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61篇
化学   61篇
晶体学   2篇
力学   12篇
综合类   21篇
数学   26篇
物理学   16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聚酰亚胺的微球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依据缩聚反应的特点, 提出了一条聚酰亚胺微球的有效制备路线, 通过在缩聚溶液和沉淀剂中加入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改变体系特性. 探讨了PVP及沉淀剂对微球形貌、粒径及分布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二胺与二酐缩聚溶液中加入PVP可以得到较好的球形聚合物颗粒; 增加PVP含量, 微球粒径减小且分布均匀, 而分子量有所降低; 以水为沉淀剂所得微球的形貌优于乙醇沉淀剂, 并且随着PVP用量的增加, 微球粒径减小, 均匀性亦随之提高. PVP在制备过程中分别呈现出成核、成球及分散稳定的作用, 从而实现了聚酰亚胺材料在微米尺度上的微球化.  相似文献   
112.
扩束是超高峰值功率激光装置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由离轴抛物面镜组成的反射式扩束系统可解决传统透射式扩束带来的色散、色差及激光脉冲前沿畸变等问题.利用光线追迹法和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对反射式扩束和聚焦过程进行分析,计算了在反射式扩束系统参数不同时,离轴抛物面镜失调对激光脉冲远场时空特性的影响,给出了激光脉冲斯特列尔比和峰值强度的误差允许范围.  相似文献   
113.
本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了C单掺、Al单掺、C-Al共掺GaN体系的电子结构及光学性质.通过分析发现,与本征GaN相比,掺杂后体系都发生了晶格畸变,其中C-Al共掺GaN体系,较容易形成且禁带宽度明显减小,形成了P型半导体,显著降低了电子跃迁所需要的能量;另外,该共掺体系的静介电常数最大,极化能力最强,介电虚部的主峰向低能区域偏移,并且吸收光谱在可见光范围内产生了红移现象,这都体现了C-Al共掺可以拓展GaN体系对可见光的响应范围.因此,C-Al共掺将有望提高GaN体系的光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114.
20TW超短脉冲激光装置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基于啁啾脉冲放大技术的20TW全钛宝石超短脉冲激光装置的研制。该装置的主放大器采用全像传递的空间四程放大构型,可以保持良好的近场分布和提高能量转换效率。主放大器的钛宝石晶体为30mm×15mm,6台调Q倍频的YAG激光器泵浦。压缩后脉宽50fs,能量1J,峰值功率可达20TW,聚焦功率大于3×1018W/cm2。  相似文献   
115.
类铟钡离子辐射光谱的相对论识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全相对论多组态自洽场方法,计算了高离化类铟钡离子的1s、2s、2p-、2p、3s、3p-、3p、3d-、3d、4s、4p-、4p、4d-、4d、4f-、4f、5s、5p-、5p、5d-、5d、5f-、5f、5g-、5g、6s、6p-、6p、6d-、6d、6f-、6f、6g-、6g、7s、7p-、7p、7d-、7d、7f-、7f、7g-、7g轨道的3090个精细结构能级和辐射寿命以及各种跃迁参数.波长的计算值和实验值符合得较好.另外还发现了一些辐射寿命较长的亚稳态能级.  相似文献   
116.
We demonstrate the generation of supercontinuum (SC) of over 1350 nm by injecting 790-nm, 15-fs, 74-MHz optical pulses into a 183-mm-long microstructured fiber with combination core and random cladding. The maximum total power of SC is 73 mW with 290-mW pump power from 40x microscope objective. The wavelength and power ranging in SC as well as the polarization states and waveguide modes of the visible light can be tuned by adjusting the input end of MF.In particular, white light has been observed. To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tunable properties in SC generation process using microstructured fiber with combination core and random cladding.  相似文献   
117.
类镁离子Mn XIV和Zn XIX的精细结构能级和辐射寿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全相对论多组态自洽场方法,计算了类镁离子Mn XIV和Zn XIX的两百多个精细结构能级和辐射寿命以及各种跃迁参数。结果分析表明,能级的计算值和实验值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118.
