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1篇
化学   142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铁(Ⅲ)、钴(Ⅱ)和镍(Ⅱ)的三(2-苯并咪唑甲基)胺配合物催化环己烯的氧化反应吕正荣,殷元骐,金道森(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兰州730000)关键词铁(Ⅲ)配合物,钴(Ⅱ)配合物,镍(Ⅱ)配合物,环己烯氧化反应.与含血红素的氧化酶相比,人们...  相似文献   
122.
本文利用过渡金属的亲硫性,通过Cp*-W(CO)3Cl(Cp*=C5H5,C5H4CH3)与HFe2Co(CO)9(μ3-S)反应,得到四种含硫异核金属羰基原子簇化合物Cp*WFeCo(CO)8(μ3-S)(Cp*=C5H5,Ⅰ-a;Cp*=C5H4CH3,Ⅱ-a),(Cp*W)2Fe(CO)7(μ3-S)(Cp*=C5H5,Ⅰ-b;Cp*=C5H4CH3,Ⅱ-b)。对合成的簇合物进行了IR,1H/13C-NMR,C/H及金属分析,并对Ⅰ-a进行了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123.
本文介绍了Ru_3(CO)_(12)-Co_2(CO)_8混合体系对乙烯氢甲酰化反应的双金属协同效应。实验系用一定量的Co_2(CO)_8和Ru_3(CO)_(12)混合在一起为催化剂体系,以乙烯、合成气(H_2/CO=1)为原料,在110℃,7.6MPa压力下研究了对乙烯氢甲酰化反应的活性,并和相应的Co_2(CO)_8和Ru_3(CO)_(12)的单组分体系作了对比。结果表明Co-Ru双组分体系的活性远高于相应的单组分体系的活性。红外光谱考察表明,Co_2(CO)_8-Ru_3(CO)_(12)在用于烯烃氢甲酰化反应后,Co_2(CO)_8Ru_3(CO)_(12)之间没有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新化合物。过去对氢甲酰化反应的催化循环,是基于在单一的络合物金属中心上讨论的。基于本文结果,可以设定在双金属体系存在下,烯烃氢甲酰化反应的催化循环有可能在双金属中心上实现。  相似文献   
124.
手性原子簇合物与不对称催化反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殷元骐 《分子催化》1997,11(6):445-454
以骨架手性原子簇合物为催化剂的不对称催化反应一直认为是极富挑战性的课题,一旦实现,将是一种理想和概念上的突破,回顾原子簇合物的不对性及不对称催化反应的进展,阐述了我们的目标和一些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5.
126.
一氧化氮具有电子给予体和受体的双重性质,在过渡金属配合物中亚硝酰基以线型或弯曲型端基,桥式或面桥式配基配位,很早便引起了结构化学家的注意。这些不同的键合模式影响亚硝酰基的反应能力,它可与亲电试剂如质子酸或路易斯酸反应,也可以与亲核试剂如碳阴离子反应。可以作为氧源与 CO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减少内燃机废气污染,也可以与有机配体发生分子内插入反应,形成新的碳氮  相似文献   
127.
本文报道以卤代的卡拜化合物[Mo(≡CC~6H~5)Br(CO)~2(PY)~2](Py=吡啶)(1)为原料,分别与八羰基二钴、九羰基二铁和十羰基二锰反应,制得未见报道的三核原子簇合物[Co~2Mo(μ~3-CC~6H~5)Br(CO)~8(Ph)~2](2)、[Fe~2Mo(μ~3-CC~6H~5)(μ-CO)Br(CO)~8(Py)~2](3)和[Mn~2Mo(μ~3-CC~6H~5)Br(CO)~1~0(Py)~2](4)。但1与含钼钼三重键的化合物[(C~5H~5)~2Mo~2-(CO)~4]的加成反应未能实现。通过元素分析、IR、^1H和^1^3CNMR推断了2~4的结构。  相似文献   
128.
以RuCl3 /PPh3 为催化剂体系研究了琥珀酸酐均相催化加氢反应动力学 .结果表明当催化剂浓度小于1.0× 10 -2 mol /L ,n(PPh3 ) /n(Ru) =7,SA浓度小于 2 .2 5mol /L和反应氢压PH2 小于 2 .2 5MPa时 ,反应速率方程为R =k1[Ru][SA]PH2 ;当反应氢压PH2 大于 2 .77MPa时 ,反应速率方程为R =k2 [Ru][SA].琥珀酸酐加氢生成γ -丁内酯的活化能Ea为 85 .2kJ/mol,活化焓△H≠ 为 81.8kJ /mol  相似文献   
129.
在催化反应的络合活化过程中,多位配位有时可以发挥协同效应,从而可能发挥比单核金属络合物更为有效的催化作用.近年来钌簇化合物的研究发展很快,这和C_1化学的开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Eady等曾以CH_2Cl_2为溶剂,制取[Ru_6(CO)_(18)]~(2-),并测定了它的立体结构,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证实[MePPh_3]_2[Ru_8(CO)_(18)]金属簇是一  相似文献   
130.
 采用原位红外光谱技术,对β沸石催化剂上的丙烯水合醚化反应过程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催化剂的表面酸性进行了讨论.丙烯水合及异丙醇脱水反应主要在催化剂的B酸中心上进行,而丙烯与异丙醇的醚化反应则主要依赖于催化剂的L酸中心.对于丙烯水合醚化反应,催化剂必须具有一定量的B酸中心,合适的B酸/L酸比例是催化剂同时具有高活性和高二异丙醚(以下简称异丙醚)选择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