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2篇
化学   64篇
晶体学   3篇
力学   6篇
综合类   6篇
数学   11篇
物理学   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51.
李晨辉  韩秀君  栾英伟  李建国 《中国物理 B》2017,26(1):16102-016102
We present the results of systematic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of pure aluminium melt with a well-accepted embedded atom potential.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were calculated over a wide temperature range, and the calculated results(including the pair correlation function, self-diffusion coefficient, and viscosity) agree well with the available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The calculated data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Stokes–Einstein relation(SER).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ER begins to break down at a temperature T_x(~1090 K) which is well above the equilibrium melting point(912.5 K).This high-temperature breakdown is confirmed by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s heterogeneity, which i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Gaussian parameter α_2(t). The maximum value of α 2(t), α_(2,max), increases at an accelerating rate as the temperature falls below Tx. The development of α_(2,max) was found to be related to the liquid structure change evidenced by local fivefold symmetry. Accordingly, we suggest that this high-temperature breakdown of SER has a structural origi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expected to make researchers reconsider the applicability of SER and promote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ynamics and structure.  相似文献   
52.
大孔径红外光学系统往往易受自重和环境温度影响造成像质恶化,引入自适应光学技术的红外自适应系统能够很好地解决该问题,为此设计了一个用于Hartmann-Shack波前检测的红外自适应光学系统。重点设计了10×可见光与中波红外双波段望远镜,物镜为卡赛格林反射物镜组,无需消色差,在可见光与中波红外2个波段实现了消色差目镜设计;还设计了红外成像中继光学系统,可实现100%冷光阑效率,并补偿望远镜在中波红外波段的残余像差,使最终设计的光学系统MTF接近衍射极限,达到了0.5以上,满足设计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53.
祝波  赵鲁青  陈安珍  华玉琴  栾成章 《色谱》2009,27(6):755-759
建立了顶空采样-毛细管气相色谱检测格列美脲原料药中溶剂残留的分析方法。对产自国内8个生产厂家的格列美脲样品中有机溶剂的残留状况进行了系统评价,结合药品生产工艺信息,确定了丙酮、乙酸乙酯、甲醇、异丙醇、乙醇、氯仿、甲苯、1,4-二氧六环、吡啶、氯苯、乙醚、二氯甲烷、正己烷和苯等14种有机溶剂为残留检测对象。根据被测组分在色谱柱上的保留性质将其分为两类,以实现基线分离。用Supelco-Wax极性色谱柱,以乙腈为内标物,分离检测了丙酮、乙酸乙酯、甲醇、异丙醇、乙醇、氯仿、甲苯、1,4-二氧六环、吡啶和氯苯的残留量;用Supelco OVI-G43弱极性色谱柱,以丁酮为内标,分离检测了乙醚、二氯甲烷、正己烷和苯的残留量。14种残留组分在各自的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167~0.99997,n=8),最低检出限范围为0.2~13.5 μg/g;14种残留组分检测的日间重复性(以相对标准偏差(RSD)计)为0.6%~9.2%(n=3),3种加标浓度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6.3%~104.1%(RSD为0.2%~5.3%,n=16)。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灵敏、可靠,适用于格列美脲中残留溶剂的分析确证。  相似文献   
54.
脂类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与细胞生理过程密切相关,脂质结构的精确解析对探索脂质的生物学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常压电离质谱技术的出现为常压敞开环境条件下的原位、实时、直接、快速生物脂质分析和组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手段.随着常压电离质谱技术在脂质分析和脂质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脂质结构特别是碳碳双键(C=C)位置的精细解析就显...  相似文献   
55.
精磨在光学生产中,是影响加工效率和表面质量的重要工序,用金钠石磨具精磨是光学加工中的一项新工艺,与古典法精磨相比,具有生产效率高、零件表面的几何精度高,粗糙度低等优点。在军转民的形势下,为了降低民品生产成本,适应光学镜头大批量生产的需要,作者承担了新工艺研制工作。本文全面叙述研制情况。  相似文献   
56.
合成了O-(硫杂蒽酮-[2]-基)-氧乙酸镍(II)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IR, DTA-TG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配体羧羰基脱质子后与镍离子配位,配合物中含有一定量的配位水。同时以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园二色谱,电化学方法和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该配合物与DNA的作用。结果表明,该配合物能在生理条件下比配体和金属离子更有效地切割质粒DNA,自由基捕捉剂的加入不影响配合物的切割活性。该配合物使DNA溶液的紫外吸收强度和园二色吸收强度降低,DNA的存在可使该配合物的氧化还原活性降低。与溴化乙锭和DNA的竞争反应说明,该配合物主要以嵌入方式与DNA结合。  相似文献   
57.
使用2,6-二苯基-4-(2,4,6-三苯基-1-吡啶鎓)苯氧内盐染料(Reichardt‘s Dye)研究锂离子电池中非水电解质溶剂碳酸酯的极性,并测量极性经验参数ET(30):碳酸乙烯酯为48.6,碳酸丙烯酯为46.1,2,3-碳酸丁烯酯为45.7,碳酸二甲酯为39.0,碳酸甲乙酯为37.3,碳酸二乙酯为37.0.LiClO4加入到碳酸酯溶剂中,显色剂受到离子的盐效应影响,表现为溶液体系的ET(30)值增加,极性增大.由于溶液中粒子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环碳酸酯与链状碳酸酯极性变化趋势不同.极性大的溶剂易形成Ar-O^-…solvent…Li^ 结构,起到缓冲作用,抑制了显色剂的酚氧基与Li^ 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58.
二型序数与良序二型类的同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证明了二型序数具有如下性质对任一二型类良序结构[A,R],存在惟一的二型序数B,使得[B,E]与[A,R]同构,特别地对良序聚会[  相似文献   
59.
刘恒兴  栾静闻 《数学杂志》2008,28(2):157-164
本文研究了分歧理论中Г-等变分歧问题的F-BD有限决定性和Г-C^0触有限决定性问题.利用奇点理论和李群理论中的某些方法,获得了Г-BD有限决定性和Г-C^0接触有限决定性的一个判别准则,推广了P.B.Percell和孙伟志关于C^0接触有限决定结果.  相似文献   
60.
本文研究了分歧理论中Γ-等变分歧问题的Γ-BD有限决定性和Γ-C0接触有限决定性问题.利用奇点理论和李群理论中的某些方法,获得了Γ-BD有限决定性和Γ-C0接触有限决定性的一个判别准则,推广了P.B. Percell和孙伟志关于C0接触有限决定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