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化学   7篇
力学   2篇
数学   3篇
物理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提供了一个原位X射线衍射池,可在250—260℃,50—60 atm下操作,并能保持在原气氛直接进行测试。采用该池研究了CO+H_2合成C_1-C_4醇的Cu-Co-Al催化剂体系。实验表明:共沉淀后的催化剂,经分解得到的氧化态物相为CuO和Co_3O_4。在催化剂还原过程中,由于Cu和Co的互溶和相互扩散,形成了CO-Cu固溶体。在反应条件下进一步证明,只有经共沉淀制备的催化剂,才能生成Co-Cu固溶体,也只有在Co-Cu固溶体作用下才能生成C_1-C_4等醇类。对不同还原和反应阶段的催化剂的催化产物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随着固溶体物相的不断生成,低碳醇的量也相应增加。证明Co-Cu固溶体是催化剂在反应状态下生成低碳醇的活性物相。  相似文献   
12.
教材中的知识一般而言可认为是“学术形态”及“原始形态“的,在复习教学中,需要打破教材例题的静态,使其进行生长发展,形成”教育形态“乃至“生命形态“,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从低阶走向高阶,从而实现深度教学.本文从一道课本例题出发,基于中考的视角下审视和设计该题的生长,打造高效率、有趣味性、有深度的课堂.  相似文献   
13.
铜系催化剂低压合成甲醇的原位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本组设计和制作的高压原位红外池, 在反应条件下对铜催化剂的表面吸附态进行了原位检测。测到了表面吸附态和等的特征吸收峰。证实了CO和H_2在同一类活性中心上的竞争吸附, 并对其竞争吸附的能力作了考察。据此提出了该体系的吸附机理。在反应条件下, 检测到可判断为和M—O—CH_2OH等表面反应中间物的红外吸收峰。根据在不同温度和原料气组成下表面态的变化规律, 提出了合成反应是通过多途径进行以及CO_2对实现多途径起了重要作用的机理假设。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117例糖尿病人血清及尿液分析:发现血清中铜、铁、锌、镁四元素明显低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极为显著(P<0.001);尿中24小时排出总量除铁元素无差异外,其他三元素都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0.001)。铜、锌的排出总量是正常人2倍以上,伴随糖尿病增加重随之进一步增加,而血清中铜、锌的含量却随之进一步减少,呈负相关趋势.进而又加重了体内微量元素的缺乏.铜、锌是人体多种酶数的辅基成份或激活因子,对丘脑至靶器官等各级内分泌组组分泌激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常规治疗中补充铜、锌营养对促进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原位”变温FTIR研究了温度对交联聚氨酯脲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氢键化的NH振动的谱带面积逐渐变小、游离的NH振动的谱带面积逐渐增加;氢键化的NH基团的振动吸收位置由低波数逐渐移向高波数,游离的NH振动的吸收位置保护不变;所有羰基的振动吸收位置均向高波数移动;酰胺Ⅱ谱带及萃环中的大π键的变形振动则移向低波数。聚氨酯脲弹性体的力学性能决定于其;软段区的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16.
采用“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技术,研究了半预聚物法聚氨酯脲(PUU)本体聚合反应过程中的形态变化。通过对羰基区振动谱带变化的定量研究。详细讨论了催化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在聚合反应过程中,对聚氨酯酯脲形态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有机锡浓度的增大,硬段区氢键化脲键的有序性降低,当-NCO/-OH反应的速率常数和-NCO/-NH2反应的速率常数相近时,材料的力学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