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4篇
化学   87篇
物理学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采用自旋极化密度泛函和广义梯度近似的方法并结合周期平板模型, 探讨了不同覆盖度(θ)下双金 属簇X (X=Pt-Au, Au-Au)在(3×2)TiO2(110)完整表面上的吸附行为. 另外, 在本文给出的所有覆盖度模式下(θ= 1/6-1 ML), 我们仅研究其基态构型. 计算结果表明: 当θ<1/2 ML时, 金属簇X在TiO2(110)表面上吸附能随覆盖 度的增加而增加; 当θ>1/2 ML时, 除了饱和覆盖度下, 吸附能随覆盖度的增加而减小; 当θ=1/2 ML时, 吸附能最 大. 即使Pt-Au/TiO2体系的吸附能比Au-Au/TiO2体系的小, 但相对于Au-Au 簇, Pt-Au 簇更容易在TiO2(110)表 面上形成双金属单分子层. 在半覆盖和全覆盖下, X簇的峰与TiO2的峰在-3.0 eV到费米能级之间产生明显重 叠, 表明簇与底物之间存在化学作用. 且当覆盖度小时, X-TiO2相互作用是成簇的主要因素; 随着覆盖度的增 大, X-X原子间相互作用就逐渐变成了成簇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52.
采用自旋极化密度泛函和广义梯度近似的方法并结合周期平板模型,探讨了不同覆盖度(θ)下双金属簇X (X=Pt-Au, Au-Au)在(3×2)TiO2(110)完整表面上的吸附行为.另外,在本文给出的所有覆盖度模式下(θ=1/6-1 ML),我们仅研究其基态构型.计算结果表明:当θ<1/2 ML时,金属簇X在TiO2(110)表面上吸附能随覆盖度的增加而增加;当θ>1/2 ML时,除了饱和覆盖度下,吸附能随覆盖度的增加而减小;当θ=1/2 ML时,吸附能最大.即使Pt-Au/TiO2体系的吸附能比Au-Au/TiO2体系的小,但相对于Au-Au簇, Pt-Au簇更容易在TiO2(110)表面上形成双金属单分子层.在半覆盖和全覆盖下, X簇的峰与TiO2的峰在-3.0 eV到费米能级之间产生明显重叠,表明簇与底物之间存在化学作用.且当覆盖度小时, X-TiO2相互作用是成簇的主要因素;随着覆盖度的增大, X-X原子间相互作用就逐渐变成了成簇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53.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广义梯度近似的PW91方法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探讨了乙烯分子在FeO(100)面上不同吸附位的平行吸附行为.结果表明,乙烯在hollow位上吸附最稳定,与底物的两个Fc原子形成双σ键,吸附能为86.8 kJ/mol.吸附前后的态密度、电荷布居、轨道成分和振动频率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吸附过程中,乙烯的π电子向底物转移,同时Fe将3d轨道的电子反馈给乙烯的反键π轨道,乙烯C的杂化方式由印sp2部分转化为sp3.  相似文献   
54.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巾的广义梯度近似(GGA)的PW91方法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研究了H2O,OH和O在立方ZrO2(110)面上不同吸附位的吸附.结果表明,在bridge位H2O以垂直底物甲面氢原子向上模式吸附在立方ZrO2(110)而时发牛解离形成表面羟基,吸附能为150.5 kJ/mo1.而在top位H2O以垂直底物平面氢原子向下模式吸附为物理吸附,吸附能为14.8 kJ/mo1.OH和O在立方ZrO2(110)面的最佳吸附位是top位,其吸附能分别为241.5和209.1 kJ/mo1.同时分析了Mulliken布居、态密度和伸缩振动频率.  相似文献   
55.
We have studied the reaction mechanism of CO oxidation on the Cu_(13) cluster via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There are two main reaction pathways to be considered: Eley-Rideal(ER) and Langmuir-Hinshelwood(LH) mechanisms,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se two main reaction mechanisms, we have obtained five reaction pathways for the first CO oxidation(denoted as R_(ER1),R_(ER2), R_(LH1), R_(LH_2) and R_(LH3), respectively): R_(ER1) is CO_(gas) + O_(2(ads)) → O(ads) + CO_(2(gas)); R_(ER2) is CO_(gas) + O_(2(ads)) → CO_(3(ads)) → O(ads) + CO_(2(gas)); R_(LH1) refers to CO(ads) + O_(2(ads)) → O(ads) + CO_(2(gas)); R_(LH_2) refers to CO(ads) + O_(2(ads)) → OOCO(ads) → O(ads) + CO_(2(gas)) and R_(LH3) refers to O_(2(ads)) + CO(ads)→ O(ads) + O(ads) + CO(ads) → O(ads) + CO_(2(gas)). These pathways have low energy barriers and are strongly exothermic, suggesting the Cu_(13) cluster is very favorable catalyst for the first CO oxidation. However, there are higher energy barriers of 99. 8 and 45.4 kJ/mol in the process of producing and decomposing intermediates along the R_(LH_2) and R_(ER2), indicating that R_(ER1), R_(LH1) and R_(LH3) are superior pathways with lower energy barriers, especially the R_(ER1) channel. Thereafter, the second CO is more prone to react with the remaining oxygen atom on Cu_(13) along the ER channel in comparison with the LH pathway, in which the moderate barrier is 70.0 kJ/mol and it is exothermic by 59.6 kJ/mol. Furthermo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bsorbate and cluster is analyzed by electronic analysis to gain insights into high activity of the copper cluster.  相似文献   
56.
