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5篇
化学   56篇
物理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甲基-6-羟基嘧啶与硝酸钴在乙醇溶液中反应,制得氢键连接的超分子配合物[Co(C~5H~6N~2O)~2(H~2O)~4]·(NO~3)~2。该化合物的结构已测定,晶体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m,晶胞参数a=1.9853(4)nm,b=0.7601(5)nm,c=0.6539(13)nm,β=100.93(3)°,Z=2,最终偏离因子R=0.053。每一个结构单元中Co原子与两个4-甲基-6-羟基嘧啶和四个水分子配位,配位的水又通过氢键与硝酸根结合,同时嘧啶环上的羟基又与相邻结构单元中的嘧啶环上的未配位的N形成氢键,因而就形成了二维网状的超分子化合物。我们采用PM3半经验法计算表明配体4-甲基-6-羟基嘧啶中两个N原子的净电荷分布不同,因而配位能力不同,只有处在羟基邻位的N原子参与了配位。  相似文献   
42.
李纲  侯红卫  李林科  王宇飞  孟祥茹  朱玉  樊耀亭 《化学学报》2004,62(11):1060-1064,M005
La(NO3 ) 2 ·6H2 O和二茂铁单甲酸钠在甲醇中反应得到了镧的双核配合物 :[La2 ( μ2 η2 OOCFc) 2 (OOCFc) 4 (H2 O) 4 ]·2HOOCFc .单晶结构测试表明 :该化合物中 2个二茂铁单甲酸根分别三齿桥联 2个镧离子形成了 1个双核中心 .每个镧离子与 9个氧原子配位 ,其中 7个氧原子来自 3个二茂铁单甲酸根 ,另 2个氧原子来自 2个配位水 ,因此镧离子处于不规则的多面体中 .有意思的是 ,在其固态结构中 ,结晶的二茂铁单甲酸分子通过O…H—O氢键连接相邻的 [La2 ( μ2 η2 OOCFc) 2 (OOCFc) 4 (H2 O) 4 ]基团形成了 1个无限的一维长链 .对标题化合物以及对应配体在DMF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3.
脱油芝麻饼厌氧发酵生物制氢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批式厌氧反应器中,以厌氧消化污泥作为天然产氢菌源,通过脱油芝麻饼的厌氧发酵生产氢气.考察了菌种来源、培养时间和发酵反应温度对芝麻饼产氢能力的影响以及生物氢发酵过程中液相组成的变化.在实验条件下,脱油芝麻饼的最大产氢量为24.1mL/g,生物气中氢气的最大体积分数为66.1%,生物气中没有检测到甲烷气体.  相似文献   
44.
纤维素类生物质厌氧发酵产氢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不同的天然堆肥作为产氢菌源,考察了不同纤维素类生物质废弃物的产氢能力.并以麦麸为供氢体,研究了产氢过程的代谢机制和生物液相组成的变化.实验结果证实,在最大产氢能力的批式实验条件下,不同底物的发酵产氢过程基本类似,生物相中氢和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分别为49%~62%和51%~38%,没有甲烷气体被检出.在此基础上,在5L混合反应器中以玉米秸秆为底物进行了产氢放大实验,产氢速率达0.8~1.2L/h.  相似文献   
45.
合成了一个新配体4,6-二甲基-2-嘧啶硫乙酸(Hdmpytaa)。用循环伏安法(CV)和差示脉冲伏安法(DPV)研究了4,6-二甲基-2-嘧啶硫乙酸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在玻碳电极表面存在吸附特性,在0.1 mol/L四丁基高氯酸铵(TBAP)的N,N-二甲基甲酰胺底液中于-0.83 V(vs.SCE)处有一灵敏的还原峰,其电极反应过程是单电子转移,传递系数α为0.74。利用循环伏安法还研究了该化合物对过渡金属离子的识别作用,发现该化合物在一定浓度下对Cu2 和Pb2 有较好的选择识别性。  相似文献   
46.
新型含二茂铁的α-氨基膦酸酯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亚磷酸二乙酯与含有二茂铁席夫碱的化合物反应, 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含二茂铁的α-氨基膦酸酯, 所有化合物均经过元素分析, IR, 1H NMR, 31P NMR进行表征. 3h的X射线单晶表明, 3h属三斜晶系, P-1空间群, 晶胞参数a=0.9728 nm, b=1.1056 nm, c=1.3713 nm, α=108.445(2)°, β=98.649(2)°, γ=104.890(2)°, 最终偏差因子R=0.049, wR=0.1152.  相似文献   
47.
用水热方法合成了两个新的配位聚合物[Co(trza)](1)和[Ni(trza)(H2O)2](2)(Htrza=4H-1,2,4-三氮唑-4-乙酸).单晶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表明:化合物1和2具有二维(2D)层状结构.在1中,Co(II)离子采用六配位方式,分别与来自两个不同配体(trza)上的两个氮原子和四个羧基氧原子配位,形成八面体配位聚合物,每个羧基以二齿桥联方式连接两个Co原子,形成1D链,这些一维链进一步与唑环上的N原子形成2D层状结构.在2中,中心Ni(II)离子采用同样的配位模式形成八面体配位聚合物,与1不同的是:来自两个配体阴离子(trza)上的两个羧基氧原子分别被两个配位水分子所取代,且配体上的羧基氧原子采用的是单齿配位模式.化合物1的变温磁化率测定表明了金属间弱的反铁磁相互作用.此外,两个配位聚合物的IR光谱、热稳定性以及化合物1的磁性质也被测定.  相似文献   
48.
以二茂铁衍生物为原料合成了3个二茂铁基双酰肼类化合物(1,2,3);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等分析了标题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了其紫外吸收光谱,利用循环伏安法测定了其电化学性质;并利用量子化学计算得到了1的稳定结构.结果表明,化合物1因酰基活性基团被氧化而在高电位区出现一个不可逆氧化峰;与此同时,其在低电位区出现一个不可逆的还原峰.  相似文献   
49.
A new organic-inorganic hetero-coordination polymer with three different kinds of ligands [Co(4,4'-bpy)(NCS)2(py)2]n is synthesized in the extremely mild condition. The X-ray diffraction reveals that the title polymer has a highly tactic three-dimensional cagelike supramolecular structure. Although the coordination bond makes it a one-dimension chain, the hydrogen bo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3-D supramolecular frameworks. The determination of magnetic properties has been carried out, and shows that it behaves weak antiferromagnetic property with J(4,4'-bpy) = -3.8 cm-1.  相似文献   
50.
一个新的钴磷酸盐配合物Co(μ3-O3P)·H2O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new layered cobalt phosphate complex, Co( μ3-O3P)·H2O, was prepared by the hydrothermal reaction.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complex was determin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t contains two different infinite PO3chains linked by CoO6 octahedra with infinite 1-D tunnels. It crystallizes in the orthorhombic space group Pbcm with a=0.790 12(16) nm, b=0.900 25(18) nm, c=1.016 1(2) nm, β=90°, V=1.245 3nm3, Z=4. Refinement gave R1=0.068 5, wR2=0.175 1 for 2 133 unique observed reflections (I>2σ(I)). The title complex was also characterized by IR, TG-DTA and chemical analysis. CSD: 4139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