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5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148篇
化学   290篇
晶体学   4篇
力学   57篇
综合类   28篇
数学   125篇
物理学   27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8篇
  1974年   3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01.
对硝基苯乙醚的真空紫外光电离与光离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同步辐射为光源,用光电离质谱和符合技术对对硝基苯乙醚分子进行了真空紫外光电离与光离解研究。测得了这一分子的电离势及C6H5NO+3、C6H5O+2、C6H5O+等六个主要碎片离子的出现势,根据实验所得的质谱图、能量关系,结合该分子的具体结构,初步分析了该分子同步辐射光离解电离的可能通道,并得到了分子离子的键离解能D0(O2NC6H4C2H+5)。  相似文献   
602.
微针是一种新型的药物经皮递送技术,能穿透皮肤角质层,形成微孔通道,促进药物的渗透和吸收,在药物递送中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微针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系统阐述了聚合物微针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以及制造聚合物微针的材料和方法、微针的给药方式;综述了微针经皮递送技术近年来在抗肿瘤、疫苗递送、血糖调控、组织液提取和检测,以及生物传感等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其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了微针技术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展望了微针疫苗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03.
首先基于Hamilton变分准则推导了覆冰导线三自由度耦合动力学方程组,接着采用两种离散方法离散动张力应变,一种是直接使用Galerkin法离散,另一种是先将动张力应变等效处理,然后再使用Galerkin法离散.由风洞试验测得新月形覆冰四分裂导线的气动力系数,并将各子导线的气动力系数等效,接着利用泰勒展开式拟合气动力系...  相似文献   
604.
橙红色磷光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橙红色磷光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电致磷光;铱配合物;苯并噻唑衍生物;光电器件  相似文献   
605.
以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为手性选择剂,通过优化缓冲液的浓度、酸度以及采用环糊精的种类和浓度等,建立了罗格列酮钠对映体的水介质和非水介质两种毛细管电泳拆分方法.最佳条件为:150 mmol/LTris-H3PO4缓冲液,pH=2.0,含有1 mmol/Lβ-CD或DM-β-CD,10%(ψ)甲醇的运行液,分离电压为25 kV,检测波长215 nm.也可以使用含有9 mmol/L HDMS-β-CD,20 mmol/L磷酸和10 mmol/L NaOH的甲醇电泳液.两种拆分体系均实现了罗格列酮钠对映体的基线分离,而且拆分效率基本相当.方法简便、快速,可作为罗格列酮钠的手性分离方法.  相似文献   
606.
通过N-乙烯基咪唑鎓离子液体、 丙烯酸钠(NaAA)和交联剂二乙烯基苯(DVB)或1-乙烯基-3-三乙二醇基咪唑溴盐{[(EG)3-DVIm]Br2)}自由基聚合合成了一系列含羧酸根的聚离子液体. 将所合成的聚离子液体用于催化甲醇与碳酸乙烯酯(EC)酯交换反应制备碳酸二甲酯(DMC). 研究结果表明, 在甲醇和EC混合溶剂中具有最大溶胀度的聚离子液体催化剂poly[VOIm-AA-DVIm]活性最高. 在优化反应条件[120 ℃, 6 h, 1.0%(摩尔分数)催化剂用量, n(甲醇)/n(EC)=10∶1]下, DMC收率为76.6%, 选择性为90.1%, 达到了与均相催化剂1-丁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BMIm]OAc)相当的活性.  相似文献   
607.
设计合成了一系列6-取代-吡啶并[3,2-e][1,2,4]三唑并[4,3-α]吡嗪类衍生物,分别采用最大电惊厥法(MES)和旋转棒法测定其对小鼠的抗惊厥活性及神经毒性.其化学结构均经过~1H NMR、~(13)C NMR、MS和HRMS进行确征.实验结果显示,6-苯氧基-吡啶并[3,2-e][1,2,4]三唑并[4,3-a]吡嗪(5g)的半数有效剂量(ED_(50))为93.9 mg·kg~(-1),保护指数为24.3,其安全性高于对照药卡马西平,是一种潜在的抗癫痫候选化合物.  相似文献   
608.
Mirau相移干涉法测量微透镜阵列面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焦国华  李育林  胡宝文 《光子学报》2007,36(10):1924-1927
基于Mirau相移干涉法,在实验室环境下对微透镜阵列的微表面形貌进行了轮廓测量.实验使用He-Ne激光器作为光源,干涉成像系统由Mirau干涉物镜和其他光学元件组成.在实验中使用压电陶瓷执行器作为相移器,通过5步相移法计算待测表面形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Mirau相移干涉法对微透镜阵列面形的测量,水平分辨率达到1.1 μm,垂直测量准确度达到6.33 nm,垂直测量范围为5 μm.对于微透镜阵列的面形测量,通过将微透镜阵列划分为若干微小区域以保证局部面形最大高度小于5 μm,然后辅以精密平移机构进行若干次5步相移法测量局部面形,再利用相位重建所得的数据进行拼接和3D轮廓重建,最终得到整个微透镜阵列的精确微表面形貌.  相似文献   
609.
介绍了几种方法在微生物分离和检测方面的早期探索与存在的问题,着重论述了毛细管电泳方法分离表征细菌和病毒的研究进展以及毛细管电泳分析微生物的有关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610.
熊国华  刘虹 《分析化学》1994,22(11):1141-1144
本研究了Mn^2+和Co^2+对7-(8-羟基-3,6-二磺基萘偶氮)-8-羟基喹啉-5-磺酸-硼砂反应体系的混合荧光增敏作用。实验条件下,荧光增敏强度满足线性加和关系的范围是:Mn^2+浓度0 ̄2.9×10^-7mol/L;Co^2+浓度0 ̄8.8~10^-7mol/L;总浓度不超过1.0×10^-6mol/L。检出限量为Mn^2+4.5×10^-9mol/L和Co^2+1.4×10^-8m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