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1篇
化学   20篇
力学   26篇
综合类   1篇
数学   5篇
物理学   4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42.
本文采用中频磁控溅射金属Al靶,以CH4为反应气体,通过调整Al靶溅射功率,在p(100)单晶硅片和不锈钢基底上成功制备出不同Al含量的Al/a-C:H纳米复合薄膜。并利用HR-TEM、XPS、纳米压痕仪和摩擦磨损试验机等手段分析和研究了Al/a-C:H薄膜的结构、机械及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金属Al以纳米晶颗粒形式镶嵌在非晶碳网络中,使得所制备Al/a-C:H薄膜呈现出典型的纳米晶/非晶复合结构;同时,Al掺杂促进薄膜中sp2杂化碳形成,且有效地释放残余内应力。Al靶溅射功率为800 W时所制备的Al/a-C:H薄膜具有结构致密、内应力低、硬度高的特性;在大气环境中,该薄膜与Si3N4陶瓷球干摩擦时显示出优越的摩擦学性能,其摩擦系数约为0.055,磨损率约为2.9×10-16 m3/(N?m)。  相似文献   
43.
石墨烯摩擦学及石墨烯基复合润滑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0,他引:4  
本综述详细介绍了二维碳纳米材料-石墨烯的纳米摩擦学性能,以及作为纳米润滑薄膜、润滑添加剂和润滑填料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石墨烯的各种纳米摩擦机理,阐述了通过自组装、多层构筑、表面化学改性等技术改善石墨烯与基底的结合性、润滑剂中的分散性,与基体材料的界面结合强度以及石墨烯提高材料减摩抗磨性能的机制,并指出石墨烯作为高性能润滑材料仍需解决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44.
光学一题     
<〈光学教程〉学习指导>(宣桂鑫,王尉编,中国计量出版社出版,1989)书中的题5-3-5是一道偏振光干涉的好题目,题意如下(略有修改):  相似文献   
45.
电脉冲作用下共晶铝硅合金凝固组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连续电脉冲处理对共晶铝硅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结果显示,电脉冲处理后Al-12.5%Si共晶合金的凝固组织中出现了本应在过共晶成分的铝硅合金中才会出现的初生硅.X-射线能谱分析表明,电脉冲处理后α-Al枝晶中固溶Si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46.
密闭高压法合成桥连金属四苯基卟啉多聚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密闭高压法合成出一系列桥连金属四苯基卟啉多聚物[M(TPP)L]n[M=Fe(Ⅲ),Co(Ⅱ),Mn(Ⅱ),Cu(Ⅱ),Ni(Ⅱ);L=吡嗪,咪唑,联吡啶].通过固体紫外反射、光电压和红外等方法予以表征.在固体紫外反射和光电压光谱中,金属卟啉聚合物的Soret带均发生了显著蓝移.在红外光谱中,单体Co(TPP)(pyz)2在1598cm-1处显示一个强吸收,而聚合物[Co(TPP)(pyz)]n在1600cm-1附近仅有极弱的吸收,单体在3482,3423,2921,2854,1004,792和611cm-1处出现的强吸收在聚合物中接近消失,说明此聚合物与单体相比对称性增加,而单体在1644,1353和1070cm-1处的吸收分别向高场方向位移13,25和15cm-1.实验中还发现,对于不同中心金属离子,反应完成的时间不同,时间由短到长的顺序为:Co(Ⅱ)>Fe(Ⅲ)>Ni(Ⅱ)>Cu(Ⅱ)>Mn(Ⅲ);不同桥连配体反应完成的时间由短到长顺序是联吡啶>吡嗪>咪唑.  相似文献   
47.
卟啉纳米材料的新法合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采用液体分子嵌入法将卟啉分子引入到孔径为几十纳米的硅藻土孔内,制得了粒径在10~20nm左右的卟啉微晶.通过紫外、红外、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和表面光电压谱等手段证实卟啉微晶被固载在硅藻土孔径内.  相似文献   
48.
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制备了MoS_2,Ti/MoS_2,Pb/MoS_2和Pb-Ti/MoS_2复合薄膜.通过AFM,SEM和XRD对薄膜的形貌和结构进行分析;利用纳米压痕仪,CSM摩擦试验机和Bainano高真空摩擦试验机分析薄膜的力学和摩擦学性能,并探讨了Pb、Ti掺杂对薄膜的结构,力学和摩擦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Pb-Ti/MoS_2复合薄膜具有非常致密的结构,表面光滑平整,且具有较高的硬度;Pb、Ti共掺杂显著提高MoS_2薄膜在RH75%高湿度环境下和真空环境下的摩擦学性能,在潮湿大气和真空环境下磨损率分别为未掺杂MoS_2的13%和25%,且低于单一掺杂MoS_2薄膜.PbTi/MoS_2复合薄膜优异的摩擦学性能得益于Pb掺杂元素增加薄膜结构的致密度和Ti掺杂元素提高薄膜的抗氧化和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49.
链长对离子液体纳米薄膜微/纳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浸渍-提拉法在单晶硅片表面成功制备了纳米厚度的具有不同烷基链长的离子液体超薄膜,系统考察了烷基链长对离子液体超薄膜微/纳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用Mettler热重分析仪测定了离子液体在氮气气氛条件下的热稳定性,采用多功能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了离子液体超薄膜表面的化学组分,并用接触角仪测定了其亲/疏水性质,薄膜的表面形貌、粘着和纳米摩擦学性质采用原子力显微镜进行了测定,采用微摩擦试验机评价了薄膜的微摩擦学性质。结果表明:离子液体的侧链烷基链长对其作为超薄膜的纳米摩擦学和粘着性质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烷基链长的增加,粘着力和纳米摩擦力大幅度降低,但对其微摩擦性能影响不大。同时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离子液体超薄膜减摩抗磨机理。  相似文献   
50.
两点电位滴定法测定盐酸曲马多含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冯俊贤  王秀卿  王立平  张亚超 《分析化学》2001,29(12):1487-1487
1 引  言盐酸曲马多是一种安全高效、无成隐性的新型镇痛药 ,目前我国药典还未收录。对其含量的测定 ,我国卫生部推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作者根据盐酸曲马多药物中含有可电离卤素的特点 ,提出一种测定盐酸曲马多含量的新方法———两点电位滴定法。该法只需在滴定计量点前附近记录两次标准溶液体积和相应电极电位值 ,利用公式计算滴定计量点 ,即可确定盐酸曲马多含量。方法简便易行 ,测定结果与传统电位滴定法一致 ,是一种测定盐酸曲马多含量的简便实用方法。2 实验部分2 1 仪器与试剂 pHS 3A数字型酸度计 (厦门第二分析仪器厂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