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4篇
  免费   179篇
  国内免费   275篇
化学   459篇
晶体学   12篇
力学   92篇
综合类   39篇
数学   162篇
物理学   40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5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4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设计了一种新的乙酸酐改性魔芋葡苷聚糖(KGM-AE)作为高分子模板,通过调节模板剂的改性度、模板剂溶液浓度以及Zn2+离子浓度,探讨了ZnS纳米粒子形成的机理,制备出了大小及形貌可控的纳米ZnS。利用IR、ICP-AES、XRD、TEM等对ZnS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纳米ZnS光限幅性能,结果显示纳米ZnS溶液均呈现出明显的光限幅性能。  相似文献   
852.
853.
<正> 有专利报道在使用聚氯乙烯(PVC)常用热稳定剂的同时,再使用碱金属磷酸盐作为助稳定剂,两者协同作用于氯化聚氯乙烯(CPVC)可获得较好的热稳定效果。本工作选用月桂酸二丁基锡(DBTL)和硬酯酸铅(PbSt_2)分别单独作用和与磷酸氢二钠(DSP)协同作用于CPVC,对不同热解程度的样品进行红外光谱研究表明,某些特征吸收值,随受热时间增加而呈现的有规律的变化,可以代表主稳定剂有效成分的消耗和稳定反应  相似文献   
854.
针对表面粘贴式非栅区封装结构,依据变形等效原理,推导了该结构的应变传递函数,仿真分析了非栅区封装中间段长度与封装材料弹性模量对应变传递效率的影响.分别采用有机环氧胶与金属锌,将两只光纤布喇格光栅用非栅区封装方式固定在同一根钢丝上,进行拉伸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材料的拉伸曲线线性度均达到0.99以上,表明两种封装材料的应变传递一致性较好;金属锌封装结构的应力感知灵敏度平均值为0.142 6nm/KN,环氧有机胶封装结构的应力感知灵敏度平均值为0.130 4nm/KN;各种应变值下,金属锌封装结构的应变传递系数均稳定在0.995左右,而环氧有机胶封装结构的应变传递系数在0.91左右上下波动,金属锌的应变传递效率较有机环氧胶高了近9.34%.试验结果与数值仿真结果较为吻合,可为非栅区封装光纤布喇格光栅传感器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55.
采用在线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联用技术对3-吡啶甲酸茴香酯进行热裂解分析。通过酰氯化和酯化反应合成了新型目标化合物3-吡啶甲酸茴香酯,其分子式为C14H14NO3。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核磁氢谱(1H NMR)、核磁碳谱(13C NMR)、红外光谱(IR)和高分辨质谱(HRMS)进行确证,并通过热重-微热重-差示扫描量热(TG-DTG-DSC)分析方法对目标化合物的热稳定性进行分析。在空气氛围中,将目标化合物分别于300,600,900℃下进行热裂解,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挥发性热裂解产物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研究显示:目标化合物共经历了两次失重过程。第一次失重在129.9~158.9℃之间,失重2.3%;第二次失重在158.9~274.9℃之间,失重达90.1%,230.1℃时失重率最大。热裂解共产生44种产物,包括具有香味特征的大茴香醛、对甲基苯酚、松油醇、D-香茅醇、大茴香醚和茴香醚等化合物。其中裂解温度对裂解产物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具有明显影响。300℃时α-二去氢菖蒲烯的相对含量最高,600,900℃时,相对含量最高的分别是大茴香醛和对甲基苯酚。苯甲醛、茴香醚和大茴香醚的相对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而对甲基苯酚含量则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根据主要裂解产物及其相对含量的变化,对目标化合物的裂解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56.
针对GAHP中群体偏好信息个体判断矩阵集结、个体排序向量集结两种方式之间的关系或优劣问题,从最终决策结果或综合排序向量角度考虑,运用线性代数方法,分析证明在统一使用加权几何平均模型前提下二者的等价性,并通过实际数值算例对其进行了直观显示.  相似文献   
857.
