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   1篇
晶体学   5篇
物理学   12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在空气与氩气组成的混合气体的介质阻挡放电实验中,采用发射光谱法,首次研究了放电气隙分别为:1, 4和2 mm三层放电气隙中的放电丝的光谱特性。这与以往的单层放电气隙或者是双层放电气隙中的放电丝在光谱特性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实验通过采集氮分子第二正带系(C3ΠuB3Πg)谱线,计算出不同放电气隙中的放电丝的分子振动温度。利用氮分子离子391.4 nm谱线强度与氮分子394.1 nm谱线的强度之比得到不同放电气隙中放电丝的电子平均能量。增加氩气在混合气体中的比例,得到分子振动温度及电子平均能量随着氩气含量增加的变化趋势。实验结果表明:在同一氩气含量下,分子振动温度从小到大的顺序为:2 mm放电气隙,1 mm放电气隙,4 mm放电气隙。电子平均能量从小到大的顺序为:4 mm放电气隙,2 mm放电气隙,1 mm放电气隙。三层放电气隙中放电丝的分子振动温度及电子平均能量均随着氩气含量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82.
本工作采用蒙特卡罗(Monte Carlo)方法,对以CH4/H2为源气体的电子助进化学气相沉积(EACVD)金刚石薄膜的气相动力学过程进行了模拟.提出了衬底温度的空间梯度变化模型,研究了衬底温度对EACVD气相过程中的电子群行为以及H2和CH4分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子平均温度随着衬底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当气压较低时,分解得到的成膜关键粒子H、CH3数量随衬底温度的增大而减少;而当气压较高时,H、CH3数目随衬底温度的增大而增大;衬底温度主要改变了衬底表面附近的化学反应动力学过程,从而对薄膜质量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3.
空气介质阻挡放电中氮分子离子的转动温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液体电极装置,首次在空气介质阻挡放电中观察到了清晰分辨的氮分子离子第一负带(0,0)转动谱.根据转动光谱的强度分布,确定转动能级上粒子最大布居数位置,估算了氮分子离子的转动温度.改变外加电压和放电气体的气压,研究了转动温度的变化,发现当气压在10.133~60.795 kPa范围时,随电压的增加,谱线强度增加,但其转动光谱的强度分布不变,说明转动温度保持不变.上述结果对于空气介质阻挡放电理论模型的建立及工业应用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4.
氩气介质阻挡放电不同放电模式的电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丽芳  毛志国  冉俊霞 《物理学报》2005,54(7):3268-3272
采用水电极介质阻挡放电装置,在气压为40kPa的氩气中实现了弥散、流光和斑图三种不同 模式的放电,并对其光电特性进行测量.通过测量测试电容上的电压,从而将气隙电压计算 出来,发现随外加电压增加,放电起始时刻不断提前,放电占空比增加;对应放电时刻,气 隙电压减小、输运电荷突增,使得气隙电压和电量波形都远远偏离正弦.气隙电压与输运电 荷成非线性关系.给出了外加电压零点对应的气隙电压随外加电压峰值的变化关系.讨论了壁 电荷在放电中的作用及对气隙电压和电量波形的影响.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气隙电压 自组织斑图 输运电荷  相似文献   
85.
仪器展宽对大气压等离子体电子密度测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使用两台不同的单色仪,采用光谱线型法测量了大气压氩气介质阻挡放电中的电子密度.诊断结果表明,由于不同的单色仪其仪器加宽不同,仪器加宽对总的光谱线型有较大影响.通过考虑等离子体中的各种加宽机制,采用卷积和反卷积的方法对氩原子发射谱线线型进行了分析,从整个光谱线型中分离出Stark线型,排除了仪器加宽对最终诊断结果的影响.从而最终测量了大气压氩气介质阻挡放电中的电子密度.测量得到在大气压氩气介质阻挡放电中单个放电丝存在时,电子温度为10000K时,电子密度约为3.05-3.26×1021 m-3.此方法不仅可以应用在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中,还可以用于测量其它大气压等离子体电子密度.  相似文献   
86.
The behaviour of electrons during electron-assisted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of diamond is investigated using Monte Carlo simulation. The electron energy distribution and velocity distribution are obtained over a wide range of reduced field E/N (the ratio of the electric field to gas molecule density) from 100 to 2000 in units of 1Td=10-17Vcm2. Their effects on the diamond growth are also discussed. The main results obtained are as follows. (1) The velocity profile is asymmetric for the component parallel to the field. The velocity distribution has a peak shift in the field direction. Most electrons possess non-zero velocity parallel to the substrate. (2) The number of atomic H is a function of E/N. (3) High-quality diamond can be obtain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E/N from 50 to 800Td due to sufficient atomic H and electron bombardment.  相似文献   
87.
