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41篇
化学   64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1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6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高功率固体激光装置对大口径反射镜附加波前畸变和姿态稳定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在确保姿态稳定性的同时,要求低应力夹持使附加波前畸变峰谷值(PV值)<λ/3, 波长λ=633 nm。提出了一种正面三点支撑结合侧面八点限位的大口径反射镜夹持技术,对该夹持结构下引起的附加波前畸变进行了仿真和实验研究,并对反射镜姿态稳定性进行了不同工况下的实验模拟。结果表明,该夹持方式引入的附加波前畸变PV值约为23.6 nm,振动、晃动、翻转不同工况下反射镜指向变化PV值小于50 μrad,附加波前畸变和姿态稳定性均满足高功率激光装置的要求。  相似文献   
72.
生活饮用水中游离性余氯测定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离性余氯是生活饮用水的一项重要的细菌学指标,是各水厂常规检测项目之一,检测频率较高。GB5750—1985规定了3种测定方法,其中邻联甲苯胺比色法简单、快速、便于现场检测;邻联甲苯胺-亚砷酸盐比色法和N,N-二乙基对苯二胺-硫酸亚铁铵滴定法(以下简称为滴定法)测定步骤繁琐,操作时间长。邻联甲苯胺比色法不能满足低温水中游离性余氯的测定要求,其测定步骤中规定水样的温度为15~20℃,如低于此温度,应将水样放入温水浴中,使温度提高到15~20℃,立即比色,测得游离性余氯。多次试验发现,同一水样在不同的温度下,测得的游离性余氯结果各不相同。游离性余氯受反应时间、水温、显色剂用量、酸碱度影响较大。笔者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73.
导叶调节对双级对转压气机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某双级对转压气机为研究对象,基于并行计算技术,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研究了进口导叶安装角对对转压气机性能影响规律,从机理上分析了设计流量下导叶调节对各叶排来流气流角影响,为对转压气机的进一步优化设计提供依据。计算结果表明:在现有计算机条件下,并行计算技术的采用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进口导叶安装角对对转压气机性能有一定影响,当进口导叶向负方向调整时,转子1工作正攻角下,出口导叶工作于负攻角,压气机的增压比升高,效率基本不变,稳定工作范围略有增大。  相似文献   
74.
通过建立三种不同的环境模型(单一热库模型,共同热库模型和独立热库模型),利用赝模理论的方法,分析讨论了初始处于Bell型纠缠态系统的纠缠演化特性.研究发现在单一热库模型中Bell型初始纠缠态cosθ|ee〉+sinθ|gg〉的纠缠保持时间最长,而cosθ|eg〉+sinθ|ge〉态的纠缠演化对具体的环境模型依赖很大;同时对这两种不同类型的Bell型纠缠态在相同环境模型中的纠缠衰退行为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5.
采用循环伏安、方波伏安和开路计时电位等方法研究了Ho(Ⅲ)离子在LiCl-KCl共晶熔体中的电化学行为及Ho-Ni合金化机理。在惰性W电极上,Ho(Ⅲ)离子在-2.06 V(vs Ag/Ag Cl)发生电化学还原,该还原过程为3个电子转移的一步反应。与惰性W电极上的循环伏安相比,Ho(Ⅲ)离子在活性Ni电极的循环伏安曲线上还出现了3对氧化还原峰,是Ho与Ni形成了金属间化合物,导致了Ho(Ⅲ)离子在活性Ni电极发生了欠电位沉积。在不同的电位进行恒电位电解制备的3个不同的Ho-Ni合金,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等测试手段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3种合金分别是Ho2Ni17,Ho Ni5和Ho Ni23种合金化合物。  相似文献   
76.
以5-甲基-3-吡唑甲酸和菲咯啉为配体, 合成了一个单核锰(Ⅱ)配合物[Mn(HMPCA)2(phen)]·2H2O (1)和一个具有双核结构单元的一维镉(Ⅱ)的配位聚合物[Cd2(HMPCA)2(phen)2(H2O)2]·2H2O (2)(H2MPCa=5-甲基-3-吡唑甲酸, phen=菲咯啉), 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分析、热重分析等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 空间群为P1, 配合物2属于正交晶系, 空间群为Pccn。配合物1中的锰(Ⅱ)离子位于一个畸变的八面体配位环境中, 独立结构单元间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构成一个三维的超分子结构。而在2中, 每个镉(Ⅱ)离子位于一个五角双锥体中, 来自5-甲基-3-吡唑甲酸根的氧原子桥联2个相邻的镉(Ⅱ)离子, 形成一个一维链;这些一维链和水分子通过分子间氢键进一步形成一个三维的超分子结构。考察了配合物12的热稳定性和荧光性能。  相似文献   
77.
