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4篇
  免费   376篇
  国内免费   758篇
化学   1124篇
晶体学   2篇
力学   24篇
综合类   337篇
数学   81篇
物理学   300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61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198篇
  2005年   17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针对视频的版权保护, 提出了一种基于张量奇异值分解(T-SVD)的鲁棒视频水印算法. 不同于图像, 视频具有多维度的特点, 能够被看作一个高阶张量, 并通过张量奇异值分解以保留帧内和时域的相关性, 从而提高水印鲁棒性. 首先, 对视频帧的亮度分量进行离散小波变换(DWT), 计算得到低频子带(LL), 并将每3帧的LL作为一个三阶张量; 其次, 将三阶张量分成不重叠块, 并进行张量奇异值分解, 计算得到对角张量; 最后, 利用包含强相关性的对角线张量的奇异值嵌入水印以增强鲁棒性. 此外, 还采用密钥随机提取视频帧, 以加强算法的安全性. 实验结果表明, 提出的算法能够抵抗多种视频攻击, 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942.
    方国建  唐东方      蔡俊锋  周黎瑾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22,(5):107-114
为探讨巴卡亭III对心衰诱导的心房纤维化是否有效及潜在作用机制, 本研究对C57BL/6小鼠行胸主动脉缩窄手术, 构建心衰模型, 进一步腹腔注射巴卡亭III, 以观察心房纤维化程度及相应信号通路的改变. 在体外使用血管紧张素II刺激成年小鼠心房成纤维细胞, 巴卡亭III处理后观察心房成纤维细胞分化、迁移和分泌细胞外基质的能力及TGF-β1/Smad2/3信号通路的改变. 临床样本表明, 心衰可以加重心房纤维化的程度(P<0.05). 动物实验表明, 巴卡亭III可以减轻心衰诱导的小鼠心功能不全及左心房扩大和纤维化, 并减轻心房组织TGF-β1/Smad2/3信号通路的激活(P<0.01). 细胞实验表明, 巴卡亭III可以抑制Ang-II所诱导的心房成纤维细胞分化、迁移和分泌细胞外基质的能力和减轻心房成纤维细胞TGF-β1/Smad2/3信号通路的激活(P<0.01). 表明巴卡亭III可通过TGF-β1/Smad2/3信号通路抑制心房成纤维细胞的活动, 从而减轻心衰诱导的心房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43.
为探索管道腐蚀产物对供水系统典型有机污染物臭氧氧化过程的影响, 采用模拟含金属离子Fe3+与腐殖酸/牛血清蛋白的试验水, 进行均相催化臭氧氧化试验. 结果表明, 臭氧氧化腐殖酸的效率大于牛血清蛋白, 持续氧化60min, 两者去除率分别达61.9%与13.8%; Fe3+的存在对臭氧氧化腐殖酸和牛血清蛋白表现出了不同影响, 前者去除率随Fe3+投加量的增大而降低, 最大由57.6%降至46.0%, 后者去除率随Fe3+投加量的增大而升高, 最高由12.4%升至40.0%. Fe3+共存条件下, 两种污染物溶液的Zeta电位绝对值及其颗粒平均粒径均在臭氧氧化后降低; 腐殖酸与Fe3+间存在明显的凝聚作用, 其颗粒平均粒径在Fe3+投加后明显增大, 而牛血清蛋白与Fe3+间无明显凝聚, 其颗粒平均粒径变化不大. 对臭氧氧化有机污染物的机理展开讨论, 表明腐殖酸与Fe3+间的凝聚作用会抵消臭氧氧化过程中Fe3+的催化作用. 由此推论, 管道腐蚀产生的金属离子Fe3+对终端管网二次污染控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包括通过催化臭氧氧化作用以强化蛋白质污染物的降解, 通过凝聚作用在过滤过程中协同去除腐殖质污染物.  相似文献   
944.
