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02篇 |
免费 | 480篇 |
国内免费 | 803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1424篇 |
晶体学 | 54篇 |
力学 | 370篇 |
综合类 | 137篇 |
数学 | 418篇 |
物理学 | 108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57篇 |
2022年 | 103篇 |
2021年 | 68篇 |
2020年 | 84篇 |
2019年 | 79篇 |
2018年 | 82篇 |
2017年 | 72篇 |
2016年 | 73篇 |
2015年 | 78篇 |
2014年 | 149篇 |
2013年 | 142篇 |
2012年 | 120篇 |
2011年 | 106篇 |
2010年 | 116篇 |
2009年 | 134篇 |
2008年 | 126篇 |
2007年 | 129篇 |
2006年 | 123篇 |
2005年 | 98篇 |
2004年 | 109篇 |
2003年 | 100篇 |
2002年 | 91篇 |
2001年 | 87篇 |
2000年 | 76篇 |
1999年 | 79篇 |
1998年 | 62篇 |
1997年 | 93篇 |
1996年 | 94篇 |
1995年 | 75篇 |
1994年 | 70篇 |
1993年 | 75篇 |
1992年 | 63篇 |
1991年 | 84篇 |
1990年 | 57篇 |
1989年 | 76篇 |
1988年 | 29篇 |
1987年 | 24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24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21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6篇 |
1958年 | 7篇 |
1957年 | 8篇 |
1956年 | 8篇 |
195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952.
本文通过乙酸锂与二氧化钛反应,采用一步高温固相法在不同反应温度(750 °C/800 °C/850 °C)和反应气氛(氮气/空气)下合成Li4Ti5O12材料. 通过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循环伏安曲线和充放电曲线分析了Li4Ti5O12的晶体结构,观察其微观形貌,并测试其电化学性能. 结果表明,800 °C氮气烧结得到的Li4Ti5O12(L-800N)材料粒径较小,该材料在1.0C倍率下的首周期放电比容量达到170.7 mAh·g-1,100周期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高达94.6%,即使是10C高倍率其首周期放电容量依然有143.0 mAh·g-1,表现出了良好的倍率和循环寿命性能. 相似文献
953.
合成了一系列吡唑亚胺二齿Ni(Ⅱ)配合物(4a~4e), 并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及单晶衍射等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配合物4b属于单斜晶系, 以Ni原子为中心形成扭曲的三角双锥构型。 该系列配合物在倍半乙基氯化铝(EASC)的活化下, 对1, 3-丁二烯聚合表现出较高的顺-1, 4选择性, 得到了相对分子质量为4500~9000、顺-1, 4含量在91%左右的液体聚丁二烯。 随着取代基空间位阻的增大, 催化活性逐渐减低。 进一步详细研究了Al/Ni摩尔比和温度对聚合的影响。 在20~60 ℃范围内, 催化活性随着聚合温度的升高而提高, 聚合温度为80 ℃时, 聚合物收率仅略有降低, 表明该系列催化剂产生的活性中心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 相似文献
954.
采用分子蒸馏技术对超临界CO2萃取的废次烟末提取物进行分离,并对馏分进行GC-MS分析。 GC-MS结果显示,三级分子蒸馏(80、120、160 ℃)共鉴定出52种化学组分。 80 ℃轻组分段鉴定出15种,以杂环类为主,占总量的98.91%;其次为酯类,占总量的0.606%。 120 ℃轻组分段鉴定出26种,以杂环类为主,占总量的91.42%;其次为酮类、醇类和烃类,分别占总量的4.16%、2.87%和0.74%。 160 ℃轻组分段鉴定出26种,以醇类为主,占总量的67.97%;其次为杂环类,占总量的11.57%,烃类、醚类、酮类、酯类、醛类分别占总量的7.9%、4.09%、3.77%、2.80%、1.89%。 不同馏分段化合物种类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性,充分体现了分子蒸馏选择性富集的特点。 感官评吸表明,80 ℃轻组分和120 ℃轻组分按照质量比8:2调配后,香气质较好,香气量较足,口腔较舒适,有甜香显现,吸味较纯净,评吸结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955.
956.
将对苯乙烯磺酸钠(SSS)聚合接枝到表面炭化的CD301树脂表面,成功制备出一种新型吸附材料PSSS-g-CD301。研究了影响表面引发接枝聚合的主要因素,并采用静态法考察了PSSS-g-CD301对Fe(III)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在接枝过程中,适宜的接枝时间是10h,适宜的引发剂用量为单体质量的1%,适宜的温度为35℃,适宜的单体质量分数为10%。PSSS-g-CD301对Fe(III)的吸附容量可以达到0.28mmol/g(p H=2,温度288K);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可以更好地描述吸附动力学规律;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与Freundlich吸附模型;热力学参数?H、?G、?S的计算结果表明,该吸附过程为自发的放热过程。 相似文献
957.
通过先将层状HTiNbO5用四丁基氢氧化铵层离成单层纳米片,然后与铁溶胶重组,最后在不同温度(200~500℃)下焙烧,得到了一系列铁掺杂的HTiNbO5纳米片。研究结果表明,铁溶胶掺杂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酸性,所得催化剂在环氧苯乙烷的醇解反应中表现出很好的催化效果。其中,水解时间为1 h的铁溶胶与HTiNbO5纳米片重组且在400℃下焙烧后所得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最好,优于未掺杂和Fe3+直接絮凝的HTiNbO5纳米片。 相似文献
958.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单分散、直径为140 nm左右的巯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纳米球(mercapto 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SH),并且利用荧光光谱法对其水分散液进行了相分离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PMMA-SH纳米球具有温敏性,当体系从0℃向30℃变化时,体系由低温热力学平衡态转变成高温非热力学平衡态,出现相分离现象,其相分离温度约为14~16℃. 相似文献
959.
通过稳态光谱实验和量子化学计算相结合,研究了黄芩素激发态质子转移耦合电荷转移的反应. 实验和计算中S1态吸收峰的缺失表明S1态是暗态. S1暗态导致在实验中观察不到黄芩素在乙醇溶液中的荧光峰,且固体的荧光峰很弱. 黄芩素分子的前线分子轨道和电荷差异密度表明S1态是电荷转移态,然而S2态是局域激发态. 计算的黄芩素分子的势能曲线在激发态只有一个稳定点,这表明了黄芩素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的过程是一个无能垒的过程. 相似文献
960.
离子液体的传递性质对其在化学化工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至关重要,但迄今文献中缺乏可靠的理论预测模型或传递性质间的相互关系式,因此,有必要建立传递性质间的相互关系以便应用.本文建立了离子液体黏度与扩散系数或电导率间的定量关系,并利用文献实验数据进行了系统检验.结果表明,新方程可由离子液体黏度数据准确预测其扩散系数和电导率.与Stokes-Einstein方程相比,新方程不仅可解释离子液体中的许多实验现象,而且实现了定量预测(无需离子的有效流体力学半径数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