TS-1分子筛是以TO4(T=Si,Ti)四面体为基本单元,通过氧桥连接而形成的具有MFI拓扑结构的微孔晶体材料,其在催化烯烃环氧化、酮类氨肟化、氧化脱硫及芳香烃羟基化等氧化反应中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目前,提高TS-1分子筛催化性能的方法主要包括:(1)制备纳米和多级孔TS-1分子筛,以提高其扩散传质性能;(2)提高TS-1分子筛的钛含量并抑制锐钛矿相的产生,以增加其催化活性位点.最新研究表明,相比于传统四配位钛物种(TiO4)作为催化活性中心,六配位(TiO6)钛物种在烯烃环氧化反应中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可进一步降低反应活化能,最终实现高效催化转化.然而,TiO6物种结构中的Ti-OH组分,易导致开环反应发生,从而降低环氧化产物的选择性.因此,构筑高活性TiO6物种及调变TiO4/TiO6比例,对提高烯烃转化率及环氧产物选择性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活性钛物种的结构表征及其构筑已成为研究热点且仍面临挑战.本文协同采用氨基酸辅助合成策略和两步晶化方法,成功地制备出具有TiO4和TiO6物种且无锐钛矿相的多级孔TS-1分子筛.在该协同策略中,两步晶化过程有利于抑制锐钛矿相的形成,而氨基酸的引入对高活性TiO6物种的构筑具有重要作用.氨基酸分子可与钛原料形成螯合物,为TS-1分子筛晶化提供"养料",并有效平衡晶体成核与生长速率及稳定TiO6物种,最终实现制备富含TiO6物种的多级孔TS-1分子筛.相比于传统TiO4物种作为催化活性中心(1-己烯的转化率<25%,环氧化产物选择性>95%),本文所制备的TS-1分子筛(Si/Ti=36.9)因其兼具TiO4和TiO6物种,在1-己烯环氧化反应中表现出更好的催化性能(1-己烯的转化率33%,环氧化产物选择性95%).这是由于TiO4物种不会导致开环反应的发生,因此可以保证较高的环氧产物选择性,而TiO6物种经H2O2活化后,可形成具有更高活性及更小位阻效应的催化中心,极大提高了1-己烯转化率.综上,本文合成策略为构筑具有高活性钛物种及多级孔结构的钛硅分子筛提供了指导作用,为调控硅铝酸盐及硅取代磷酸铝分子筛材料活性位点的含量和分布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58.
1-芳基-4-吡唑-5-酰基氨基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杀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寻求新的吡唑先导化合物, 用4-氯-1-甲基-3-乙基-5-吡唑甲酰肼与取代苯基异氰酸酯反应得到了14个新的1-吡唑酰基-4-芳基氨基脲类化合物. 经IR, 1H NMR, MS和元素分析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初步生物活性实验结果表明, 在500 mg/mL浓度下, 化合物1-(4-氯-3-乙基-1-甲基-1H-吡唑-5-甲酰基)-4-(2-甲基苯基)氨基脲(4g), 1-(4-氯-3-乙基-1-甲基-1H-吡唑-5-甲酰基)-4-(2,4-二甲基苯基)氨基脲(4k)对小麦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的抑制率分别达到90%和80%; 在25 mg/mL浓度下, 化合物1-(4-氯-3-乙基-1-甲基-1H-吡唑-5-甲酰基)-4-苯基氨基脲(4c)对黄瓜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制率达到70.1%; 化合物1-(4-氯-3-乙基-1-甲基-1H-吡唑-5-甲酰基)-4-苯基氨基脲(4c)和1-(4-氯-3-乙基-1-甲基-1H-吡唑-5-甲酰基)-4-(2-硝基苯基)氨基脲(4d)对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的抑制率均达到51.3%.  相似文献   
859.
A novel phosphorescent organic white-light-emitting device (WOLED) with contiguration of ITO/NPB/CBP: TBPe:rubrene/Zn(BTZ)2:Ir(piq)2(acac)/Zn(BTZ)2/Mg:Ag is fabricated successfully, where the phosphorescent dye bis (1-(phenyl)isoquinoline) iridium (Ⅲ) acetylanetonate (Ir(piq)2 (acac)) doped into bis-(2-(2-hydroxyphenyl) benzothiazole)zinc (Zn(BTZ)2) (greenish-blue emitting material with electron transport character) as the red emitting layer, and fluorescent dye 2,5,8,11-tetra-tertbutylperylene (TBPe) and 5,6,11,12-tetraphenyl-naphthacene (rubrene) together doped into 4,4'-N,N'-dicarbazole-biphenyl (CBP) (ambipolar conductivity material) as the blue-orange emitting layer, respectively. The two emitting layers are sandwiched between the hole-transport layer N ,N'-biphenyl-N , N'-bis (1-naph thyl)-(1,1'-biphenyl)-4, 4 Cdiamine (NP B) and electron-transport layer (Zn(BTZ)2 ) The optimum device turns on at the driving voltage of 4.5 V. A maximum ex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 of 1.53%. and brightness 15000 cd/m^2 are presented. The best point of the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de 1'Eclairage (CIE) coordinates locates at (0.335, 0.338) at about 13 V. Moreover, we also discuss how to achieve the bright pure white light through optimizing the doping concentration of each dye from the viewpoint of energy transfer process.  相似文献   
860.
为减小压电微定位平台的迟滞误差, 设计前馈控制器对其进行控制. 首先, 在所建平台迟滞模型精度达到要求并使各阈值点精度相同的情况下, 对平台迟滞模型的阈值进行优化, 得到满足模型精度要求的最小算子数, 进而建立平台的PI (Prandtl-Ishilinskii)迟滞模型. 接着, 通过对所建迟滞模型求逆, 设计出平台的前馈控制器. 最后, 在所设计的前馈控制作用下, 平台达到5 μm理想阶跃值的响应时间为0.01 s, 稳态误差中线的变化范围为0.40~0.50 μm; 当期望平台输出最大值为17 μm的变幅值三角波位移时, 实测位移相对于理想位移的误差中线变动范围为-1.15~ -0.05 μm, 所设计前馈控制器可有效减小压电微定位平台的迟滞误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