方法操作简单、快捷且条件可控,反应在低温下进行,放出的热量可在液相环境中迅速得到转移,大大抑制了铜颗粒的聚集.因此,液相还原法可制备出高铜分散度、高活性的催化剂.焙烧温度对铜基催化剂结构和催化性能的影响已得到广泛探究,但这仅限于含二价铜物种催化剂,焙烧温度对含多种铜价态催化剂的影响未见报道.由于液相还原法制备的催化剂含有还原态的铜物种(Cu0和Cu+),它们比Cu2+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因此在后续的焙烧过程中催化剂更容易发生烧结和聚集.本文采用液相还原法合成了Cu/Zn/Al/Zr催化剂,分别于423,573,723和873 K焙烧后用于CO2加氢合成甲醇反应,考察了焙烧温度对制备的铜基催化剂结构性质和催化性能的影响,并与传统共沉淀法制备的催化剂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随着焙烧温度升高,铜物种聚集作用增强,金属铜颗粒尺寸增大,873 K时烧结出现显著增强.由于比表面积随焙烧温度升高而减小,高温度焙烧的催化剂具有小的表面碱性位数目.焙烧温度会影响催化剂中铜物种与其它组分的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催化剂的还原.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催化剂的还原温度逐渐降低,表面Cu+/Cu0的比例先增后减.CO2加氢活性评价显示,液相还原法制备的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尤其是甲醇选择性;随着焙烧温度升高,催化剂的CO2转化率和甲醇选择性先增后减,CZAZ-573催化剂具有最高活性,且在1000 h长周期活性测试中表现稳定.CO2转化率与催化剂暴露金属铜的比表面积密切相关.相比Cu0,产物甲醇更容易在Cu+表面催化生成,催化剂表面的Cu+/Cu0比与甲醇选择性的变化规律一致.通过调控焙烧温度可得到高Cu比表面积以及高Cu+/Cu0比的催化剂,有利于CO2加氢生成甲醇.  相似文献   
129.
以廉价、低毒的醋酸亚铁为催化剂,在三氟乙酸助催化下,2-甲基氮杂芳烃与芳香醛经过加成与脱水反应,直接选择性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反式2-烯基氮杂芳烃化合物,水是唯一副产物.该合成方法催化剂用量少,后处理方便,产率高,选择性高,底物适用范围广.治疗哮喘药顺尔丁中间体(E)-3-[2-(7-氯-2-喹啉基)乙烯基]苯甲醛(3v)的克级合成展现了该方法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0.
木质素模型化合物的裂解工艺及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石资源的有限性、不可再生性及其利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使木质生物质资源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和燃料受到广泛关注。因木质素是结构复杂的高分子聚合物,其综合有效利用受到极大限制,通常被作为燃料直接燃烧,同时给木质素解聚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因此,围绕木质素模型化合物裂解工艺及机理的研究发展迅速。为梳理木质素模型化合物的裂解研究的现状和预测未来发展方向,本文综述了其裂解工艺和机理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木质素单体、二聚体和多聚体不同裂解工艺的特点、优势、应用前景以及相关的机理,最后预测了木质素模型化合物裂解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