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1篇
  免费   256篇
  国内免费   484篇
化学   680篇
晶体学   16篇
力学   74篇
综合类   63篇
数学   184篇
物理学   65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61.
提出n维欧氏空间中广义重心坐标的概念,建立了广义重心坐标下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并利用于研究凸多胞形的若干性质,将欧氏平面上凸多边形的一些定值与极值性质推广到n维空间.  相似文献   
962.
不同于低温超导体,在高温超导线圈中,一定体积内的热积累是造成失超的较主要原因.因此,在遭遇大电流冲击时,线圈仍有可能保持稳定.在本文中,我们通过数值求解,作出了在大电流冲击条件下高温超导线圈的热稳定边界.求解结果表明,存在分别对应两种热积累情况的热稳定边界.为安全起见,应用在高温超导电力设备中的线圈应采取热稳定化路线设计.  相似文献   
963.
应力波在弯曲杆中传播时将产生失真,这对Hopkinson杆实验的测试精度将带来不利的影响.本文通过Ls-Dyna有限元计算讨论了不同曲率半径下Hopkinson杆中应力波传播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随弯曲程度增大,波形失真程度增大,而两对称位置的信号平均受传播距离的影响则很小.在数值计算的同时对此问题也进行了验证试验,计算与实验结果都表明,对于1m长的杆,当弯杆拱起高度不大于6mm时,波形的失真程度可以控制在1%以下,可以满足大部分Hopkinson杆实验测试精度要求,对Hopkinson杆实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64.
肖守军  陈凌许宁 《化学进展》2009,21(11):2397-2410
生物芯片是近二十年来生物技术领域发展迅速和获得重大突破的高新技术,该综述介绍了经典的平铺生物芯片(DNA和蛋白质芯片)之后,重点介绍了近十年来发展的新的生物芯片的概念和内容:质谱为读出机制的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芯片、高通量DNA测序技术、基于胶体光子晶体的微球高通量生物检测技术、三维阵列生物芯片技术、和微流控等生物芯片技术。描述了各种生物芯片技术的优点、应用范围、和有待解决的问题,最后展望了生物芯片技术的未来。  相似文献   
965.
CO催化氧化是一个重要的经典反应,与许多应用息息相关,包括痕量CO气体检测、汽车尾气净化和安全防护等,吸引了人们广泛的研究兴趣.负载型Au纳米颗粒在CO氧化等许多反应中有着与众不同的催化活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依然存在着稳定性差、易团聚失活的问题.人们通过应用多孔载体隔离Au纳米颗粒,在Au纳米颗粒表面覆盖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硅或碳,以及对Au纳米粒子进行封装等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尤其是利用金属氧化物与Au纳米粒子间的强相互作用对其进行覆盖或封装,有效地提高了Au催化材料的稳定性.但以上策略操作流程复杂,不利于应用.本文发展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通过EDTA的络合作用引入CeO_x对Au纳米粒子进行修饰,得到的CeO_x@Au/SiO_2催化剂活性和耐久性明显提升.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证明了CeO_x成功地修饰在Au纳米颗粒上.且通过EDTA引入CeO_x所制备的CeO_x@Au/SiO_2催化剂结构明显不同于直接加入纳米CeO_2所得到的CeO_x-Au/SiO_2的结构.EDTA的络合作用能有效地连结Ce与Au物种,经焙烧消除EDTA后,加强了CeO_x与Au间相互作用,最终在Au纳米粒子表面形成丰富的CeO_x颗粒与原子级厚度的CeO_x层.进一步应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等手段研究了CeO_x修饰对Au纳米粒子的影响.XPS结果表明,CeO_x@Au/SiO_2催化剂带正电的Au~+和Au~(3+)的浓度明显高于一般的Au/SiO_2和直接加入CeO_2制备得到的CeO_x-Au/SiO_2催化剂.H_2-TPR同样表明,CeO_x修饰调变了Au纳米粒子的氧化还原性.这些均对其在CO催化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活性具有重要影响将CeO_x@Au/SiO_2催化剂用于CO催化氧化反应中,160℃时,CO转化率达98.8%,至180℃后实现了CO的完全转化.而一般的Au/SiO_2催化剂在160℃时CO转化率仅为4.0%,CO的完全转化则需340℃.直接加入纳米CeO_2所得到的CeO_x-Au/SiO_2催化剂,其催化活性略有提升,CO完全转化所需的温度为300℃.这充分证明了通过CeO_x修饰Au纳米粒子,能有效提升其催化活性.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DRIFT)结果表明,CeO_x修饰促进了CO在Au表面的吸附,并能形成[Au(CO)_2]~(δ+)物种;同时还观察到大量的单齿CO_3~(2-)物种信号,反映了CeO_x@Au/SiO_2催化剂表面存在丰富的活性氧物种.通入O_2后,观察到了大量CO_3~(2-)物种信号和气相CO_2,印证了催化剂表面发生的CO催化氧化过程,也表明其具有非常高的催化活性.考察了CeO_x@Au/SiO_2催化剂的耐久性,发现经50hCO氧化反应,催化剂依然能有效保持活性.相比之下,Au/SiO_2催化剂经10 h反应后,开始明显失活.由此可见,CeO_x@Au/SiO_2催化剂具有相当高的耐久性.在600℃将催化剂焙烧3 h,发现Au/SiO_2催化剂中Au纳米粒子存在明显团聚现象,而CeO_x@Au/SiO_2催化剂的Au纳米粒子依然均匀分布在载体表面,且粒径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66.