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良好耦合有利于乡村资源要素的整合,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带动乡村经济健康发展. 本文构建了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利用熵值法和线性加权平均法得出浙江省整体及11个地级市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 借助耦合协调模型, 分析两大系统耦合协调程度. 结果表明 (1)2011—2020年浙江省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处于波动上升状态, 耦合协调水平由低水平协调逐步过渡到良好协调; (2)浙江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属于乡村振兴主导型发展模式; (3)浙江省各地级市两大系统发展水平以及耦合协调水平都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 (4)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各地级市旅游资源丰度、旅游文化服务功能以及人才引入等是影响浙江省各地级市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以及耦合协调程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45.
潜水品质取决于海洋自然环境, 须在自然环境适宜地建设潜水旅游目的地, 才能培育潜水旅游业. 借助ArcGIS 10.5软件, 运用多因子、层次分析方法构建海洋潜水旅游目的地适宜性评价指标及集成判别技术路线, 识别全球海洋潜水旅游目的地的潜在分布, 并结合我国潜水分布适宜区为海域空间规划编制内容提供现实依据. 研究发现 (1)影响建设海洋潜水旅游目的地的因素是海水深度、海洋表层水温、海流、潮汐、珊瑚密度等, 热量条件对适宜潜水全球分异起到了关键制约, 随着海水水温、珊瑚礁分布等自然条件优势减弱, 适宜性也逐渐降低, 形成由低纬向高纬递减规律; (2)全球最适宜发展潜水旅游的地点集中在东南亚、太平洋西部与东部、印度洋西部与北部、中美洲等地区; (3)由于南海和东海部分海域更具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良好的光热条件, 是中国潜水旅游目的地的最适宜区和较适宜区, 海南三亚、西沙群岛以及广西涠洲岛等目的地已成为中国海洋潜水旅游的重点开发区域.  相似文献   
946.
在B3LYP/aug-cc-pvDZ理论水平上研究了CN,NO2,NH2,N3,N2H,NHNH2,N4H和N4H3含氮取代基取代1,2,4,5-四嗪环上的两个氢原子生成的衍乍物,预测了它们的分f构犁、分解能及含能性质.对衍生物分解能的研究结果表明.CN取代的衍生物的分解能比未取代时更高,而其余基团的取代使分解能降低.生成热的研究显示取代基化合物的生成热越大,取代1,2,4,5-四嗪中的氢原子后生成衍生物的牛成热也越大;CN,N3和N4H取代的1,2,4,5-四嗪衍生物的单位原子生成热在83.1~95.2 kJ,比文献报道的三叠氮基-均三嗪的(70.2 kJ)更高;N4H,N3,N4H3,N2H和CN取代的1,2,4,5-四嗪衍生物,生成热在904.9~1496.6 kJ·mol-1,但N4H和N4H3取代的衍生物分解能较小,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947.
948.
949.
基于浙中地区遥感、土壤、气象、数字高程模型(DEM)等多源数据, 采用InVEST模型定量评估研究区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5期的产水量、碳储量、土壤保持3种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特征, 使用相关性分析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模型(ESTD), 探析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 结果表明: (1)40年间, 浙中地区耕地、草地、未利用土地面积趋于下降, 林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趋于增加. (2)浙中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多年间波动趋势各异, 产水量空间上的高值区集中在中部, 碳储量与土壤保持空间上的高值区主要在周边. (3)林地、草地的碳储能力和土壤保持能力较强, 未利用土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产水能力较强. (4)在空间区域上, 浙中地区产水量与其他2项生态系统服务主要呈现负相关关 系, 土壤保持与碳储量主要呈现正相关关系. (5)在时间跨度上, 产水量与碳储量、土壤保持与碳储量在40年间的变化主要呈现权衡关系, 土壤保持与产水量在40年间的变化主要呈现协同关 系. 充分考虑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关系, 更有可能达成人与自然的双赢.  相似文献   
950.
On the dynamics in a transitional boundary laye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roductionIll 1883 Professor Osborne Reynolds published in Philosopl1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Society the outcomes of his flow visua1ization at Manchester. These had shown that whetherthe flow in a pipe was direct to sinuous (or, as nowadays we would say, laminar to turbulent)depended on its Reynolds number. Transition from Iaminar to turbuIent flow becomes animportant probIem i1l fluid mechanics, which has attracted the interest of investigators fOrmore than l00 years. The part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