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38篇
化学   44篇
物理学   9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王超英  王连忠  石磊  陈立泉 《物理学报》1984,33(12):1700-1706
本文用阻抗谱方法研究了Li3+xV1-xTxO4(T=Si,Ge)多晶的离子导电性,发现一些工艺条件如成型压强、烧结时间和烧结程序对电导率有很大影响。注意分析了这些影响的物理起因。最佳工艺条件是:在大约8t/cm2压强下成型样品。在1000℃连续烧结5至6天,烧结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温度波动。在此条件下制备的Li3.5V0.5Ge0.5关键词:  相似文献   
42.
本文研究了非晶态离子导体Li_2B_2O_4的离子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特别着重于晶化前期的离子迁移特性。当温度低于T_K(≈310℃)时,离子电导率遵从Arrhenius关系。当高于晶化温度(≈411℃)时,以晶态中的离子迁移为主。在T_kT_p时,出现了少量微晶,但晶化量小于5%,由于非晶母体与微晶之间的界面效应使得离子导电性显著增强。可以通过室温淬火,把晶化前期非晶态的状态保持到室温,从而有可能制备出离子电导率高于纯非晶态的材料。  相似文献   
43.
本文在124—480K温度范围内,研究了Lisicon(锗酸锌锂)晶体不同成分不同取向~7LiNMR线宽依赖于温度的关系,发现了Li~ 离子运动状态具有转变点温度为273K,350K(多晶320K),400K;观察到该晶体电四极效应有着与一般晶体不同的行为,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4.
最近 T.Takahashi 和 S.Geller 先后报道了新的铜离子导体,其组分相当接近,但分子式略有差异,分别为 Rb_4Cu_(16)I_7Cl_(13)和 RbCu_4I_2Cl_3。它们在25℃时的铜离子电导率分别为0.34和0.44(欧姆·厘米)~(-1)。这是目前已知室温离子电导率最高的快离子导  相似文献   
45.
碱处理PVDF膜对制备高电导率质子交换膜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沈娟  邱新平  李勇  朱文涛  陈立泉 《化学学报》2005,63(13):1187-1192
燃料电池是一种高能量密度、低污染的新型能源. 质子交换膜是燃料电池的核心组件之一. 在对聚偏氟乙烯(PVDF)膜进行了碱处理改性的基础上制备了高电导率的聚偏氟乙烯接枝聚苯乙烯磺酸(PVDF-g-PSSA)质子交换膜, 对碱处理后的PVDF膜进行了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傅立叶变换拉曼光谱(FT-Raman)及电子自旋共振(ESR)分析. 振动光谱显示在处理后的膜中存在共轭碳碳双键. 首次用ESR检测到碱处理后的PVDF膜中形成了自由基, 其浓度在1016 spin/g. 研究表明碱处理引起的膜结构变化有利于接枝反应的进行, 对提高所合成的质子交换膜的电导率有重要作用, 电导率提高一个数量级, 至6.40×10-2 S/cm.  相似文献   
46.
B_2S_3-Li_2S-LiI 体系玻璃态在常温下锂离子电导率高达1.7×10~(-3)(?)~(-1)cm~(?),它是一种很有希望的二次锂电池的固体电解质。本文作者成功地制备出这类玻璃,并对影响离子电导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7.
王刚  李子荣  陈立泉  赵宗源 《物理学报》1981,30(12):1569-1575
本文报道了含分散第二相粒子的离子导体LiCl(或LiI)中7Li核磁共振的观测结果,测量了7Li核磁共振吸收谱线的线宽和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实验发现,在LiCl(Al2O3)中,7Li的核磁共振吸收谱线上叠加了一小峰,且随第二相粒子的类型、含量和温度而变化。7Li核磁共振信号的信噪比显著提高,自旋-晶格弛豫时间变短,且也随第二相粒子的类型、含量和温度而变化。结果表明,离子电导率的提高和附加小峰的出现都是由第二相粒子引起的,从而提出:靠近第二相粒子的LiCl界面附近的空间电荷区中高的离子传导是离子电导率提高和附加小峰出现的可能机理。 关键词:  相似文献   
48.
在0-17kbar范围内,研究了稳定的Sr-La-Cu-O 化合物的超导临界温度与压力的关系,超导起始转变温度T_(co)由37.0K增加到今5.0K(14 kbar)。  相似文献   
49.
陈立泉  王连忠  车广灿  王刚 《物理学报》1983,32(9):1170-1176
本文在室温到300℃的温度范围内研究了Li4SiO4-Li3VO4和Li4GeO4-Li4SiO4-Li3VO4体系中的离子导电性,发现γII相固溶体Li3+xV1-xSixO4是好的锂离子导体。所研究的成分中Li3.3V0.7Si0.3O4的离子电导率最高,室温下为1×10-5Ω-1·cm-1,在42—192℃的电导激活能为0.36eV,电子电导率可以忽略,因而这是迄今所发现的最好的锂离子导体之一。粗略确定了Li4GeO4-Li4SiO4-Li3VO4三元系中电导率高的范围,发现在Li3.5V0.5Ge0.5O4中Si部分取代Ge可以使电导率进一步提高,Li3.5V0.5Ge0.4Si0.1O4的室温电导率可达1.3×10-5Ω-1·cm-1,电导激活能为0.40eV。 关键词:  相似文献   
50.
近年来,探索锂的快离子导体的工作,虽然一直在努力进行,但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自从发现LISICON以来。人们对固溶体锂离子导体发生了浓厚兴趣.我们的研究表明,LISICON是由于Zn械GeO4溶入Li4GeO4后而形成的固溶体,它把Li4GeO4的高温相稳定到了室温[1].最近据文献[2]报道,适量的 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