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94篇
化学   245篇
晶体学   6篇
力学   32篇
综合类   3篇
数学   50篇
物理学   16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凝胶化反应全过程的激光光散射跟踪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苯乙烯(St) 二乙烯苯(DVB)自由基共聚的凝胶化反应过程中定时取样,得到凝胶化点前后及至终点的一系列样品,然后用激光光散射技术,包括研究散射光强及其角度依赖性的静态光散射(SLS)和研究散射光频移的动态光散射(DLS),表征了这系列样品的重均分子量Mw、均方旋转半径Rg、第二维利系数A2及流体力学半径Rh等静、动态参量及这些参量的变化规律,定量地描述了凝胶化反应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2.
通过S2-中间态将有机配体三辛基氧膦(TOPO)转化为ZnS保护层,显著改善了CdSe量子点(QDs)器件的转换效率.配体交换后的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结果表明,有机配体已被S2-离子配体取代;离子反应后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表明S2-离子配体反应生成了ZnS,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结果表明量子点溶液吸收峰位没有发生明显改变,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结果表明配体交换后量子点粒径减小.电化学阻抗谱(EIS)结果表明光照条件下有机配体转化为ZnS保护层后TiO2/QDs/电解质界面电阻减少,证明该条件下正向电子传输增强;强度调制光电压谱(IMVS)和强度调制光电流谱(IMPS)结果表明电子寿命和扩散速度增加.相比于有机配体,形成ZnS保护层后的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QDSC)效率由0.98%提高到1.75%,相对提高了1.78倍.  相似文献   
113.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3种不同含铁量的氧化铁改性蛭石(Verm-Fex,x=5,10,20),研究了纯蛭石(Verm)和Verm-Fex的表面性质及吸附氟的特性。与样品Verm比较,3种Verm-Fex中Verm的d(002)层间距略有升高;Verm-Fex的孔体积、表面积、表面分形度均随含铁量的增加而升高,其中微孔体积和外表面积的增加幅度更明显。4种样品的等电点(IEP)也随含铁量的增加而明显升高;初始pH=5.0时,它们的表面ζ电位分别为-16.4,-6.1,10.5和28.4 mV。4种样品对氟的等温吸附数据用单吸附位Langmuir模型拟合(R2=0.973~0.995)时,Verm的R2最高;双吸附位Langmuir模型可很好地描述3种Verm-Fex样品的等温吸附过程(R2=0.991~0.998);Freundlich模型对4种样品吸附数据的拟合度较差(R2=0.835~0.937),但R2随样品含铁量的增加而略微升高。初始pH=5.0时,Verm和Verm-Fex(x=5,10,20)对氟的最大吸附容量(qmax)分别为3.18,6.76,9.27和12.43 mg·g-1。可见,Verm-Fex(尤其含铁量较高的产物)对表生环境中氟的吸附固定性能明显高于Verm。  相似文献   
114.
用于筛膜反应器的γ-MnO_2纳米粉的合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醋酸锰与柠檬酸发生沉淀反应生成锰配合物,经热分解和酸处理手段最终制备出γ-MnO2纳米材料,用X射线衍射、差热/热重分析、透射电镜及原子力显微镜等手段对合成的样品进行了表征.同时考察了反应条件对反应速度、最终产品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对反应条件的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产品的粒度,得到了均粒度和超细粒度的γ-MnO2纳米材料.对于异丙醇和环己烷等氧化脱氢反应,γ-MnO2纳米筛膜反应器与传统的固定床反应器相比反应物的转化率提高了20%.  相似文献   
115.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钛白粉中的钾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钛白粉的生产过程中,经水洗净化后的水合二氧化钛是一种无定型的二氧化钛水合物,表面吸附大量的水和硫酸酐,如果直接进行煅烧需要较高的温度,不仅粒子容易烧结变硬,甚至泛灰黄相;如果低温脱硫不尽,物料的指标pH、消色力、吸油量均不理想,成品色相及其它颜料性能差,漆用性能低  相似文献   
116.