高灵敏宽温区吸附热测定装置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林  王晓东  沈俭一  周立幸  张涛 《催化学报》2003,24(11):872-876
 描述了一个适于气/固体系的宽温区、高灵敏的微分吸附热测定装置.在该装置中,吸附放热由Setaram公司热流式微量热量计测定,吸附量由MKS公司电容式压力传感器测定.此外,设计、制作了可在高真空和宽温区内进行吸附热测定的试样池以及对高活泼金属催化剂进行预处理的试样处理池.用标准物质对热量计进行了标定.为验证该装置对吸附热测定的可靠性,测定了H2在Pt/SiO2和γ-Mo2N上的吸附热,所得结果与文献值一致.数据的误差分析结果表明,吸附热测定的相对误差在4%以内.  相似文献   
119.
李林  林坚  李筱玉  王爱琴  王晓东  张涛 《催化学报》2016,(12):2039-2052
多相催化反应过程伴随着反应分子与催化剂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强度与催化剂的反应性能密切相关.根据萨巴蒂尔原理(Sabatier principle),性能最优的催化剂与反应中间体之间应该具有适中的相互作用强度,一方面促进反应物活化,另一方面允许产物脱附.这样,测量和研究反应分子与催化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对于理解催化反应性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气体反应物接触到催化剂表面会伴随着热量的产生,该热量被定义为吸附热,并与吸附物种与催化剂之间形成的化学键强度直接相关.吸附热通常可以通过程序升温脱附(TPD)等方法间接获得.但是这些方法建立在吸附物种能够可逆地吸附和脱附的假设基础上.在实际的程序升温过程中,吸附物种通常会发生分解,并伴随着固体催化剂的重构等现象.因此,采用基于Tian-Calvet原理的热流量热计直接测量担载催化剂的吸附热是最可靠的吸附热测量方法.基于热流量热计测量的微量热技术的一个重要优点是采用合适的探针分子吸附,可以获得担载型催化剂表面吸附活性中心的数量、强度及其能量分布的定量信息.比如,采用碱性探针分子NH3或者吡啶,酸性探针分子CO2或SO2能够定量催化剂上酸-碱位的强度和数量,而金属催化剂活性中心可以应用H2或CO进行探测.当这些催化剂活性中心的定量表征结果与催化剂的反应活性测试结果相关联时,可以区分不同强度活性中心的反应性能,并为提高和改进催化剂性能提供研制方向.相对于NH3或CO等小分子气体,催化反应的反应物、产物或可能的中间体通常都是复杂分子,程序升温技术测量它们的吸附热时,这些分子通常会发生分解,限制了其吸附热的测量和研究.微量热技术能够直接测量这些分子的吸附热.因此,与催化反应活性相关联,反应物、产物或可能的中间体的吸附能量的测量和研究有利于更直接地认识催化剂的反应性能.在催化反应循环过程中,除了吸附,还包括表面反应和脱附步骤.这些步骤也伴随着吸附物种与催化剂之间键的形成与转换,并以热量的形式表现出来.测量这些热量对于认识催化反应过程,理解催化反应机理有重要的意义.热流量热计与催化微反系统相结合,为催化反应过程能量的测量和研究提供了可能.尽管微量热技术在测量担载型催化剂的吸附/反应能量并与反应性能相关联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为了更好地用于催化研究,应该结合其它的表征技术(比如红外)确定吸附或反应物种的本质,结合理论计算对量热结果进行更好地补充和认识.本文综述了担载型催化剂的吸附/反应能量与反应性能关联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微量热技术在催化研究中的优势、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0.
研究了东北辽源地区5-20风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1147例头发中六种微量元素含量随着年龄增大的变化规律;既从单因素角度,又从多元素群体、多元统计分析方面研究了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头发元素含量的性别差异,相关系数差异及其群体微量元素谱图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