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4篇
化学   197篇
力学   1篇
数学   4篇
物理学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6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本文介绍通过相同组分、不同配比冲洗剂等度和梯度冲洗样品的实验,首次发现在液相色谱中,溶质的色谱峰半宽度与保留值间存在同一线性关系;在梯度冲洗时流出组分的色谱峰半宽度与虚拟保留值间同样存在线性关系。该结果证明,我们提出的组分在柱末端有相近的以长度为量纲的谱带半宽度的正确性,同时该结果对梯度最佳分离条件的预测亦很有益。  相似文献   
83.
本文在色谱质量平衡模型基础上,考虑到气相色谱过程中柱压降与载气线速的关系,建立了考虑柱压降的气液分配色谱质量平衡模型.通过数学变换的方法,得到了流出曲线一级矩及二级、三级中心矩的数学表达式.理论和实验均表明:溶质的保留时间,流出峰半峰宽与柱前压倒数近似呈线性关系;柱压降对柱效及峰形对称性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84.
 从色谱动力学角度对新型微填充柱-毛细管柱二维色谱系统过程中双柱条件与流出曲线及柱效之间的依赖关系加以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双柱条件之间存在关联,双柱系统流出曲线特征与单柱系统存在一定的差异,流出曲线一阶矩和二、三阶中心矩以及双柱系统的柱效皆由预柱和主柱条件综合确定。  相似文献   
85.
反相液相色谱保留值的预测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农  张玉奎  包绵生  董礼孚  卢佩章 《色谱》1989,7(5):280-282
液相色谱保留值的预测一直是色谱领域里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寻找一种以最少系数求算和预测色谱保留值是色谱工作者的长期研究的目标,但目前,仍没有真正的预测方法。我们在液相色谱保留值基本方程的基础上,曾对不同C_(18)的担体上的保留规律进行过研究,并从中引入了溶质lnk′=A C·C_B BlnC_B (1)作用指数的概念,作用指数即为方程(1)中的参数C(参数B在反相色谱中忽略),CB为二元冲洗剂中强冲洗组分的浓度。本文从溶质的作用指数出发来探讨反相液相色谱保留值的预测模式。  相似文献   
86.
本文讨论了反相色谱分离氨基苯磺酸,氨基萘磺酸离子性化合物的可行性。所应用的实验条件为检测波长254nm,流动相为10mmol/L 磷酸二氢钠缓冲液(pH=6.98),固定相是C_(18)担体。还讨论了分子结构对保留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87.
色谱流出曲线的曲线拟合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常人们把色谱流出曲线假设为高斯分布函数,但实际上真正的高斯峰很难由实验获得。由于实际峰型是非高斯型分布,往往使得理论预测值与实验值之间存在一定误差。例如由高斯计算的分离度K_1(及K_3)总是大于实测值。这主要由于实际峰往往是不对称的拖尾峰,峰尾使得实际分离度不如理论上由高斯对称曲线所预测的结果。为了定量描述拖尾峰的特征,许多作者采用了按指数规律卷积的高斯分布曲线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88.
通过正文设计实验方法优化了新型微填充柱。毛细管柱色谱操作条件,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考察了操作条件与柱效的相关程度,对实验能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9.
 ]本文从质量平衡理论出发考察了色谱参数对柱末端谱带的σ、τ又的影响。结果表明柱末端以长度为量纲的σ、值在不同的k'下基本为常数,柱末端的σ值较值为大,这也说明在色谱柱内的色谱谱带也并非是完全对称的高斯峰。而柱外因素对σ的影响比对的影响要小得多。本文认为导致色谱图上以时间为量纲的  相似文献   
90.
1951年克尔施奈(Kirchner)等提出玻板色层分析方法,并作了若干芳香油成分在不同的吸附剂展开剂和显色剂的条件下的研究,以后,克尔施奈和其他人又对这一方法作了技术改进和扩大利用的研究。克尔施奈及其他作者均认为硅胶是适当的吸附剂,氧化铝虽有好的性能,但分离各类成分的結果不如硅胶,我們采用氧化鋁[伊默克(E.Merck)色层分析試剂]及国产的工业用硅胶(加以精制)分別制板,亦得同样的結果。制板的胶合剂克尔施奈等主要采用淀粉,在用浓硝酸显色时,以煅石膏代替淀粉,但用硅胶与淀粉制成的板,虽按照克尔施奈提出的严格操作条件,板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