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在不同pH的B-R缓冲溶液中有不同的电氧化行为. 文中以自制的SnO2:F膜光透薄层光谱电化学池对TMB的电氧化性质进行了研究. TMB在pH 2.0至pH < 4.0 的B-R缓冲溶液中为一步两电子电氧化过程, 在pH 4.0 ~ pH < 7.0 的B-R缓冲溶液中为分步的两个单电子氧化过程, 且在pH 6.5时则先为分步的两个单电子过程, 随后其氧化产物进一步转化为偶氮化合物. 实验中应用了薄层循环伏安法、薄层循环伏安吸收法、薄层恒电位电解吸收光谱法、单电位阶跃计时吸收光谱法、双电位阶跃计时吸收光谱法、单电位阶跃开路弛豫计时吸收光谱法等技术; 测得了在各pH值的B-R缓冲溶液中TMB电氧化相应的克式量电位E0′, 电子转移数n以及有关的化学反应速率常数.  相似文献   
117.
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分析痕量磷化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柱前两次冷阱富集和气相色谱 -氮磷检测器 (GC -NPD)法 ,测定了大气环境中存在的痕量磷化氢 ;在原有的冷阱富集装置中配置温度控制仪和夹套冷阱控温 ,可在线检测并控制磷化氢的富集温度 ,并可选择不同的温度范围将其与厌氧环境中普遍存在的甲烷气体分离 ;该法的检出限为1.25×10-2pg。  相似文献   
118.
二氧化碳存在下甲烷氧化细菌催化甲烷生物合成甲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甲烷单加氧酶和脱氢酶系的作用下,甲烷氧化细菌Methylosinus trichosporium IMV 3011可以把甲烷氧化成二氧化碳. 在反应体系中充入一定比例的二氧化碳后,检测到了甲醇的积累. 混合气中CO2,CH4,O2和N2的体积比为2∶1∶1∶1时甲醇的积累量达到最大. 在超滤膜反应器中进行了连续反应,利用反应混合气产生的压力将生成的甲醇从反应体系中分离. 连续反应198 h后甲醇的积累量没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19.
分级结构纳米材料的液相合成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东凤  牛丽亚  郭林 《物理化学学报》2010,26(11):2865-2876
由于具有多层次、多维度、多组分的耦合和协同效应,分级结构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近年来吸引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从分级结构的三种实现方式,即核壳结构、节型结构和分支结构,分别介绍其液相合成方法进展,并侧重从晶体成核生长和反应动力学等角度对分级结构的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进行阐述.总的来说,分级结构材料的构筑主要涉及次级结构材料在初级结构材料上的异质成核生长或两种材料之间的成分交换.其中,材料之间的晶格匹配度、次级结构材料的过饱和度及化学成键情况等是影响二次相成核位点及方式的重要因素,而对晶面能的调控是调节二次相材料生长行为的重要途径.对基于成分交换的合成策略来讲,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两种材料具有相同的阴离子或阳离子.  相似文献   
120.
活性炭(AC)能够催化过氧化氢(H2O2)释放出强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OH。过二硫酸盐(PS)与H2O2结构上相似,因此PS也有可能被AC催化产生强氧化性的硫酸根自由基SO4−•。AC催化无机过氧化物(H2O2或PS)将发展成为一类新型高级氧化技术。AC催化H2O2联合体系包括AC/H2O2,AC/Fenton,AC/H2O2/紫外光,,AC/H2O2/微波,AC/湿式H2O2氧化;AC催化AC/PS联合体系包括 AC/PS,AC/PS/金属离子, AC/PS/ 微波。AC过氧化联合体均可高效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本文在首次综述AC/过氧化物联合体系处理有机污染物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AC和过氧化物的相互作用,并对该类高级氧化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