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1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136篇
化学   310篇
晶体学   10篇
力学   32篇
综合类   18篇
数学   112篇
物理学   28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3篇
  1965年   3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E)-α-Aryltellurenylvinylstannanes have been synthesized stereoselectively via the hydrozirconation of alkynylstannanes, followed by the reactions with aryltellurenyl iodides. (E)-α-Aryltellurenylvinylstannanes can undergo sequential cross coupling reactions with both electrophiles and nucleophiles in the presence of 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to form two carbon-carbon bonds in the same olefinic carbon leading to trisubstituted alkenes stereoselectively.  相似文献   
22.
谢祖 《高分子科学》1991,(3):266-272
Soluble, high molecular weight (MW) and ladderlike polyphenylsilsesquioxane (LPPSQ) and its copolymers, ladderlike random and block copolymethyiphenylsilsesquioxanes(LR-PMPSQ and LB-PMPSQ)have been prepared by preamminolysis, hydrolysis and polycondensation reactions. The preparation method can be carried out easily at the temperature below 95℃with high yield of 95 %, instead of the conventional way by using high-boiling solvent and any reaction activator or by precipitation with methanol. Three kinds of ladderlike polymers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The MW's of the polymers reached to 10~6 without noticeable gelling. The scheme for synthetic route has been proposed.  相似文献   
23.
目前水平井中气液两相流动携液临界流量的计算方法仅考虑了水平井段的携液情况而没有考虑直井段与斜井段对携液的影响,所以在直井段和斜井段中未完全携带出的残余流体还是会流到井底,从而在水平井中产生积液.本文对液滴在水平井中直井段,斜井段和水平段进行受力分析发现,在不同的井段液滴因为受力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形变,从而计算的携液临界流量也不相同。基于携液理论与气液两相流型理论,根据不同位置的受力情况分别推导了液滴处于直井段,斜井段和水平段时的携液临界流量公式.而水平井的携液临界流量应该为液滴从直井段,斜井段和水平段流过时携液临界流量的最大值。最后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4.
本文以氧化石墨烯包覆泡沫镍电极(GO@NF)作为基底,采用水热法在GO@NF基底上原位生长CoO纳米花,同时GO在水热过程中被同步热还原为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从而一步制得还原氧化石墨烯包覆泡沫镍负载CoO纳米花电极(CoO/RGO@NF)。使用XRD和SEM对CoO/RGO@NF电极进行表征,发现CoO纳米花均匀生长在泡沫镍三维网络结构上,CoO纳米花为大量针状纳米棒围绕一个中心而成的花状结构,纳米棒的长度约为10 ~ 15 μm,直径约为100 ~ 200 nm。使用循环伏安和线性扫描法测试了CoO/RGO@NF电极电催化CO2的还原性能,在-0.76 V(vs. SHE)电位下,CoO/RGO@NF电极电催化CO2还原的电流效率达到70.9%,产甲酸法拉第效率达到65.2%,甲酸产率为59.8 μmol·h-1·cm-2,且电极可持续稳定电催化还原CO2 4 h,表明CoO/RGO@NF电极对CO2电还原有着优良的催化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5.
神奇的手指     
你在计算18×19时,如果恰逢大脑“短路”,你会怎么做呢?你会不会还选择数自己的手指头,有时手指头不够用,甚至还要加上自己的双脚呢?当然如果你要使用计算器,那么我们能说什么呢?但是有更好玩的,我们何不去尝试一下呢。一起跟着动动手吧!  相似文献   
26.
建立了毛细管电泳快速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P.g)、齿垢密螺旋体(T.d)、福赛斯坦纳菌(T.f)3种牙周病病原菌种的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表明,采用无菌吸潮纸尖及PBS缓冲液可以实现牙周病原菌的快速有效提取。对提取的牙周病病原菌种做多聚酶链式反应(PCR)与多重PCR反应,最后以20 cm长,75μm内径的石英毛细管作为分离通道,分离电压4000 V,1.2%羟乙基纤维素(HEC,250 K)为筛分介质,牙周病病原菌菌种P.g,T.d,T.f PCR及多重PCR产物12 min内得到较好分离。结果表明,毛细管电泳与PCR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牙周病原菌种快速鉴定,且检测限低至4.80×10-11ng/μL。方法已用于牙周病原菌菌种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27.
在碱性条件下,将三聚氰氯和乙二胺缩聚,制备了一种三嗪基功能高分子。由于含有大量氮原子,该高分子能与过渡金属形成配位。通过透射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和光电子能谱对高分子及其Fe配合物进行了表征。该高分子可催化分子氧氧化环己烯,而配位金属后,其催化性能进一步提高。此外,考察了不同过渡金属、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环己烯氧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
可见光谱法研究核酸酶P1与氯化铜(Ⅱ)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采用VIS与酶活性测定的方法,研究了溶液中核酸酶P1与无机氯化铜(Ⅱ)(CuCl2)的直接相互作用。结果发现:在水溶液中核酸酶P1活性中心的Zn(Ⅱ)离子可被外加氯化铜(CuCl2)中的Cu(Ⅱ)部分诱导、交换出来,而Cu(Ⅱ)进入酶的活性中心,形成相应“Cu(Ⅱ)-P1”酶衍生物,并随着溶液pH值的变化,形成酶的衍生物结构亦随之变化,相应地也影响了酶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29.
30.
用管式反应器试验研究了碳氢对臭氧氧化NO的影响.试验在不同反应温度、[O3]/[NO]摩尔比以及碳氢浓度下进行.结果表明,C2H4对NO氧化成NO2有促进作用,在275℃时,NO氧化率和N02生成率有较明显提高.在[03]/[NO]=0.6,反应温度分别为常温、200℃和275℃时,加入400×10^-6C2H4,NO2生成率由56.5%、55.9%和38.0%分别提高到62.1%、60.0%和42%.在试验中,检测到了CO,当[O3]/[C2H4]为1.0时,在常温、200℃、275℃下,体系中CO浓度小于30×10^-6,说明C2H4确实参与了反应.C2H4对NO氧化的促进作用的机理是:在275℃时,臭氧分解速率显著提高,在氧存在的气氛下,烯烃易与O3反应,反应产生了更多活性很强的自由基(CH3O2、OH、HO2)等,而这些自由基均可与NO反应,从而弥补了由于臭氧自身分解的加速使NO氧化率的下降,即在加入C2H4后,在温度较高时仍能达到NO的较高氧化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