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1篇
化学   97篇
物理学   10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合成了全甲基取代六元瓜环(Me_(12)Q[6])与1,4-二噁烷的包结配合物并生长了晶体,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方法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形成了以Me_(12)Q[6]为"胶囊体"、1,4-二噁烷为"胶囊"芯材、水分子为"胶囊盖"的"分子胶囊"结构,"分子胶囊"通过氢键自组装形成一维超分子链,而一维的超分子链通过Me_(12)Q[6]端口的羰基氧原子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作用横竖交错组成二维具有空洞结构的分子网.  相似文献   
72.
利用2,3-二甲基吡嗪与硝酸铜及氯化铜合成了铜配位聚合物[Cu(Mepz)]2n+(Mepz=2,3-二甲基吡嗪),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方法进行了表征.该晶体属于正交晶系,空间群为:Cmca,相关晶胞参数为:a=0.68617(11)nm,b=1.365 2(2)nm,c=1.953 3(3)nm,V=1.8297(5)nm3.该配位聚合物中的Cu原子与2个N原子、2个O原子和2个Cl原子配位,形成了一个稍微畸变的配位八面体,每相邻的2个配体之间通过Cu离子与吡嗪环上的2个N原子配位连接成无限延伸的一维链状结构,并通过分子间的氢键作用进一步将其连接成为二维的超分子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73.
选择N-烯丙基-2-氨基吡啶(NPAP+)作为底物,利用荧光光谱、1H NMR技术等方法考察了七、八元瓜环与NPAP+的相互作用,并探讨了七、八元瓜环对NPAP+发生光致环加成的反应位点、产物的立体选择性,以及动力学性质.结果表明七、八元瓜环与NPAP+可形成1∶1的配合物,并对NPAP+发生光致环加成反应产物的结构有选择性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74.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法考察了七、八元瓜环(Q[7],Q[8])对客体亚甲基蓝染料(g)的分子识别作用.结果表明,Q[7]与g作用形成物质的量比为2:1的主客体配合物,Q[8]与g作用形成的是物质的量之比为1:2的主客体配合物.吸收光谱法测得的包结常数分别为KQ[7]-g=1.34×1012 L2·mol-2,KQ[8]-g=5.34×1012 L2·mol-2;荧光光谱法测得的KQ[7]-g=1.53×1012 L2·mol-2,KA[8]-g=6.11×1012 L2·mol-2,两种方法结果一致.随着Q[7或8]浓度的增加,瓜环对客体有明显的荧光增敏作用,而Q[8]对客体有明显的荧光猝灭作用.从Q[7]和Q[8]分别与客体作用体系的紫外-可见吸光度和荧光强度随pH值改变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体系在pH在0.5~13范围内均能观察到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且作用比例不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5.
以2-苄基-咪唑啉盐酸盐(Benid)为客体,对称四甲基六元瓜环(TMeQ[6])为主体,在水溶液中形成自组装包合物(TMeQ[6]-Benid)的晶体.X-射线单晶衍射实验表明,Benid-TMeQ[6]为单斜晶系,空间群P21,晶胞参数:a=1.18633(5) nm,b=2.06145(6) nm,c=1.35163(5) nm,α=90.00°,β=96.102(2)°,γ=90.00°,V=3.28676 nm3,Z=2,Mr=1626.95,Dc=1.569 g·cm-3,μ=0.169 mm-1,R1=0.0739,Wr2=0.1412.通过多种非共价键弱相互作用,主客体以1:1的包结比形成自组装包合物,客体的苯环被包结在主体的空腔内.1H NMR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在溶液中也是同样的包结模式,包结稳定常数为7.23×105 mol-1·L.  相似文献   
76.
合成了一种罗丹明B酰胺-氧杂杯芳烃衍生物1。在以Tris-HCl作为缓冲体系的乙腈溶液(pH7.0)中,化合物1本身无色且无荧光,加入Sb3+后,1的螺环结构打开,观察到显著的荧光增强和颜色变红。再加入Ca2+则导致1-Sb3+配合物的荧光猝灭及红色消失。在此条件下,其他共存离子没有明显响应。因此1-Sb3+配合物可作为检测Ca2+的超分子荧光和比色化学传感器。  相似文献   
77.
在四氯酸锌离子诱导下,五元瓜环能与钕离子构筑形成二维配合超分子自组装。在HCl介质中,Zn2+容易形成四氯酸锌离子,在其诱导作用下,钕离子和五元瓜环端口羰基氧直接配位形成二维超分子自组装体。结果表明锌离子作为一种结构导向剂在形成瓜环基超分子自组装体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8.
A molecular bowl with barium ion covering one portal of decamethylcucurbit[5]uril as a ‘metal-ion-bottom’ has been synthesized. The structure of the molecular bowl has been confirmed by the single 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determination. It belongs to orthorhombic with space group of Pna21. The crystal unit cell parameters are: a=3.210 8(6) nm, b=1.474 2(3) nm, c=1.151 6(2) nm, and V=5.450 9(18) nm3, Dc=1.677 Mg·m-3, Z=4, F(000)=2 832, R=0.055 1, wR=0.156 8. CCDC: 290552.  相似文献   
79.
以七元瓜环(Q[7])和新型椭圆型改性瓜环——对称四甲基取代六元瓜环(TMeQ[6])为主体,4,4'-联吡啶的盐酸盐(44)以及N,N'-二甲基4,4'-联吡啶的盐酸盐(dm44)为客体的主客体相互作用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表明,Q[7]与客体44及dm44作用体系中,客体为了更有效地被主体Q[7]包结,在Q[7]内腔中呈倾斜状分布的几率最高.用核磁共振、循环伏安以及紫外吸收光谱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印证和补充,验证了TMeQ[6]与客体44及dm44可发生较强的相互作用,形成一维的自组装超分于结构,核磁共振以及循环伏安方法的实验结果表明,没有观察到Q[6]与客体44及dm44的明显作用,而紫外吸收光谱方法证实,Q[6]与客体44确实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比较主客体的结构特征,该作用体系也可能存在自组装的一维超分子结构等多种作用形式.  相似文献   
80.
瓜环类超分子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瓜环具有“内疏水、外亲水”的特殊分子结构,可以多种有机物发生主客体相互作用而形成自组装分子胶囊或超分子实体,使其在环境、医药、化学分离、材料的改性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参考国内外文献综述了瓜环在药物载体及药物传输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就瓜环在药物领域的发展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