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6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91篇
化学   134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81篇
综合类   109篇
数学   127篇
物理学   14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1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3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5篇
  1961年   5篇
  1960年   4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以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聚乙二醇-b-聚四乙烯基吡啶(PEO-b-P4VP)为模板制备聚联苯胺微/纳米颗粒,调节模板剂胶束溶液pH,得到了一系列形貌和尺寸可控的聚联苯胺微/纳米颗粒。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透射电镜、循环伏安、恒电流放电、交流阻抗等测试对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模板法合成的聚联苯胺为平均直径小于200nm的亚微米至纳米级棒状颗粒,其直径随着模板剂胶束溶液pH的降低而增加。所得聚联苯胺颗粒均显示了一定的电化学活性,当电流密度为1A/g时,聚联苯胺的比电容量达到306.3F/g,经过长时间的充放电测试,不同条件下合成的聚联苯胺的容量衰减率均很小,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且各样品电化学性能呈现出随着直径的减小而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2018年是中国孤立子理论研究40周年.通过文献考证方法,考察分析了国内早期(1978-1989)孤立子理论的论著、名人传记及研究性论文,综述孤立子理论早期在中国的传播、研究与发展.指明1978-1989年这一时期我国孤立子理论研究主要处在培养人才和学习阶段,是出现更多更好的学术成果的前期阶段,是迎接孤立子理论在中国大发展的筹备期.  相似文献   
13.
以Cu(Ⅱ)为模板离子、丙烯腈为功能单体,苯乙烯(St)为骨架单体,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二乙烯苯为交联剂制备了铜离子印迹丙烯腈-co-苯乙烯微球(Cu-I-AN-co-St);用UV、FTIR、SEM和FAAS表征了聚合物和分析了Cu-I-AN-co-St对Cu(Ⅱ)的选择性吸附;结果表明,在室温下溶液pH为5~6,吸附时间为60 min时吸附达到平衡,最佳吸附条件下,饱和吸附容量可达到49.1 mg/g;以1 mol/L HCl溶液作为解吸剂其解吸率可达98%;与相应非印迹微球(NI-AN-co-St)相比,Cu(Ⅱ)I-AN-co-St对Cu(II)的吸附量增大并具有选择性;与电荷相同及离子半径相近的Zn(Ⅱ)、Ni(Ⅱ)、Cd(Ⅱ)共存时,其相对选择性系数分别为28.2,24.8,44.4。  相似文献   
14.
 在无溶剂及二(2-乙基己基)丁二酸酯磺酸钠(AOT)/异辛烷/磷酸盐缓冲液微乳液体系中,研究了黑曲霉脂肪酶催化红花油水解反应的动力学. 结果表明,无溶剂及微乳液体系中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32.205和7.391 kJ/mol. 酶在无溶剂体系中的热稳定性高于微乳液中. 无溶剂及微乳液体系中的表观米氏常数分别为0.135和0.101 mol/L. 在两种体系中,乙醇对水解反应的抑制作用均为竞争性可逆抑制,且均在底物浓度大于0.819 mol/L时出现底物抑制现象. 结合胶团催化理论和酯键水解机理对两种体系中酶水解性能的差异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5.
将制备的铁氰酸镍纳米颗粒(NiNP)与多壁碳纳米管(CNT)混合, 分散于壳聚糖溶液中, 形成一种新的纳米复合成分(NiNP-CNT-CHIT), 将其修饰在玻碳电极表面. 新复合膜体现了NiNP和CNT之间的协同作用, 由于CNT的良好的传递电子性能, 促使NiNP催化氧化还原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此NiNP-CNT-CHIT复合膜修饰的玻碳电极在较低电位下对过氧化氢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性能, 与NiNP-CHIT膜比较, 测定H2O2的灵敏度增大了50倍. 通过戊二醛在电极表面固定葡萄糖氧化酶制备了一种新的葡萄糖传感器. 该传感器在-0.2 V下对葡萄糖的线性范围为0.05~10 mmol/L, 检测下限为10 μmol/L.  相似文献   
16.
联苯二胺,3,3′-二甲基联苯二胺在二价镍配合物存在下,直接与2,5-二溴噻吩的格氏(Grignard)试剂共聚,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该合成方法所得联苯二胺与噻吩共聚物、3,3′-二甲基联苯二胺与噻吩共聚物的收率分别为63.4%和70.8%。在25℃测得的特性粘度分别为O.75dL/g和O.67dL/g。聚合物的循环伏安测定表明该类聚合物具有一定的电化学活性,每种聚合物均在O~O.8V之问出现两对氧化一还原峰。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测试结果表明共聚物分别在415nm和450nm处有最大吸收峰。  相似文献   
17.
The metallophilic attraction between closed shellor pseudo closed shell metal atoms with the configura-tion of d10,s2,d8has receiv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recently mainly because such metal-metal interactions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many important chemicaland physical properties such as catalysis,electronicconductivity and luminescence[1].The d8-d10-s2closed-shell metallophilic interactions and ligand functionali-ty have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and isolation ofmultinuclear aggregates with …  相似文献   
18.
应用煤岩相方法并结合化学和工艺性质分析对峰峰煤田煤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鉴定.本煤田系属于石炭-二叠纪,煤的变质程度沿走向由南向北加深.煤层宏观岩相以暗色和暗色层状煤为主,其微观煤岩成分则大部为镜煤.显微镜研究表明,煤层呈现暗色系由于其中存在许多细小夹石层以及煤岩成分受矿物质浸染之故.同时观察到,角质类物质含量有沿走向逐渐减少的趋势,说明其含量的多少是变质变化的结果,而不决定于原始物料.峰峰煤田煤的可选性一般较差,这和煤岩成分被细条与粒状矿物浸染有关,并且也和煤层中夹石层的多寡相适应.根据煤的工艺性质,峰峰煤田煤一般皆属于好的炼焦煤.  相似文献   
19.
以CH3COOLi·2H2O、(CH3CO2)2Mn·4H2O、氧化物和柠檬酸为原料,采用流变相法经过2次灼烧后得到了不同氧化态离子掺杂的尖晶石化合物LiMn1.95M0.05O4(M:Li,Mg,Co,Ti,V)。通过X射线衍射测试技术对合成的产物物相进行表征,所得产物均具有纯相尖晶石结构。同时应用软件计算了其晶格常数,结果发现金属离子的掺杂不同程度地减少晶格大小。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发现,在4V区域有2步可逆过程发生,对应于锂离子的脱嵌。掺杂的金属离子对于峰电位以及峰面积都有影响。Mn3 的含量越低,峰的面积越小。金属离子与氧的键能越大,峰电位越高。50次充放电循环测试表明,通过掺杂改性来改善尖晶石LiMn2O4的电化学性能时,在掺杂相同量阳离子的尖晶石化合物中,以选择氧化态为Co3 掺杂的化合物具有最佳的充放电容量和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一种简单的溶剂热法成功的合成了花朵状的钴磁性粉体。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样品进行物相与形貌的表征。结果表明样品为六排堆积(hcp)和面心立方结构(fcc)混合结构的钴单质,形貌为由很多个厚度约为50~150 nm的菱形花瓣构成的花朵状结构,每个花朵的尺寸约为2μm左右。采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试了样品的磁性能,测试表明样品在室温下表现出铁磁性,饱和磁化强度(Ms)为140 emu.g-1,剩磁(Mr)为9.4 emu.g-1,矫顽力(Hc)为280 O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