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24篇
化学   39篇
晶体学   4篇
力学   5篇
综合类   1篇
数学   18篇
物理学   5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21.
本文采用叠加法求出一边固定及一角点支承的矩形板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弯曲解答,计算表明这种解法收敛速度快,计算精度高。  相似文献   
22.
用哌嗪和N,N-二环氧丙基苯胺(苯胺二环氧)通过线型加成聚合反应,得到一种新型高分子。这种高分子与有机多卤化物所组成的感光体系,在近紫外光(300—400nm)的照射下,发色的同时交联固化。最低固化光量为78mJ·cm-2。发色吸收峰初始为660nm,随曝光量增大,吸收增大,峰值向650nm俯移。所得蓝绿色图像可用稀酸显影。硫杂蒽酮类化合物是这些体系很有效的增感剂。  相似文献   
23.
利用自制硫酸镓/凹凸棒固体酸催化剂代替浓硫酸,设计了肉桂酸乙酯合成综合制备实验,该实验由肉桂酸制备、硫酸镓/凹凸棒固体酸催化剂制备、肉桂酸乙酯合成、肉桂酸乙酯酯化率测定等部分组成。当肉桂酸乙酯合成条件为肉桂酸7.5 g、无水乙醇18 mL、反应温度120 ℃、反应时间3.0 h时,肉桂酸乙酯的酯化率不低于85%,所制催化剂经7次重复使用,肉桂酸乙酯的酯化率仍达42.3%。实验克服了浓硫酸催化法存在的缺点,具备显著的综合实验特征。  相似文献   
24.
射线探测用碲锌镉晶体及其器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改进的布里奇曼(B ridgm an)方法进行锌组分为0.15碲锌镉(Cd0.85Zn0.15Te)晶体的生长。通过严格控制晶体生长过程中Cd的蒸气分压,使得所生长的碲锌镉晶体在结晶质量方面达到了较好的水平。对其性能进行测试,红外透射比T>60%、沉积相密度<1×104/cm2、位错腐蚀坑密度DEPD<6×104/cm2、X射线衍射双晶回摆曲线半峰全宽FWHM<20 arcsec、电阻率ρ>1010Ω.cm。利用所生长的晶体初步制作了平面型单元碲锌镉射线探测器,所用晶体的尺寸为5 mm×5 mm×2.5 mm,制成的探测器在室温下对125I和241Am放射源进行了探测测量。对125I放射源,探测出了强度为74.5%的27.5 keV的γ射线特征峰,不能仔细分辨出强度为39.8%的27.2 keV的γ射线特征结构;对241Am放射源,探测出了59.5 keV的γ射线特征峰,分辨率优于6 keV,半峰全宽FWHM<10%,同时还能检测出Te、Cd的X射线逃逸的混合峰以及241Am低能Te-K系、Np-L系的两个X射线特征峰。  相似文献   
25.
Considering the spin degree of freedom of the Dirac field, we study the entanglement behavior of a different class of communication channel and teleport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single particle state in noninertial frames. Nume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communication channel in our scheme can offer enough distillable entanglement for the teleportation protocol. Moreover, the teleportation protocol could work well if Rob's acceleration is not very big, but the fidelity of the teleportation is still reduced due to the Unruh effect.  相似文献   
26.
