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7篇
化学   67篇
力学   5篇
综合类   2篇
数学   7篇
物理学   4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1995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通过整合差速离心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ative-PAGE)技术,建立了能有效分离20S蛋白酶体(20S core particle,CP)的方法.与传统纯化方法比较,此方法具有经济、快速的特点,并且能够对不同组织细胞来源的CP进行分离.利用本方法对人红细胞来源的CP亚基进行了2-DE分离和MALDI-TOF/TOF MS鉴定.结果显示,可鉴定出33个具有不同相对分子量和等电点的蛋白点,此数量远远多于CP亚基的14种.此外,利用非变性/变性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ative/SDS-PAGE)技术,比较了来源于酵母、小鼠肝脏、人红细胞、人胰腺癌细胞系SW1990和PANC-1的CP及其亚基在电泳行为方面的差异,进行了蛋白酶体异质性初探.  相似文献   
62.
次声波及次声武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分析了次声波的产生、特点和对人体危害的基础上,介绍了次声武器的杀伤机理、特点、发展概况及应用前景,并指出了次声武器实用化所必须克服的两大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63.
基于碱性介质中,在以铁氰化钾作为催化剂和发光剂,亚铁氰化钾作为发光抑制剂,无过氧化氢时,呋脲苄青霉素钠与鲁米诺能够直接发生化学反应,提出了快速测定呋脲苄青霉素钠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呋脲苄青霉素钠浓度在6.5×10-6~8.0×10-4mol.L-1范围内呈线性,方法的检出限(3s/k)为3.3×10-6mol.L-1,对浓度为5.0×10-4mol.L-1的呋脲苄青霉素钠标准溶液连续测定11次,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9%。以粉针剂样品为基体,用标准加入法检验方法的回收率,测得结果在96.8%~98.3%之间。  相似文献   
64.
基于乙基谷硫磷在酸性条件下可以诱导金纳米粒子(AuNPs)发生聚集,建立了以AuNPs为探针、结合比色和分光光度法检测乙基谷硫磷的方法。通过改变氯金酸和还原剂柠檬酸钠的比例,制备了不同粒径的AuNPs。酸性溶液中乙基谷硫磷分子中-P=S键发生质子化,形成的-SH与Au形成S-Au键,使AuNPs发生聚集,溶液颜色由红色转变为蓝色。考察了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的pH和浓度以及乙基谷硫磷与AuNPs的作用时间对AuNPs聚集程度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吸光度比值(A694 nm/A524 nm)与乙基谷硫磷浓度在0.392~0.603μmol/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782μmol/L。  相似文献   
65.
近年来,波段选择在高光谱图像降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然而常用的数据降维方法并没能将与人类视觉系统相关的信息进行有效利用,如果将人类与生俱来的视觉注意机制能力应用到高光谱图像中目标的视觉显著性特征的增强或识别,对于高光谱图像的目标检测研究无疑会产生相当的促进作用。研究提出引入视觉注意机制理论应用于波段选择研究,构建面向目标检测应用的视觉注意机制波段选择模型。通过分析计算波段图幅的目标与背景的可识别程度,量化所在波段对地物目标与背景的判别能力,提出了基于目标视觉可识别度的波段选择方法;利用LC显著性算法进行空间域的视觉显著性目标分析,计算背景与目标的显著性差异绝对值,提出基于LC显著目标结构分布的波段选择方法。将这两种方法结合提出的改进子空间划分方法,建立面向目标检测的视觉注意机制波段选择模型,并经高光谱遥感AVIRIS San Diego公开数据集进行目标检测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基于视觉注意机制的波段选择模型对于目标检测应用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实现了数据降维和高效的计算处理。  相似文献   
66.
利用水热法制备了一种可在纯水体系中连续“OFF-ON-OFF”荧光识别Fe 3+和H2P O 4 - 的B, N, S共掺杂的石墨烯量子点探针材料(BNS-GQDs), 并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BNS-GQDs粒径分布均匀, 平均粒径为4 nm, 具有类似石墨烯的结构, 且成功掺杂了B, N, S原子. 光谱表征结果表明, 其在纯水体系中可以实现对Fe 3+的荧光猝灭识别; 同时, BNS-GQDs+Fe 3+体系能够专一性地荧光增强识别H2P O 4 - . 识别机理研究表明, BNS-GQDs可与Fe 3+通过静电作用形成配合物并向Fe 3+转移电子, 从而引起荧光猝灭; H2P O 4 - 可从上述配合物中置换出Fe 3+, 引起体系荧光恢复. BNS-GQDs识别Fe 3+和H2P O 4 - 具有较好的可逆性, 可应用于Hela细胞和实际水样中Fe 3+和H2P O 4 - 的检测.  相似文献   
67.