大气压氩气介质阻挡放电中的电子激发温度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采用发射光谱强度比法,测量了大气压氩气介质阻挡放电(DBD)中的电子激发温度。实验在690~800 nm的范围内测量了大气压氩气DBD的发射光谱,经分析发现这些谱线全部是氩原子的发射谱线。为了测量电子激发温度,选用相距较近的763.51 nm(2P6→1S5),772.42 nm(2P2→1S3)的两条光谱线。结果发现电子温度的范围为0.1~0.5 eV,电子激发温度随电压的增加而增加,随流量的增加而减小。实验还发现氩气流动与非流动时电子激发温度有明显的差别。上述结果对介质阻挡放电在工业领域上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8.
采用发射光谱法,首次研究了等离子体参数及激发状态对介质阻挡放电六边形斑图稳定性的影响。在氩气/空气混合气体的介质阻挡放电中,随着电压的升高,放电丝直径增大,六边形斑图逐渐稳定,同时放电颜色由紫色逐渐变为灰白色,说明其等离子体状态及参数可能发生了变化。测量了六边形斑图放电过程中氮分子谱线和氩原子谱线相对于氩原子763.51 nm的相对强度、分子振动温度和电子激发温度随外加电压的变化。结果发现:氮分子谱线相对强度随电压增加而降低,氩原子谱线相对强度却升高;分子振动温度与电子激发温度均随电压增加而增大。这些现象表明:随着电压增大,电子能量增加。由此,氩原子激发增多,放电丝直径增大,介质表面上沉积的壁电荷面积增大,放电丝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六边形斑图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89.
在介质阻挡放电系统中,空气和氩气混合气体的实验条件下,第一次实现了只具有一个单元结构的白眼斑图。该斑图的结构从中心位置向外依次为:中心点,围绕中心点的环和环外六个点。由于出现该单晶胞白眼斑图时的电压较低,而本实验采用的水电极中的水的比热容大,具有良好的吸热性,这使斑图在放电过程中放电气隙间的气体的温度没有升高,并且放电现象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单晶胞白眼斑图在长时间放电的情况下并没有使其等离子体状态发生改变。由普通照相机所拍摄的图片可以看到,单晶胞白眼斑图的中心点,围绕中心点的环和环外六个点的亮度有明显不同。在不同压强下该斑图的稳定性有所不同,并且中心点,围绕中心点的环和环外六个点的亮度随压强的变化有所不同。鉴于此,本实验采用了发射光谱法,研究了单晶胞白眼斑图中不同位置处(中心点、环及外围六个点)的等离子体温度随压强的变化关系。其中,分子振动温度使用氮分子第二正带系(C3ΠuB3Πg)的发射谱线来计算;电子激发温度利用氩原子763.26 nm(2P6→1S5)与772.13 nm(2P2→1S3)两条谱线强度值进行比较的方法进行研究;电子密度利用氩原子696.57 nm(2P2→1S5)谱线的展宽来测量。发现在同一实验条件下,单晶胞白眼斑图的中心点的电子激发温度、电子密度和分子振动温度均最低,环外六个点相应的电子激发温度、电子密度和分子振动温度次之,环相应的电子激发温度、电子密度和分子振动温度均最高;随着气体压强从40 kPa增大到60 kPa,单晶胞白眼斑图不同位置处的电子密度增高但分子振动温度和电子激发温度均降低。本实验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自组织斑图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90.
采用双水电极介质阻挡放电装置,在空气和氩气的混合气体中,首次研究了由中心亮点和暗点组成的亮暗点超六边形斑图。通过观察斑图照片,可以发现暗点位于周围其他三个亮点的质心处,并且亮点和暗点的亮度有所不同,这说明亮点和暗点的等离子体状态可能不同。利用发射光谱法,研究了亮暗点超六边形斑图中亮点和暗点的等离子体参量随氩气含量的变化趋势。首先通过采集氮分子(N2)第二正带系(C3Πu→B3Πg)发射谱线,计算出了亮点和暗点的分子振动温度; 之后利用氮分子离子391.4 nm和氮分子394.1 nm两条发射谱线的相对强度之比,得到了此斑图中亮点和暗点的电子平均能量; 最后通过氩原子696.57 nm(2P2→1S5)谱线的展宽,研究了此斑图中亮点和暗点的电子密度。实验结果发现: 在同一氩气含量下,亮暗点超六边形斑图中暗点的分子振动温度、电子平均能量和电子密度均高于亮点的相应等离子体参量; 保持其他实验参数不变,随着氩气含量从70%变化到95%,亮点和暗点的分子振动温度和电子密度均是逐渐增大的,而电子平均能量则是逐渐减小的。亮点和暗点的等离子状态的不同,说明二者的放电机制可能不同。进一步采用高速录像机对斑图进行短曝光拍摄,发现亮点存在沿面放电,这些沿面放电交汇形成暗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