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6篇
  免费   268篇
  国内免费   285篇
化学   427篇
晶体学   12篇
力学   55篇
综合类   32篇
数学   207篇
物理学   53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4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8年   5篇
  1956年   7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211.
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bel的初步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30个SSR标记对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bel)进行定位研究,初步将bel基因定位于水稻第3染色体上RM5475和RM6759两个SSR标记之间,与RM5475标记的遗传距离为4.3cM,与RM6759标记的遗传距离为5.2cM。  相似文献   
212.
碳纤维阴极发射均匀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别用自制浸渍碘化铯(CsI)针式环状碳纤维阴极和环状不锈钢阴极所产生的电子束轰击尼龙目击靶,研究碳纤维阴极发射均匀性。在碳纤维阴极电子束轰击的目击靶上得到了均匀的烧蚀痕迹,而不锈钢阴极电子束轰击的目击靶上烧蚀痕迹不均匀,表明碳纤维阴极发射电子束的均匀性优于不锈钢阴极。分析认为两阴极不同的发射机制及其所特有的材料性质和结构导致其发射电子束均匀性的差异。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对不锈钢阴极尖端和碳纤维阴极尖端和侧面进行扫描,发现不锈钢阴极仅尖端处被烧蚀,而碳纤维阴极尖端和侧面都有烧蚀痕迹,验证了碳纤维阴极由场发射和表面闪络共同作用的发射机制的假设分析。  相似文献   
213.
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型率和碳酸型率是表征阴离子交换树脂的重要技术指标,文章在改进和优化ASTM D2187方法的原理和检测步骤的基础上,介绍了一种新的阴离子交换树脂再生型率和碳酸型率测定方法。该方法原理科学,适用范围广,重复性好,检测精度高,可操作性强,可用于再生型阴离子交换树脂、运行中及再生后的阴离子交换树脂的检测。  相似文献   
214.
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以SiH4、NH3和H2为反应气体,通过改变氢流量来制备富硅-氮化硅薄膜.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光透射光谱、X射线衍射谱和光致发光谱对薄膜的结构与性质进行表征.实验发现,适当地增加H2流量,可以提高反应过程中H离子与Si、N悬挂键的键合几率,从而起到钝化薄膜悬键的作用.当H2流量从10 sccm变化到20 sccm时,H主要起到钝化薄膜悬挂键作用,因而缺陷态减少,缺陷态发光减弱,薄膜的光学带隙缓慢展宽.继续增加H2流量,薄膜中的氮原子持续增加,伴随着缺陷态再次增多,辐射加强,并导致光学带隙迅速展宽.当H2流量达到30 sccm时,薄膜中的氮化硅晶粒增大,数目增多,缺陷态发光消失,出现了氮化硅中由非晶硅量子点团簇引起的发光现象,说明薄膜中出现了非晶硅量子点团簇.因此,适量的增加氢流量能够对薄膜起到钝化的作用,并实现从富硅-氮化硅向Si3N4相转变的过程中形成氮化硅基质包埋的非晶硅量子点团簇结构.  相似文献   
215.
实验研究宽频带脉冲光束通过非线性介质时的非线性热像的形成过程,揭示了光束入射功率和脉冲宽度、介质厚度等因素对热像光强和位置的影响. 结果表明,与单纵模激光束一样,在宽频带脉冲光束情形下,非线性介质上游元件的模糊斑调制也可导致在下游共轭位置形成热像. 热像光强随入射光束功率的增加而增加;若脉冲能量一定,则热像光强随脉冲宽度的增加而减弱;若脉冲峰值功率一定,则热像光强随脉冲宽度的增加而增强. 关键词: 高功率激光 热像 宽带光束 小尺度自聚焦  相似文献   
216.
用5ns,1064nm的脉冲Nd:YAG激光,研究了乙醚团簇与纳秒激光的相互作用.在1011 W/cm2量级光强下,观察到价电子完全剥离的O6+,C4+,且这些高价离子的强度比值基本不随激光能量而变化.用阻滞电压方法测量了电离过程中溢出电子能量分布,在最大激光能量4.0×1011 W/cm2,溢出电子的平均能量为56eV,最大能量为102eV.实验结果支持了高价离子产生的“多 关键词: 高价离子 电子能量 纳秒激光 乙醚团簇  相似文献   
217.
40 Gb/s差分相移键控格式抗偏振模色散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何晶  陈林  文双春 《光子学报》2009,38(3):660-664
研究了40Gb/s非归零或归零格式下,差分相移键控和开关键控信号对一阶偏振模色散的影响.比较分析了不同偏振模色散影响下的各种调制格式的眼开度.结果表明:使用非归零和归零格式,在一阶偏振模色散情况下,差分相移键控信号均比开关键控信号有更高的眼开度;与归零差分相移键控格式相比,非归零差分相移键控格式受偏振模色散影响眼开度要小;对于给定的比特率,载波抑制归零差分相移键控格式比归零差分相移键控格式有更好的抗偏振模色散能力.  相似文献   
218.
We propose a novel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 differential quadrature phase-shift keying (DQPSK) format. The impact of the first-order polarization mode dispersion (PMD) on systems using DQPSK with 100- Gb/s non-return-to-zero (NRZ) or return-to-zero (RZ) format is investigated. Through computing the eye openings of DQPSK formats under different PMD conditions, it is found that NRZ DQPSK, as compared with RZ DQPSK, incurs smaller eye opening due to PMD. Carrier-suppressed return-to-zero (CSRZ) DQPSK format has better tolerance than RZ DQPSK format to PMD for a given bit rate.  相似文献   
219.
附面层抽吸对高负荷扩压叶栅流动及负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研究了低速条件下附面层吸除对某高负荷扩压叶栅流动及负荷的影响,测量得到了出口二次流速度矢量和型面静压分布,并对壁面做了罹迹流动显示.结果表明,抽吸低能流体有效抑制了分离流动,在分离点后采用较大吸气量时效果更好;吸气量越大,角区低能流体的积聚逐渐减弱,叶栅负荷随之增大,且叶展中部负荷的增加程度大于端部.  相似文献   
220.
A nonlinear hot image is usually thought as of a special case of self-focusing, and thus occurs when a laser beam propagates through a slab of self-focusing medium. Here we show theoretically that a hot image may also be formed by a thin slab of self-defocusing medium. The physical origin for this hot image formation is akin to the in-line volume-phase holographic imaging due to the intensity-dependent refractive-index modulation of the self- defocusing medium. NumericM simulations confirm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 and further identify the dependence of the hot image on the beam power, the modulation depth of obscuration and the thickness of self-defocusing medium. The analysis presented here brings new insight into the physics of hot image formation in the high power laser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