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1篇
化学   154篇
物理学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报道了新型杂原子分子筛Mn-ZSM-48的合成与表征。红外光谱和紫外漫反射光谱测试表明Mn(Ⅱ)离子进入了分子筛骨架。Mn(Ⅱ)同晶取代Si(Ⅳ)导致产物晶粒的形貌和热性质有所不同。反应混合物中1,6-己二胺的含量,水含量和Si/Mn比对产物的晶化有很大影响。Mn-ZSM-48作为CO加氢合成低碳烯烃的催化剂载体较Si-ZSM-48显示出很高的催化活性和明显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72.
用MonteCarlo 方法研究了超临界正十二烷-醇溶液的分子质心C- C、C- O原子间的径向分布函数. 结果表明, 在临界压力下, 在临界温度附近改变温度时, 十二烷-十二烷分子质心C- C原子间的径向分布函数变化不大, 即温度对十二烷分子间聚集的影响不明显. 在临界温度下, 当压力在临界压力附近变化时, 十二烷-十二烷分子质心C- C原子间的径向分布函数发生了显著变化, 十二烷分子在临界压力以下聚集最强. 在临界状态下, 对于十二烷分别与甲醇、乙醇、正丙醇和异丁醇构成的溶液, 十二烷在异丁醇周围的聚集最强, 在乙醇周围的聚集次之, 在甲醇和正丙醇周围聚集较弱.  相似文献   
73.
首次在温和条件下,用在传统微孔沸石合成中常作为导向剂的乙二胺或1,6-己二胺替代NaOH作催化剂合成出SiO2基中孔MCM-41分子筛。合成样品用XRD和N2吸附等温线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由于这种替代,使相应合成样品及焙烧样品的中孔骨架结构的有序度明显提高。在XRD图中四个衍射峰清晰可辨,是典型的六方紧密堆积,晶胞参数a0分别为4.11nm和3.75nm,且d100值随所用胺分子中碳链的增长逐渐从3.56nm减少到3.24nm,同时产物孔径由中孔转变为微孔。  相似文献   
74.
本文首次在非水体系Na2OSiO2N2O3Fe2O3H2N(CH2)6NH2C2H5)3N中合成了FeZsM48杂原子分子筛。X衍射和扫描电镜测试表明产物具有ZSM48沸石结构。红外光谱和热重差热分析结果表明Fe(II)进入了分子筛骨架,ESR光谱中较强的信号g=4.3有力地证明了分子筛骨架中存在四面体配位的Fe(II)离子。通过对碱度影响的考察发现反应混合物中适当的碱度有利于产物的生成。产物表面富铁富铝。  相似文献   
75.
CO在某些过渡金属表面吸附活化的DFT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DFT方法对CO在M(100)(M= Cu、Ag、Au、Pd、Pt)表面上的吸附行为进行了系统的比较性研究.结果表明,CO分子在这些过渡金属单晶表面上发生的是非解离性吸附,吸附后C-O键长都变长了,均不同程度地削弱了C-O键,继而活化了CO分子;从表面结合能、重叠集居数、轨道电子数变化等方面分析了成键强弱顺序,发现CO的吸附强度随Pd(100)、Pt (100)、Cu (100)、Ag(100)、Au(100)顺序依次减弱,并且将CO与过渡金属间的结合能(BE)、过渡金属的d电子转移数分别与水煤气变换反应活性数据进行了关联,在定性上比较好地解释了金属铜的催化活性优于其它金属的原因.  相似文献   
76.
通过CuO/ZrO2及含Y或La助剂的CuO/ZrO2催化剂对OC/H2合成甲醇性能的研究,发现稀土助剂能有效地提高该催化剂的活性。XRD结果说明,CuO|ZrO2中加入Y或La助剂可使氧化铜处于较高的分散状态。TPR结果揭示CuO/ZrO2催化剂中存在着在室温就很容易被氧人的铜,它在催化剂中含量的增加导致催化剂活性的提高,是关切的活性组份。助剂的加入使这种易被氧化的铜含量增加。XPS表面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77.
Ni改性Cu/Mn/ZrO2催化剂合成低碳混和醇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Ni改性的Cu/Mn/ZrO2是CO加氢合成低碳混合醇的有效催化剂,在较为温和的条件(T=573K,p=8.0MPa,GHSV=5000h-1)下,醇的时空产率为0.36g/(ml.h),其中C2+OH的选择性约30%.产物由直链C2+OH和以异丁醇为主的支链醇构成.温度和压力的提高明显促进了异丁醇的生成.可以认为,Ni的添加对直链醇的生成有决定性作用,而异丁醇的生成取决于Zr的作用.反应过程中甲烷等副产物的生成及水煤气变换反应可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另外,K助剂的加入可进一步促进C2+OH的生成.  相似文献   
78.
铁钙氧化物高温脱硫过程中H2和H2O(g)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高温煤的H2和H2O(g)对铁钙氧化物高温脱硫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还原态和非还原态脱硫剂,气氛中的H2的影响有所不同,对前者,硫化气体听 H2不利于脱硫,对后者,由于H2首先会部分还原脱硫剂,提高其活性,因而有利于脱硫。H2O(g)的存在对硫化和还原过程均起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79.
Fischer-Tropsch合成烃生成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Fischer-Tropsch合成烃生成机理研究经历本体碳化物机理,烯醇机理和CO插入机理后,重新回到碳化物机理。但后者不同于早期的本体碳化物机理,新碳化物机理认为,催化剂表面亚甲基的生成与催化剂本体金属碳化物的生成无关,由于F-T反应生成的烯烃在催化剂上发生再吸附并引起二次反应,所以F-T合成产物选择性由一次和二次反应共同决定,由于现有的机理仅考虑了一次反过程,为弥补其缺陷,本文在综述前人的F-T反应机理基础上,补充了包括二次反应的F-T反应机理,在该机理中添加了烯烃再吸附及二次反应的可能方式。  相似文献   
80.
合成低碳醇超细Mo-Co-K催化剂的TPD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近年来 ,Mo基催化剂由于其独特的耐硫性而在各种合成低碳醇催化剂体系中倍受青睐。许多研究表明 ,以Co作为Mo基催化剂的第二组分可明显改善其催化合成低碳醇的反应性能[1~ 4] 。一般认为 ,K是这类催化剂通用的促进剂[1,3 ,5,6] 。我们曾经报道[7] ,还原态超细Mo Co K催化剂具有优良的合成低碳醇性能。同时 ,催化剂的Co Mo比对其合成低碳醇性能具有显著的影响。为了解这种影响的原因 ,本文运用TPD技术对此类催化剂进行了研究。催化剂经还原后 ,在催化剂表面即形成了不同的吸附中心[8] 。了解这些不同的吸附中心 ,对于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