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4篇
化学   54篇
数学   3篇
物理学   13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一系列手性含氟α-氨基膦酸酯新化合物通过芳香醛、或者苯基乙基胺以及二烷基亚磷酸酯在微波辐射和BF3·Et2O催化下反应得到。所有新化合物结构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等予以确认,生物活性测试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42.
以1,5-二苯基-1,4-戊二烯-3-酮肟和酰氯为原料, 合成了15个新型的1,5-二苯基-1,4-戊二烯-3-酮肟酯类化合物, 通过元素分析, IR, 1H NMR, 13C NMR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初步生物活性试验结果表明, 在50 mg•L-1浓度下, 化合物3i3o对小麦赤霉病菌抑制率分别为51.1%和 53.4%, 与对照药剂恶霉灵抑制活性相当.  相似文献   
43.
6-溴-4-烃硫基喹唑啉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耀  刘芳  严凯  宋宝安  杨松  胡德禹  金林红  薛伟 《有机化学》2008,28(7):1268-1272
以6-溴-4-巯基喹唑啉和卤代烃为原料, 用相转移催化法合成了10个新的6-溴-4-烃硫基取代喹唑啉类化合物. 化合物经1H NMR, 13C NMR, IR及元素分析证明其结构. 初步生物活性试验结果表明, 在50 mg•L-1浓度下, 化合物6g对小麦赤霉病菌、辣椒枯萎菌、苹果腐烂菌抑制率分别为63.8%, 51.9%, 55.1%, 与对照药剂恶霉灵抑制活性相当.  相似文献   
44.
本文运用涂敷型(Chiralpak AD-H)和键合型(Chiralpak IA)两种淀粉类手性固定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了新型含苯并噻唑α-氨基膦酸酯类化合物的手性分离。从色谱分离的保留因子(k)、分离系数(α)和分离度(Rs)三个方面考察了两种类型色谱柱的分离性能,上述化合物在Chiralpak IA柱上能够得到较好的基线分离。同时,讨论了温度、流动相极性和目标分析物的结构等因素对Chiralpak IA柱分离性能的影响。由于键合型固定相较稳定的性能,使某些非常规的溶剂(如THF)成功地应用于手性α-氨基膦酸酯类化合物的分离。  相似文献   
45.
为创制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绿色农药,以姜黄素为先导,将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肟酯基团引入1,4-戊二烯-3-酮的骨架中,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含杂环1,4-戊二烯-3-酮肟酯类化合物,其结构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及碳谱和高分辨质谱确认。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药剂浓度为50mg/L时,化合物5d对小麦赤霉病菌,水稻纹枯病菌和苹果腐烂病菌的抑制活性相对较好,分别为64.75%、52.05%和69.68%;在药剂浓度为500mg/L时,化合物5d、5e和5f对TMV具有较好的治疗和钝化活性,其抑制率分别为56.93%和86.89%、53.08%和83.51%、53.40%和89.01%。以上研究结果表明,1,4-戊二烯-3-酮肟酯类化合物具有一定抑菌和抗病毒活性,在其结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造,有望获得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有机分子。  相似文献   
46.
郑玉国  郭晴晴  熊壮  何勇  杨涛  卢平  魏学  薛伟 《应用化学》2012,29(7):762-768
以取代苯甲酸和取代邻氨基苯甲酸为起始原料,设计合成了13个含取代苯并噻唑胺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IR及元素分析确证。 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500 mg/L目标化合物浓度下,对黄瓜花叶病毒有一定抑制作用。 采用MTT法进行化合物抑制PC3癌细胞体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化合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PC3癌细胞活性,其中化合物4f在10 μmol/L浓度下对PC3的抑制率为74.2%。  相似文献   
47.
粗糙贵金属可以作为SERS基底,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OFs)是一种有周期性重复结构的孔状化合物,由于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可以调节孔径的特点[1],将其与金属纳米粒子结合,形成复合材料,克服了贵金属不稳定易聚集的缺点,有利于拉曼增强。该工作是以ZIF-8这种典型MOFs作为基础,利用ZIF-8超强的吸附性,在ZIF-8上通过静电吸附作用负载AuNPs,制备了ZIF-8@Au复合基底,发现由于Au的电磁增强效应[2],可以实现对氨基酸分子的较好SERS增强,从而用于杂粮中氨基酸成分的高效SERS检测。  相似文献   
48.
郑玉国  薛伟  魏学 《应用化学》2010,27(10):1165-1171
在超声辐射和常规加热条件下合成了11个未见报道的1-(吗啡啉亚甲基)-3-(3,4,5-三甲氧基苯基)-4-(取代次甲亚胺基)-1,2,4-三唑-5-硫酮. 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IR以及元素分析确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 在500 mg/L浓度下化合物对黄瓜花叶病毒(CMV)有一定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49.
以天然产物没食子酸为原料经醚化、酯化、酰肼化、成盐、闭环、硫醚化六步反应合成了6个2-取代硫醚-5-(3,4,5-三甲氧基苯基)-1,3,4-噻二唑类衍生物, 釆用铟催化下水相合成目标化合物8, 具有反应条件温和, 合成收率高的特点; 用IR, 1H NMR, 13C NMR和元素分析对各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及结构确证, 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化合物8a [2-(2-氯-5-吡啶甲基)硫醚-5-(3,4,5-三甲氧基苯基)-1,3,4-噻二唑]的晶体结构, 采用MTT法进行了新化合物抑制PC3和BGC-823癌细胞体外试验, 结果表明在5μmol•L-1浓度下化合物8e对PC3的抑制活性为55.71%. 化合物8b对BGC-823细胞抑制活性为66.21%.  相似文献   
50.
通过不对称Mannich催化反应,获得具有较高光学活性的苯并噻唑-β-氨基酸酯类衍生物,并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半叶枯斑法对β-氨基酸酯类衍生物进行烟草花叶病毒(TMV)抑制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施药浓度为500 mg/L的条件下,不同取代基对β-氨基酸酯类衍生物的抗TMV活性表现为心叶烟枯斑数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具有较高光学活性的β-氨基酸酯类衍生物和其对应的外消旋体.在抗TMV活性上,D1,D2,D3,D4,D5和D6分别表现为15.5%,19.1%,5.8%,28.2%,9.8%及14.3%,与之对应的外消旋体化合物分别为25.8%,16.4%,6.7%,35.4%,10.7%及2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