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化学   14篇
力学   2篇
综合类   1篇
数学   4篇
物理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1.
1)夹角与距离.空间角和距离是立体几何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是空间图形位置关系的具体体现,是对空间图形位置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的两大量化指标.它们的主要求解方法有“构造法”和“向量法”.  相似文献   
12.
P—350萃取色层分离测定定岩石中痕量镓和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程 《分析试验室》1989,8(3):69-70
  相似文献   
13.
14.
王思佳  顾澄琳  刘博文  宋有建  钱程  胡明列  柴路  王清月 《物理学报》2013,62(14):140601-140601
报道了一种通过预先对信号光脉冲非线性整形, 进而在光纤放大器中实现自相似演化的方法. 利用透射光栅对和普通单模光纤组成被动脉冲整形装置, 预先优化脉冲的时域宽度和光谱质量, 使脉冲在光纤放大器中快速演化到自相似子. 研究中首先通过数值模拟对比, 说明了非线性整形对脉冲实现快速自相似放大的关键作用, 提高了放大器输出脉冲质量, 减小了去啁啾脉冲宽度. 实验中, 通过优化非线性整形输出, 在2.2 m 长的掺Yb3+光纤中, 在一定抽运功率范围内均实现了脉冲自相似放大, 去啁啾后得到脉冲宽度60 fs 的变换极限脉冲输出. 这种非线性脉冲预整形方法有效减小了 自相似演化所需光纤长度, 同时降低了自相似放大对种子源质量的要求, 首次将全正色散光纤锁模激光器成功用于自相似放大, 促进了当前自相似放大系统的全光纤化. 关键词: 非线性整形 光纤放大器 自相似放大 飞秒激光  相似文献   
15.
本法是在H_2O_2-FeCl_3-NaCl存在条件下,以盐酸介质为上柱液,用HBr、H_2O及抗坏血酸分步解脱Ga,In,Tl,然后用丁基罗丹明B法测定Ga,In。用结晶紫法测定Tl。  相似文献   
16.
利用“二态矢量模型”详细研究了高电荷态O7+,N6+离子入射Al表面时中间里德伯态的形成过程,给出了电子被俘获至不同量子数(n A=2-7)的几率,以及电子俘获至里德伯态最可能的离子-表面距离.计算结果表明,较大的主量子数nA对应较小的里德伯态几率,因此O7+,N6+离子入射Al表面时辐射的X射线主要来源于较小的n A至基态的退激.为了验证计算结果,测量了O7+,N6+离子入射Al表面的X射线发射谱,并运用FAC程序计算了不同高里德伯态退激到基态的跃迁能(np–1s).实验测量到O,N的K-X射线峰,其特征峰的中心值接近主量子数n=2至n=1的跃迁能,说明发射的X射线主要来源于2p–1s的跃迁,与“二态矢量模型”理论计算的几率一致.  相似文献   
17.
以聚苯乙烯(PS)微球为内核,通过控制正硅酸乙酯的水解过程制备具有不同壳层形态的核/壳结构PS/SiO2复合磨料,应用于二氧化硅介质层的化学机械抛光,借助AFM测量抛光表面的形貌、轮廓曲线及粗糙度.SEM和TEM结果显示:碱性水解条件下,复合磨料的壳层由SiO2纳米颗粒组成(非连续壳层);酸性条件下,复合磨料的壳层则呈无定型网状(连续壳层).抛光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复合磨料的PS弹性内核有利于降低表面粗糙度并减少机械损伤,SiO2壳层则有利于提高材料去除率,复合磨料的核/壳协同效应对于提高抛光质量具有主要影响.相对于非连续壳层复合磨料,具有连续壳层的PS/SiO2复合磨料能够得到更低的抛光表面粗糙度值(RMS=0.136 nm),且在抛光过程中表现出了更好的结构稳定性.然而,PS/SiO2复合磨料的壳层形态对抛光速率的影响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使用电子枪对ECR(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等离子体注入外电子束是继铝衬弧腔、偏压盘之后,对等离子体电子的额外补充的又一种手段,通过向弧腔中注入一定能量与流强的电子束,以期提高引出束流的流强与电荷态。但由于该方法可控参数繁多,经验积累与报道资料都很少,且设计与操作远不如偏压盘等手段简便,故一直未能得到深入研究。通过以三维仿真软件CST粒子工作室对注入到弧腔电子束的运动轨迹的模拟结果为依据、以18 GHz ECR蒸发冷却源为平台,进行了ECR等离子体注入电子束的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实验条件下,当注入电子束能量超过1 800 eV时,会产生一种引出的离子束流的激增现象。在这个现象中,脉冲与直流的流强均比未注入电子时要高,束流电荷态向高价方向移动,且可通过控制实验条件来控制这种现象。最后对于这种电子并未通过共振面,却能起到提高电荷态与流强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认为该现象在改善直流束与脉冲束性能的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The injection of the electron beam into the ECR (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plasma by electron gun is a new method for the additional supplementary of the plasma electron, following the aluminum chamber wall and the bias plate, we are expecting for the higher current and charge state of the ion beam with it. However, because of the controllable parameter's variety, the lack of the accumulation of experience and data, and the shortage of convenience in designing and experimental practicing compared by biased disk and other means,it has always not been intensively studied. In this article, we take the 18 GHz ECR Ion Source using evaporative cooling technique as experimental platform, do the experiment of injecting electron into ECR plasma base on the simulation result of the electron beam's path in ECR's chamber by the 3D simulation software CST the particle studio. It shows that a pulsing leap of the current of the extracting ion beam appears when the injecting electron's energy is above 1 800 eV. In the mean time, the top of the pulse and the average current of the ion beam rises, the ionization state moves to a higher level. This phenomenon can be turned on and off by controlling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 At the last part of the article, we discuss this improvement of the current and charge state of the ion beam despite of the position's missing between the injection of electron beam and the resonance surface, and hold the opinion that this phenomenon is positive to both pulsed and direct beam.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一种新近引入的修正Durrmeyer型Bernstein-Stancu算子在[0,1]区间上的逼近性质,建立了点态逼近的正、逆定理.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寻找具有较好生物活性的吡唑肟醚类衍生物,基于唑螨酯的结构,在吡唑环的4-位引入1,3,4-噁二唑结构,设计合成了15个结构新颖的吡唑肟醚类化合物,它们的结构通过1H NMR、13C NMR、元素分析等手段得到表征.生测研究表明,部分目标化合物在500和100μg/mL浓度下对粘虫(Oriental armyworm)或蚜虫(Aphis medicaginis)都有较好的杀虫效果,其中10a, 10e, 10f和10j在100μg/mL时对粘虫有100%的杀死率, 10g, 10j和10l在100μg/mL时对蚜虫有100%的杀虫活性.另外, 10l在500μg/mL浓度下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也具有100%的杀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