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62篇
化学   199篇
物理学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6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耐高温大比表面氧化铝的制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Owing to its industrial importance, various technique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thermostable active alumina have been developed. These technique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One is to stabilize transitional alumina by the addition of foreign oxides such as BaO, La2O3, SiO2 and so on[1~3]. In this category, the stabilization of alumina comes about by the formation of thermostable compounds on the alumina surface or by the transformation of alumina into other materials such as BaAl12O19 and LaAl11O19. The other category is to improve the thermostability of alumina by modifying its morphology during its preparation, instead of incorporating additives. For example, Ishikawa et al[4] prepared thermally stabilized transitional alumina by fume pyrolysis of boehmite sols. Even after calcination at 1200 ℃ for 30 h, the alumina still possesses a surface area as high as 50 m2/g. This was ascribed to the suppression of transformation to α-phase from transition Al2O3, owing to that the alumina particles being of a crude structure and assembled by fibrils. Tsutsumi et al[5] reported a multi-layered alumina film, with a surface area of 100 m2/g after calcination at 1300~1500 ℃, prepared by using a multi-bilayer cast film of a double-chain ammonium amphiphile as a molecular template.  相似文献   
83.
研究了P/Kh比对PPh3-Rh/SiO2催化剂上丙烯氢甲酰化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Rh比为15时,丙烯氢甲酰化反应性能最好,丙烯转化率为25.9%,产物丁醛正异比为14,转换频率为241 h-1.PPh3-Rh/SiO2催化剂的固体31P核磁共振结果表明,在合成气气氛下,物理吸附的PPh3能够溢流到Rh/S...  相似文献   
84.
贵金属固体催化剂的纳米结构及催化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贵金属催化剂纳米结构的形成和制备方法,以及催化活性与纳米粒子尺寸的关系. 还以负载型双金属催化剂为例,介绍了催化剂中的短程有序结构.  相似文献   
85.
运用原位FT-IR光谱和TPSR-MS等技术研究了负载Ru催化剂的金属表面状态. 结果表明催化剂中存在二类静态活性中心: (1)体现金属Ru本征特性的S_1中心, (2)金属与载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S_2中心. 在吸附CO及其加氢反应过程中, S_1中心上处于边、角、棱位置等配位不饱和的金属Ru原子或原子簇经CO剥蚀而产生的动态S_3活性中心. CO在S_1中心上以Ru~0—CO线式态吸附的, 其IR谱带位于1980~2060 cm~(-1)之间. Ru~0—CO在H_2流中进行程序升温加氢反应的TPSR-MS图上出现450 K左右的低温甲烷峰. 焙烧温度升高, 则在TPSR-MS谱图上出现两个甲烷峰, 600±50 K的高温甲烷峰归属为S_2中心上以Ru~(δ+)-CO线式态吸附CO加氢所致. IR谱图中的2075±50 cm~(-1)峰代表Ru~(δ+)-CO. IR谱中2135±5和2075±5 cm~(-1)这对峰的出现反映了S_3中心的形成.  相似文献   
86.
辛勤  林励吾 《催化学报》2013,34(3):401-435
中国的催化科学与技术始于20世纪初,经过先辈的努力使其经历了发展初期和稳定发展阶段,在历史上由于人为因素的严重破坏使其处于停滞并失去了宝贵的十余年大好发展时机.20世纪80年代,中国催化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迅速恢复和建立了以中科院、高校和产业部门研究院组成的三个方面军的研究队伍.开展了以形式动力学为主要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基础研究方面提炼出新催化材料、新催化表征方法和新催化反应为主要研究方向.表面科学、纳米科学的出现大大促进和深化了催化的基础探索,催化正从艺术走向科学…….在应用催化研究方面,在不同历史时期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在煤、石油、天然气优化利用,先进材料,环境,人类健康等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前的中国已成为催化大国并正在走向催化强国.  相似文献   
87.
甲烷在Mo/HZSM-5催化剂上的脱氢聚合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Mo含量的Mo/HZSM-5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这些催化剂的甲烷非氧气氛下的转化反应进行了考察.催化剂的BET比表面积及酸性随Mo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当Mo含量大于5%时,Mo对ZSM-5分子筛的晶型有影响,并出现MoO3物相.甲烷在700℃时可高选择性地生成苯和乙烯,最佳Mo含量大约为2%.纯的MoO3或HZSM-5上该反应几乎不进行,因此,可能是分散的钼氧离子和分子筛的酸中心是甲烷转化的活性中心,只有二者的协同作用才能促进甲烷的转化.反应后催化剂中的钼物种被还原了.催化剂上的积炭可能是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之一,烧炭后催化剂活性基本恢复.  相似文献   
88.
新型复合负载金属-支撑水相催化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合催化剂SAP/Rh-SiO2中匀相组分和多相组分具有协同作用。本文主要考察V助剂对Rh-V/SiO2多相催化剂和SAP/Rh-V-SiO2复合催化剂1-己烯氢甲酰化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加入助剂V之后,Rh-V/SiO2催化剂的活性(147.2h-1)比Rh/SiO2催化剂的活性(20.8h-1)有很大提高,而复合SAP/Rh-V-SiO2催化剂的活性(594h-1)比SAP/Rh-SiO2催化剂的活性(370.5h-1)提高很多。V有很强的储氢作用,在Rh-V/SiO2催化剂上更容易发生氢溢流,因此该类复合催化剂的作用机理可能是多相催化剂上产生的H和CO溢流等活性物种溢流至烯烃配位的匀相催化剂活性上发生反应,从而促进复合催化剂活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89.
~(57)Fe 穆斯堡尔谱考察了担载型费-托合成铁催化剂(Fe/γ-Al_2O_3、Fe/SiO_2)的制备过程,对于浸溃铁盐的选择,干燥条件对铁物类分散度的影响,焙烧的作用以及铁物类与担体相互作用等给出了较多信息。  相似文献   
90.
用原位穆斯堡尔谱和微型固定床反应器考察了Fe-Mo/SiO_2催化剂在还原、碳化和反应中的物相及费-托合成(F-T)反应性。富钼的Fe-Mo/SiO_2催化剂在550℃H_2中还原生成Fe-Mo合金,该合金在300℃合成气中碳化转化为Fe-Mo碳化物,是F-T反应中的主要物相。该催化剂的活性较高,其选择性体现了铁和钼的平均性质。富铁的Fe-Mo/SiO_2催化剂在550℃H_2中还原主要生成Fe~(2+),还有Fe-Mo合金和α-Fe,碳化时大部分转化为Fe~(3+),在F-T反应中的主要物相为Fe~(2+)及碳化铁,该催化剂的活性很低,其选择性类似于Fe-Mo/SiO_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