选用4种商品化的具有不同熔体流动速率的低密度聚乙烯(LDPE),利用高温凝胶渗透色谱仪(HT-GPC)、碳核磁共振谱仪(13C NM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流变仪研究其链结构特点及其流变性能。 按照相对分子质量的差异分成两组,D-1和Q-1,D-3和Y-1,每组的两个样品具有相近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13C NMR的结果表明,4种LDPE都既含有短链支化又含有长链支化,且短链支化含量均高于长链支化含量;而短链支化中丁基含量最多。 连续自成核退火热分级(SSA)结果表明,树脂中均含有不同长度的可结晶的亚甲基序列,即每种树脂分子链内的短链支化分布不均匀。 探讨了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亚甲基序列长度及其分布、支化含量、结晶度等因素对树脂熔融行为、流变行为和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Q-1的低相对分子质量尾端和Y-1的长链支化含量均影响熔体流动速率,平均亚甲基序列长度决定熔融峰的位置,结晶度直接影响薄膜的力学性能。 基于上述结果,建立结构与性能的关联。  相似文献   
68.
电化学活化玻碳/铋膜电极制备及铅、镉离子敏感分析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康  王文婧  胡坤 《电化学》2010,16(2):156
以电化学活化玻碳为基底电极原位制备金属铋膜电极,用之于分析Pb2+、Cd2+.方法如下: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由恒电位或循环扫描电位方法活化玻碳电极,随后以稀盐酸替代传统的醋酸缓冲液作为分析溶液将Bi3+与Pb2+、Cd2+共沉积在活化玻碳电极表面,再以方波阳极溶出分析法(SWASV)检测金属离子.结果表明:经简单的电化学清洗步骤即可高重现地再生电极表面,大幅度提高检测Pb2+、Cd2+的灵敏度,检测范围也可拓展至高卤素离子含量的样品.  相似文献   
69.
通过表面修饰法制备了离子液体化石墨烯量子点(GQDs-IL),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 表明离子液体与GQDs通过酰胺键相连,GQDs-IL的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4.6nm.光谱性能表明,GQDs-IL在二甲基甲酰胺(DMF)溶液中,在常见阴离子(F-,Cl-,Br-,I-,AcO-,HSO4-,H2PO4-,CN-)中能够专一性地识别H2PO4-,滴加H2PO4-后引起荧光增强3.61倍,检出限为3.2 nmol/L,其它阴离子的存在并未干扰GQDs-IL对H2PO4-的检测.  相似文献   
70.
冯小辉  刘瑞  徐香兰  佟云艳  张诗婧  何佳城  徐骏伟  方修忠  王翔 《催化学报》2021,42(3):396-408,中插15-中插16
柴油车尾气排放的碳烟颗粒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目前催化燃烧是消除碳烟颗粒污染的有效技术.针对金属氧化物负载体系,20世纪70年代末谢有畅教授等人提出了单层分散理论,是指导设计高效负载催化剂的一个重要思想,已被科研工作者们普遍接受.当负载催化剂体系用于某个特定反应时,通常会表现出单层分散阈值效应,即负载的活性组分含量为单层分散阈值时,催化剂往往具有最好的活性和选择性.为探究金属氧化物在复合氧化物载体上的分散行为,并期望研制出性能优良的碳烟颗粒消除催化剂,本文制备了系列不同负载量的CuO/La2Sn2O7催化剂,并把实验表征技术和DFT计算方法相结合,对其构效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uO可自发分散在La2Sn2O7烧绿石载体,其单层分散容量为1.90 mmol CuO/100 m2La2Sn2O7.CuO负载量不高于该容量时,以亚单层或单层分散状态存在.XPS、Raman、Bader电荷和DOS分析证明,亚单层/单层CuO中的Cu2+离子可把其电荷选择性地传递给La2Sn2O7烧绿石载体结构中B位的Sn4+离子,因而与载体产生强相互作用.反之,Cu2+离子与载体结构中A位的La3+离子之间无电荷转移,不产生作用.这表明在含多种金属离子的复合氧化物载体上,被负载的金属氧化物可优先与载体中的一种金属离子产生相互作用.Raman、原位DRIFTS和XPS结果表明,在界面上形成的O2?和O22?亲电氧离子是CuO/La2Sn2O7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中心,其含量决定了催化剂碳烟颗粒燃烧的活性.在CuO负载量低于单层分散容量时,这些表面活性亲电氧离子含量随着CuO的负载量升高而增加,直至单层分散容量时达到最大.在CuO负载量高于单层分散容量时,CuO微晶开始形成,并对表面活性亲电氧离子的生成产生负面影响.上述结果表明,CuO/La2Sn2O7催化剂用于碳烟颗粒燃烧具有明显的单层分散阈值效应;并可通过在La2Sn2O7载体表面负载单层分散量的CuO获得活性最佳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