通过甲基丙烯酸与苯乙烯聚合制备了表面负电性的聚苯乙烯(PSt)纳米乳胶粒. 在乙醇与水的混合溶剂中, 用硅烷偶联剂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对其进行表面改性后加入钛酸四丁酯、 氯化钠和硝酸银, 以PSt乳胶粒为模板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PSt-AgCl-TiO2复合微球. 在180 ℃对其进行液相预处理及煅烧去除PSt模板后制备了Ag/AgCl-TiO2空心复合粒子. 对各阶段产物的形貌、 晶体结构和比表面积等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所得产物为Ag/AgCl与锐钛矿型TiO2复合的空心粒子, 其比表面远大于商品TiO2(P25). 考察了Ag/AgCl-TiO2复合粒子在紫外光与可见光下对罗丹明B(RhB)降解的催化活性. 结果表明, 在紫外光下n(Ag)/n(Ti)=0.1%的Ag/AgCl-TiO2复合粒子活性最高, 30 min时对RhB的降解率比不含Ag/AgCl的TiO2空心微球提高了13%; 虽然Ag/AgCl-TiO2在可见光下的催化活性远比紫外光下低, 但与纯TiO2空心纳米微球相比其催化活性仍明显增强. n(Ag)/n(Ti)=2.0%的Ag/AgCl-TiO2复合粒子催化活性最高, 120 min时对RhB的降解率比不含Ag/AgCl的TiO2空心微球提高了38%.  相似文献   
27.
为了掌握微通道板探测器的X射线脉冲信号观测能力,利用X射线脉冲星地面实验装置,开展了长时间的不同流强和不同背景噪声强度下的微通道板探测器脉冲信号探测实验,并建立了一套X射线探测器脉冲观测能力评估方法,推导出基于光子计时模式下X射线探测器的脉冲信号信噪比、脉冲轮廓相似度、脉冲到达时间精度和最小可探测功率的关系表达式.实验中,利用面积20cm~2的微通道板探测器开展了8组10 000s的实验,采集到有效观测数据,然后搜索最佳脉冲周期,重构观测脉冲轮廓,估计脉冲轮廓特征参数.实验表明,微通道板探测器具备良好的X射线脉冲信号观测与恢复能力,在较弱脉冲信号强度(光子流量密度为0.05ph/cm~2/s)和较强背景噪声(背景噪声强度是脉冲信号的16倍)下获取观测脉冲轮廓的信噪比、相似度、脉冲到达时间观测精度分别为35.73、88.38%、51.53μs和64.89、89.72%、29.24μs,验证了微通道板探测器具备一定的暗弱X射线脉冲星观测能力,且微通道板探测器的脉冲探测能力随着脉冲信号强度增加、背景噪声强度减弱、累积观测时间增加而提升.  相似文献   
28.
29.
Ag掺杂型空心TiO2纳米微球的制备与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甲基丙烯酸与苯乙烯的乳液聚合制备了表面载有阴离子的聚苯乙烯(PSt)纳米乳胶粒. 在乙醇与水的混合溶剂中, 用硅烷偶联剂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对其进行表面改性. 以此乳胶粒为模板, 加入钛酸四丁酯和硝酸银制备了Ag2O掺杂型聚苯乙烯/二氧化钛(PSt/TiO2)复合微球. 对该微球在180 °C进行液相预处理、干燥、500 °C煅烧等步骤制备了Ag 掺杂型Ag-TiO2复合粒子. 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PSt/TiO2复合粒子及Ag-TiO2空心粒子的形貌及晶体结构等进行了表征. 考察了Ag-TiO2复合粒子在紫外光(365 nm)与紫外-可见光(370-760 nm)下对罗丹明B (RhB)降解的催化活性. 结果表明, 与不含银的TiO2空心微球相比, 在紫外光照射下, 银含量(nAg/nTi)为0.1%的Ag-TiO2复合粒子对RhB的降解率提高了11%左右; 在紫外-可见光照射下, nAg/nTi为1.0%和2.0% 的Ag-TiO2复合粒子对RhB的降解率提高了30%左右.  相似文献   
30.
This paper reports that the organic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hybrid contact geometry were fabricated, in which the top electrodes and the bottom electrodes were combined in parallel resistances within one transistor. With the facility of the novel structure, the difference of contact resistance between the top contact geometry and the bottom contact geometry was studied. The hybrid contact devices showed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top contact configuration devices, which provide helpful evidence on the lower contact resistance of the top contact configuration device. The origin of the different contact resistance between the top contact device and the bottom contact device wa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