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59篇
化学   86篇
晶体学   17篇
力学   5篇
数学   8篇
物理学   7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81.
采用正、反向共沉淀法制备了掺杂Ce的Gd2Hf2O7纳米粒子,用XRD、SEM、TG-DTA和荧光分度计等测试手段分析了物相形貌及发光性能;在不同升温速率条件下由热力学计算了样品的表观活化能.结果表明:两种滴定法得到的前躯体分别经煅烧物相变化同为3个阶段,由Doyel-Ozawa法和Kissinger法计算取两者的平均值得到各阶段的表观活化能分别是48.18 kJ· mol-1、80.35 kJ·mol-1、285.7 kJ·mol-1和39.18 kJ· mol-1、64.3 kJ·mol-1、277.82 kJ·mol-1,晶粒生长活化能是29.61 kJ·mol-1和22.61 kJ·mol-1.后者样品分别在567 nm波长下的激发光谱和450 nm波长处发射光谱的相对发光强度优于前者,可见纳米粒子的活化能越小对发光离子的能级跃迁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2.
提出了一种大功率四极管调制器的嵌入式反馈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该系统以DSP为控制核心,采用闭环反馈控制,开发了大功率四极管的高压端控制器,并在系统反馈信号传输中采用一种新的改进型VF光纤隔离传输方案,提高了反馈信号的传输速度。实验结果表明,该嵌入式反馈控制系统简化了HL-2A装置原有的系统,极大地提高了系统响应速度,改善了四极管输出性能,且工作可靠稳定。  相似文献   
83.
研制了HL-2A装置LHCD和ECRH系统使用的高压电源,其电源拓扑分别为晶闸管交流调压型和星点控制型高压电源,通过高压脉冲调制器给LHCD和ECRH系统供电,采用了波头补偿、前馈和反馈相结合的控制方法,弥补了电源拓扑本身固有的瞬态特性不足和发电机输出的不稳定性,使电源输出电压输出平顶的稳定度优于1%。介绍了高压电源的主回路结构,对高压电源的控制进行了论述,同时给出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84.
针对在基波频率变化情况下传统锁相环无法进行正确锁相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同步参考坐标系的追踪型三相软件锁相环.三相电压信号(Va、Vb、Vc)经同步坐标变换后,得到两相静止坐标(Vα、Vβ)信号,再经过旋转坐标变化后获得(Vd、Vq)信号;Vq信号经过低通滤波后,进行动态信号延迟,其延迟的时间由输出的频率信号获得;把延迟前...  相似文献   
85.
中性束离子源弧放电具有气体放电等离子体的非线性特性,工作时还会受到气体压强、外磁场、阴极状态等因素的影响,采用晶闸管相控调压技术的弧电源很难实现对这种大功率电弧的稳定的闭环控制。为此,提出了一种多相多重的大电流DC/DC变换器,具有响应速度快、电流上升时间短、电流纹波小等特点,大幅提高了离子源弧放电闭环控制的稳定性。设计了滤波电感能量回馈电路,弧电源可以根据中性束系统的需要使弧电流快速减小0%~100%(可调),然后根据控制信号迅速恢复正常弧电流输出,形成一个弧电流凹坑。电源还采用超级电容储能技术,使电源体积减小了2/3,电网容量小于10 kVA。离子源放电时不会受到电网波动的影响,弧放电更加稳定。实验数据显示:该电源最大输出为220 kW/1500 A,电流纹波在1%以内,电流上升时间约100 s,最大超调量小于3%,可以满足5 MW中性束离子源及系统的要求。  相似文献   
86.
利用MATLAB仿真工具,搭建HL-2M中心螺线管(CS)电源系统模型,研究了CS电源变流器过流保护策略。通过仿真研究,为HL-2M CS电源系统中变流器制定了最优的过流保护策略,这为电源安全可靠的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7.
我们曾对BPBMB系列的高温酯类液晶的色谱性能作了系统的考察,又用高温酯类液晶BPBAmB作固定液气相色谱法定量测定了蒽油、粗蒽中的蒽、菲、咔唑,获得满意的结果。为了应用这种分析方法于生产控制上,本文中又将采用液晶BPBDP作固定液的气相色谱分析法,与一般测定蒽含量的容量分析法作了对照试验,发现色谱法的准确度较优于容量分析法,而分析时间大为缩短。并对液晶BPBDB固定液的稳定性进行了试验,连续使用700小时以上葸、菲的保留时间不变,因而认为用液晶固定液气相色谱法分析测定蒽油中的蒽可以应用于工业生产上,也可以推广应用于精蒽、粗蒽及蒽油中蒽、菲、咔唑的分析测定。  相似文献   
88.