计算光谱配位滴定法同时测定钙和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一种将光谱配位滴定分析法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同时测定混合金属离子的新方法。在这种方法中,滴定剂是由EDTA和两种指示剂组成的混合溶液。滴定过程中滴定剂的加入体积和滴定反应进程可由吸收光谱通过计算同时获得,并进一步得到滴定曲线。应用滴定曲线可建立相应的矩阵方程,从而可应用主成分回归法计算金属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该方法只需要光谱信息就可得到分析结果,免去了对体积的计量,因此方法简便,准确。应用该方法以孔雀绿和Cu-PAN为指示剂对钙和镁的混合溶液进行了同时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967.
络合沉淀法制备Al取代α-Ni(OH)_2 的正交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影响由络合沉淀法制备的Al取代α_Ni(OH) 2 电化学性能的几个主要因素 .其最佳的合成条件为 :氨水浓度 0 .5mol·L- 1,Al取代含量 15mol% ,pH =11.0 ,在最佳合成条件下制备的样品的最大放电比容量为 30 4mAh·g- 1  相似文献   
968.
介孔分子筛的酸性和水热稳定性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介孔分子筛材料在催化、吸附与分离以及化学组装制备先进材料和分子器件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但是,由于介孔分子筛材料较低的水热稳定性和较弱的酸性,极大地影响了其在催化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本文系统地综述了最近几年在提高介孔分子筛酸性和水热稳定性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1)将超酸组份负载于介孔分子筛的孔道中以达到提高介孔分子筛材料的酸强度的目的;(2)通过在合成介孔分子筛的过程中加入无机盐和有机胺等助剂或采用合适的后处理方法以提高介孔分子筛的水热稳定性;(3)通过新型模板剂来合成具有较高水热稳定性的介孔分子筛材料;(4)利用具有沸石分子筛基本结构单元的沸石分子筛导向剂与表面活性剂自组装来合成具有强酸中心和高温水热稳定的介孔分子筛材料.  相似文献   
969.
苯并菲盘状液晶是一类新型的有机电子学材料.该类材料多数以空穴传输功能为主,能传输电子的n-型材料较少.氮杂苯并菲是与苯并菲衍生物非常相似的一种杂环化合物,材料结构中引入了氮原子,吸电子能力得到增强,是潜在的n-型有机半导体材料,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系统回顾了氮杂苯并菲类盘状液晶材料的研究进展,分类讨论了材料的分子结构,其中包括二、四、六氮杂苯并菲,以及它们的合成方法和物理化学性能,论述了材料在光电子领域的最新使用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该类液晶材料作为n-型有机半导体在光电子器件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70.
The reaction of [Fe2S2(CO)6] with one equiv.of o-OCH3C6H4CH2Br under the re-duction of LiBHEt3 in dry THF afforded a tetranuclear cluster [(μ4-S){(μ-SCH2(o-OCH3)Ph)Fe2(CO)6}2](1).Complex 1 crystallizes in monoclinic,space group P21/n with a = 16.5623(6),b = 12.8265(5),c = 18.2702(7) ,β = 115.95(1)o,V = 3489.9(4) 3,Z = 4,μ = 1.87 mm-1,Dc = 1.709 Mg/m3,T = 296(2) K,C28H18Fe4O14S3,Mr = 898.03,F(000) = 1800,S = 1.10,R = 0.032 and wR = 0.058.Complex 1 consists of two diiron fragments possessing a {Fe2(CO)6} core.The two diiron units are bridged by an inorganic sulfide in a μ4-S binding mode and the sulfide is in a distorted tetrahedral geometry with the four iron atoms at each corner of the distorted tetrahedral.In its solid state,two types of non-classic intermolecular hydrogen bonding interactions plus a weak π-π stacking interaction led to a 2-D networ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