研究了LiCl-KCl-AlCl3-La2O3熔盐体系中共析出制备Al-Li-La合金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在LiCl-KCl熔盐中,AlCl3将La2O3氯化为LaCl3,使电解制备Al-Li-La合金顺利进行。借助循环伏安法对熔盐体系的电化学行为进行分析发现,对质量比为45∶45∶5∶2的LiCl-KCl-AlCl3-La2O3熔盐,当阴极电流密度大于0.25 A/cm2,可以实现Al、Li和La的共析出。通过研究电解温度、阴极电流密度和电解时间对合金组成的影响,得到了较佳的电解参数:电解温度650℃,在LiCl-KCl混合熔盐中加入质量分数为5%的AlCl3和2%的La2O3,阴极电流密度12.5 A/cm2,电解时间1 h。X射线衍射对合金分析测试表明,合金主要由Al2La和βLi组成。  相似文献   
78.
研究了AlCl3(ZnCl2、MgCl2)对Sm2O3的氯化效果以及Sm2O3在LiCl-KCl-AlCl3(ZnCl2、MgCl2)熔盐体系中的电化学行为。在LiCl-KCl-Sm2O3熔盐中加入AlCl3(ZnCl2、MgCl2)后,ICP测量结果表明,AlCl3体系中Sm(Ⅲ)离子的浓度最高,并且在923 K时达到最大值;固相反应表明,AlCl3氯化Sm2O3生成SmCl3,而Sm2O3和ZnCl2(MgCl2)反应生成SmOCl。电化学行为表明,AlCl3体系中观察到了两种Al-Sm的合金峰,而ZnCl2体系中只观察到Zn-Sm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峰,MgCl2体系中没有形成合金。在-6.25 A·cm-2下,W电极上恒电流电解2 h获得了Al-Li-Sm合金,经XRD分析,合金为Al2Sm相。  相似文献   
79.
利用5-甲基-3-吡唑甲酸,分别与CoCl2·6H2O和Ni(NO3)2·6H2O反应,得到了配合物[M(MPA)2(H2O)2](1:M=Co;2:M=Ni)(HMPA=5-甲基-3-吡唑甲酸)。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单晶衍射结构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和2的晶体结构参数如下:配合物1和2的晶体都属于六方晶系,空间群为R3c。配合物1的晶胞参数为a=1.483 94(4)nm,b=1.483 94(4)nm,c=3.207 66(6)nm,V=6.117 2(3)nm3,Z=18;配合物2的晶胞参数为a=1.466 53(14)nm,b=1.466 53(14)nm,c=3.243 0(6)nm,V=6.04 03(14)nm3,Z=18。金属离子与来自2个5-甲基-3-吡唑甲酸配体中的2个氮原子及2个氧原子,2个水分子中的2个氧原子配位,形成八面体配位构型。配合物中的独立结构单元[M(MPA)2(H2O)2]通过分子间氢键形成具有六方孔道的三维结构。热重分析表明配合物1和2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此外,考察了配合物1和2的荧光和电化学性质。CCDC:900677,1;900678,2。  相似文献   
80.
Liangwei Wang 《中国物理 B》2022,31(10):103401-103401
We experimentally realize two-dimensional (2D) single-layer ultracold gases of 87Rb by dynamically tuning the periodicity of a standing wave, known as accordion lattice. In order to load 87Rb Bose—Einstein condensate into single dark fringe node of the blue detuning optical lattice, we reduce the lattice periodicity from 26.7 μ to 3.5 μ with the help of an acousto-optic deflector (AOD) to compress the three-dimensional BEC adiabatically into a flat and uniform quasi-2D single-layer. We describe the experimental procedure of the atoms loading into the accordion lattice in detail and pres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quasi-2D ultracold gases. This setup provides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studying in- and out-of equilibrium physics, phase transition and 2D topological mat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