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2篇
化学   26篇
数学   2篇
物理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手性聚丙烯酸酯;新型手性聚(甲基)丙烯酸酯类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相似文献   
12.
A novel μ-S-bridged di-palladium(Ⅱ) complex, {[(phen)Pd( μ-SPr)2Pd(phen)](NO3)2·2H2O} (1) was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the 1H NMR, element analysis and single 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It crystallizes in the monoclinic space group C2/c with unit cell parameters: a=2.165 1(3) nm, b=1.291 4(2) nm, c=2.716 2(3) nm, β=111.987(3)°, and V=7.041 8(16) nm3, Z=8, R=0.054 4, wR=0.127 4. The X-ray crystal structur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wo 1,10-phenanthroline palladium(Ⅱ) moieties were bridged by two n-propylmercapatan molecules in coplanar fashion with the dimensions of 1.55 nm×0.88 nm. The plane-to-plane distance of the complex 1 is 0.33 nm, which reveals strong aromatic-aromatic π-π interaction. CCDC: 292998.  相似文献   
13.
A bipyrazolato-bridged tetra-palladium(II) cyclic complex, {[(dmbpy)Pd]2(μ-L)}·(PF6)4·2(C4H10O)·(H2O) ( μ-L=1,2-bis(3,5-dimethyl-pyrazol-4-yl)benzene), was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the 1H NMR, element analysis, and its single crystal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by X-ray diffraction method. It crystallizes in the Tetragonal space group P4/mbm with unit cell parameters: a=2.020 0(1) nm, b=2.020 0(1) nm, c=1.281 4(1) nm, and V=5.228 5(5) nm3, Z=2, R=0.047 8, wR=0.083 9. The crystal structure revealed that two [(dmbpy)Pd]2 moieties were bridged by two bipyrazolate ligands to form a tetra-palladium(II) cyclic complex. The Pd…Pd separation within the complex is 0.315 5(1) nm, indicat-ing weak interaction. CCDC: 645322.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不同pH值下的简易水热法合成不同Yb~(3+)离子(n_(Yb~(3+))/n_(Lu~(3+))=5%~15%)和Er~(3+)离子(n_(Er~(3+))/n_(Lu~(3+))=1%~5%)掺杂浓度的LuF_3∶Yb~(3+),Er~(3+)微晶荧光粉。发现pH值对正交相LuF_3∶Yb~(3+),Er~(3+)的合成起着关键作用。在980nm激发下,LuF_3∶Yb~(3+),Er~(3+)荧光体呈现出以523nm(~2H_(11/2)→~4I_(15/2))和539nm(~4S_(3/2)→~4I_(15/2))为中心的强绿光上转换(UC)发射以及以660nm(~4F_(9/2)→~4I_(15/2))为中心弱红光上转换发射。通过使用X射线衍射(XRD)和光致发光(PL)分析测定了最强发射强度的Er~(3+)和Yb~(3+)的最佳掺杂浓度。浓度依赖性研究表明,达到最强的绿光上转换发光时最佳掺杂浓度为10%Yb~(3+),2%Er~(3+)。通过改变泵浦功率来研究LuF_3∶Yb~(3+),Er~(3+)荧光粉UC发光机制。通过980nm二极管激光器在293~573K的范围内研究了在523和539nm处的2个绿光UC发射带的荧光强度比(FIR)的温度依赖性,发现在490K得到最大灵敏度约为15.3×10~(-4)K~(-1)。这表明LuF_3∶Yb~(3+),Er~(3+)荧光体可应用于具有高灵敏度的光学温度传感器。  相似文献   
15.
将稀土纳米材料Er2O3用于构建葡萄糖生物传感器。Er2O3和氧化石墨烯形成复合基底,将葡萄糖氧化酶(GOD)固载在玻碳电极表面。首先利用SEM和XRD技术对所制备的Er2O3和氧化石墨烯纳米材料进行表征。利用EIS和CV对整个生物传感器制备过程进行表征。Er2O3的存在能有效地保持GOD的生物活性并加速其与电极之间的电子传递。由于Er2O3和氧化石墨烯之间的协同效应,使得制备的传感器在CV图中呈现一对明显的氧化还原峰,证实GOD和电极之间的直接电子传递性能。当用于对葡萄糖的电催化氧化时,传感器的CV响应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加而变弱。在葡萄糖浓度为1~10 mmol·L-1范围内,CV响应值与葡萄糖浓度成线性关系。此外,传感器具有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超分子自组装的分子纳米技术是一种新兴的高新技术。本文从金属矢量操纵的自组装分子纳米体系、自组装的纳米微反应器与超分子催化和自组装金属超分子高分子纳米材料等三个方面评述了分子纳米技术及其在构筑金属有机分子纳米体系中的发展现状 ,进一步阐述了“金属矢量”的概念 ,并首次提出建立“自组装子工具箱” ,探讨了分子纳米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电化学沉积法制备多壁碳纳米管-氧化钨(MWCNTs-WOx)纳米复合材料,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XPS)对其形貌和组成进行表征。制备了复合材料修饰的玻碳电极,采用电化学阻抗(EIS)技术对修饰电极进行表征。采用循环伏安(CV)法研究了多巴胺(DA)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以差分脉冲伏安(DPV)法建立DA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在p H=6.5磷酸盐缓冲液(PBS)中,MWCNTs-WOx纳米复合材料对多巴胺有明显的电催化作用。在优化的条件下,氧化峰电流与DA浓度在0.05~1.00 m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7μmol/L(S/N=3)。此电化学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重现性、选择性及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尿酸(UA)不影响DA的定量检测。将此方法用于盐酸多巴胺注射液的含量检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自组装的金属基树形大分子研究是近年来兴起的新研究方向,迄今,人们大多采用金属离子、有机基团、簇合物等作为金属基树形大分子的生长核心,采用超分子主体穴醚作为生长核心构筑树形大分子的工作还未见报道,我们曾报道了一系列多氮席夫碱穴醚和还原后的八胺穴醚的合成及其性质,  相似文献   
19.
适配体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制备简便、易修饰、稳定性好和结合目标物范围广等特点,基于适配体的生物传感器研究工作一直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关注.本文在阐述适配体基本原理的基础之上,结合近年来电化学适配体生物传感器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电化学技术在适配体生物传感器研究领域中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与展望.  相似文献   
20.
黄海平  张玉梅  孙旦子  朱果逸 《分析化学》2007,35(11):1639-1642
通过将纳米金固载在聚苯胺(PANI)修饰的玻碳电极(GCE)上而研制出一种新型过氧化氢(H2O2)传感器。首先将苯胺单体电聚合到表面干净的裸GCE上,再将制备好的PANI/GCE浸入纳米金溶胶中,通过静电吸附将纳米金固载于PANI之上。整个制备过程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观测。SEM图片显示16nm的纳米金均匀地分散在PANI膜上。被吸附的纳米金对H2O2的还原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该传感器对H2O2测定的线性范围为1.2μmol/L~0.55mmol/L;检出限为0.35μmol/L(S/N=3)。该传感器具有响应快、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