采用sol-gel法制备了纯的和掺杂不同量Ce的TiO_2纳米粒子,并利用XRD, TEM,BET,XPS和PL光谱对样品进行表征,主要考察焙烧温度和含量对掺杂Ce的 TiO_2纳米粒子性质以及光催化降解苯酚活性的影响,并探讨了Ce的掺杂对TiO_2相 变的作用机制以及PL光谱与光催化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掺杂的Ce~(4+)没有进 入到TiO_2晶格中,而是以小团簇的CeO_2化学态均匀地弥散在TiO_2纳米粒子中, 这可能导致了Ce的掺杂对TiO_2的相变有很大的抑制作用;Ce的掺杂没有引起新的 光致发光现象,而适量Ce的掺杂能够降低TiO_2纳米粒子PL光谱的强度,这是因为 掺杂的Ce~(4+)易于捕获光生电子而生成Ce~(3+);600℃处理的掺杂Ce的TiO_2纳米 粒子表现出较高的光催化活性,这说明600℃是比较合适的焙烧温度,而掺杂不同 量的Ce的TiO_2样品的光催化活性顺序是:3 mol%>4 mol%>2 mol%>5 mol%>1 mol%>0 mol%,这与它们的PL光谱强度的顺序是相反的,即PL光谱强度越低,其 光催化活性越高,这说明PL光谱与其光催化活性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这是因为掺杂 剂Ce~(4+)能够捕获光生电子,在光致发光过程中使PL光谱强度下降,而在光催化 反应过程中使有机污染物加快氧化。  相似文献   
89.
BaPbO3的电子结构与光子吸收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固体无机化学反应制备了BaPbO3微粉,确定了BaPbO3微粉的结构和低温、低Pb/Ba摩尔比合成BaPbO3的工艺。研究了该微粉对75kV的X射线的吸收性能,结果表明:含BaPbO3材料60%(wt)、厚0.64mm的吸收材料,其对X射线的吸收率为86.82%,铅当量为1.3845;而含等量的未反应的PbO和BaCO3的0.68mm的吸收材料,吸收率仅为44.43%,铅当量为0.3748。结合光子与核外电子相互作用的过程,提出了吸收原子的核外电子云的“交盖”及核外价电子在多个价轨道方向上的伸展是BaPbO3材料具有优秀的吸收性能的主要原因的推断。进一步,以推广休克尔半经验分子轨道法半定量研究了BaPbO3材料的铅-氧八面体的电子结构,证明了铅离子与相连的氧离子电子云发生交盖,且核外价电子在多个价轨道方向上均有伸展,初步分析了BaPbO3材料的电子结构与光子吸收性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0.
1.从治疗血吸虫病中药中国南瓜子(Cucurbita moschata Duch.),经化学提取得一种新化合物,其物理及化学性质与已知的氨基酸均不一致,暂取名为南瓜子氨酸(cucurbitine),简称南氨酸。 2.南氦酸经元素分析及分子量测定结果,确定其分子式为C_5H_(10)O_2N_2。熔点约260°(分解)。[a]~(27)_D=-19.76°(c=9.31%;水)。并制成其盐酸盐,熔点278°(分解),[a]~(19.3)_D=-15°(c=1%;水);高氯酸盐,熔点约275°(分解),[a]~(20.5)_D=-13.08(c==10.4%;水);二苯甲酰衍生物,熔点207—208°(分解),[a]~(24.5)_D=-1.63°(c=4.83%,甲醇);双二硝基苯衍生物,熔点230—232°(分解)。 3.南氢酸经红外吸收光谱分析及功能团的测定,证明其中含有二氨基,伯胺和仲胺各一。另一功能团是羧基,因此其示性式应为C_4H_6(NH)(NH_2)COOH。 4.南氨酸的二硝基苯衍生物的紫外吸收光帮特征及酸水解稳定性试验结果表示其母核与氮戊环相近。 5.将南氨酸直接用高锰酸钾氧化所得产物证明是β-丙氨酸与甘氨酸。这表明其氨某与羧基的位置只有在3,4-位或3,3-位的可能,即Ⅱ或Ⅲ的结构式。该二化合物后经人工合成,与天然南氨酸进行混合熔点测定,颜色反应,氧化反应,纸上层析,红外吸收光谱及生物试验等比较结果,证明与Ⅲ完全一致。即南氨酸的化学结构是(一)-3-羧基-3-氨基氮戊环,是一新发现的氨基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