2-羟基吡啶与水氢键作用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用量子化学的Hatree-Fock方法和密度泛函理论(DFT)的B3LYP方法,在6-31G(d)水平上,研究了2-羟基吡啶分子(Hy)及其酮式互变异构体2(1H)-吡啶酮(Py)与水的相互作用。考察它们之间在形成Hy…H2O,Py…H2O,Hy…Hy,Py…Py和Hy…Py等复合物前后的能量变化和分子结构参数变化特点。计算结果表明,在这些复合物中都形成了较强的氢键作用,在水合物中,Py与水形成复合物时能量降低较多,与实验结果一致。经过零点振动能(ZPVE)和基组叠加误差(BSSE)校正后的复合物离解能分别为38.3,40.8,73.0,82.7和71.1 kJ/mol(B3LYP/6-31G(d)),水合物的离解能远小于二聚体复合物,而酮式结构的二聚体的离解能最大。  相似文献   
57.
由于在有机合成化学、生命科学、大气化学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含有S=S键的过硫化物(硫烷)XSSX(X=H,CH3,F,Cl等)得到广泛研究。过硫化物XSSX可以有如图1所示的2种异构体,一种是与过氧化氢结构类似的非平面型的线型结构(属于C2点群),另一种是硫代亚砜型的分叉型构型(SSX2,属于C  相似文献   
58.
采用电荷自洽方法, 以嵌入原子簇Zn4O4为模型, 使用量子化学的密度泛函理论, 研究了二氧化碳在六方ZnO非极化的(1010)面的可能吸附态。计算表明, CO2垂直底物表面吸附, 氧原子只能与Zn原子配位, 并且吸附能为很弱的1.8 kJ/mol;吸附质分子平行于底物表面时, 得到了5种平衡吸附构型, 其中采用CZn配位和η2O, O二齿配位时, 吸附很弱, 经BSSE校正后的吸附能在8.8~6.6 kJ/mol。 采用η2C, O方式分别与O和Zn配位时, 吸附能为31.1 kJ/mol; C原子与表面O配位时计算得到了唯一的一个化学吸附态, 吸附能为139.6 kJ/mol, 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59.
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X-光电子能谱/Auger电子能谱(XPS/AES)方法,表征了部分催化剂的体相和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结果表明,具有较高催化活性的催化剂(CuCl或铜铬氧化物催化剂)均具有较多+1价的铜;而催化剂中含有的Cu^2 ,将影响其催化活性;经过氢气高压还原处理或者使用后的催化剂中金属铜的含量明显增多,同时活性也大为降低,所有铜铬氧化物中的铬均为+3价。  相似文献   
60.
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研究NO在Cu2O(111)表面上的吸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GGA)的PBE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在DND基组下,研究了NO以N端和O端两种吸附取向在Cu2O(111)非极性表面上的吸附。通过对不同吸附位置的吸附能和几何构型参数的计算和比较发现:表面上配位不饱和的铜离子(CuCUS)为活性吸附位;NO的N端吸附比O端吸附更为有利,N端吸附时吸附能可达到113.5 kJ·mol-1,而O端情况下只有39.7 kJ·mol-1;NO倾斜吸附在Cu2O(111)表面上,O端吸附时倾斜度更大。在两种吸附取向情况下,N-O键的伸缩振动频率都发生了较大的红移,N端吸附情况下红移150 cm-1,O端时红移330 cm-1。前线轨道分析表明,Cu与NO间的吸附作用主要是Cu的d轨道和NO的π*轨道间的相互作用。表面弛豫的计算表明,Cu2O(111)面的弛豫对O端吸附方式产生较大影响,考虑表面弛豫时O端吸附为很弱的化学吸附(吸附能为39.7 kJ·mol-1),而没有考虑弛豫时吸附能为60.5 kJ·mo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