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3篇
化学   22篇
物理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利用悬挂滴方法研究了系列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TweenX)在正癸烷-水界面的扩张流变性质. 实验结果表明, 疏水烷基链长较短的Tween20 分子在界面上吸附量较大, 分子排列更紧密, Tween40 和Tween60具有大致相同的“有效截面积”, 导致饱和吸附时界面张力(γcmc)比较接近. TweenX浓度大于临界胶束浓度(cmc)时, 由于Tween20 分子排列的更加紧密, 模量和弹性大于Tween40 和Tween60. 当TweenX的疏水烷基链长达到一定长度时, TweenX的界面膜性质受疏水链长的影响减弱, Tween40和Tween60的扩张参数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2.
以天然三萜皂苷七叶皂素为研究对象, 分别采用吊片法、 悬滴法和高速摄像机动态拍摄法探究了七叶皂素分子在气-液、 液-液、 固-液界面的界面行为. 考察了以七叶皂素为乳化剂制备乳液的性质, 以及七叶皂素对液滴在疏水固体表面润湿铺展行为的调控规律, 并从分子层次角度分析了作用机理. 结果表明, 七叶皂素能在气-液界面发生吸附, 将水的表面张力降低至42.1 mN/m, 临界胶束浓度为5×10?4 mol/L. 七叶皂素还可以在油-水界面吸附, 将亲油端插入油相, 亲水端插入水相, 形成稳定的界面膜, 降低界面张力. 以七叶皂素为乳化剂所制备的乳液, 随着浓度增大可以达到较小的粒径和较大的Zeta电势, 短时间内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 高浓度的七叶皂素可以很好地抑制液滴在疏水固体表面的弹跳和回缩, 达到很好的铺展效果, 有利于拓展其在诸多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在从头算的基础上利用遗传算法拟合得到的LEPS型势能面对H+ClF体系进行了准经典轨线研究,主要研究了相对平动能、转动激发态对反应的影响及产物的振、转能态分布和通道竞争,并得到了与实验定性相符的结果.动态计算的结果则支持了前人关于生成HF通道存在着直接型和迁移型两种机理的假设.  相似文献   
14.
H+ClF体系的准经典轨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从头算的基础上利用遗传算法拟合得到的LEPS型势能面对H+CIF体系进行了准经典轨线研究主要研究了相对平动能,转动激发态对反应的影响及产物的振、转能态分布和通道竞争,并得到了实验定性相符的结果,动态计算的结果则支持了前人关于生成HF通道存在着直接型和迁移型两种机理的假设。  相似文献   
15.
硅元素在地壳中含量排位第2,作为非金属材料已广为熟知,它与农作物的生长密切相关。回顾了硅元素的研究历程,介绍了硅元素的性质、在土壤中的分布特点和存在形态。综述了硅在提高农作物抗逆能力如抗旱、抗倒伏、耐盐碱、耐高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评述了硅在协调并促进农作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缓解重金属离子的毒害作用,抵御病虫害的侵袭方面的作用规律和机制。分析了硅元素调节农作物生长的机理和条件,从基因角度分析农作物对硅元素的吸收和转运。探讨了硅肥和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比较了近年来国内外出版的物理化学教材关于Clapeyron方程适用条件的不同表述,分析了不同表述的特点,提出了Clapeyron方程适用条件应统一严格表述并增加二级相变教学内容的建议,以消除教学中的误解和困惑。  相似文献   
17.
国际上依据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IGPD)底物结构筛选, 成功获得了一系列含氮杂环磷酸酯类化合物作为IGPD抑制剂, 然而IGPD与含氮杂环磷酸酯类抑制剂间的作用模式尚不清楚. 本研究利用Gaussian 03程序,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 选择6-31G**基组优化含氮杂环磷酸酯类化合物, 在确定其稳定构象的基础上利用分子对接、力学优化构建IGPD与其含氮杂环磷酸酯类抑制剂相互作用的复合物结构, 基于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前线轨道能级及组成、原子电荷、自然键轨道等)、复合物的空间结构(抑制剂识别IGPD的功能域、分子间氢键、van der Waals相互作用等)探讨了IGPD与含氮杂环磷酸酯类抑制剂作用方式, 确定了含氮杂环电荷分布、磷酸根离子电荷分布、前线轨道LUMO能级是影响抑制剂活性的内在因素, 为进一步筛选、优化高效的新型除草剂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8.
新型均三氮苯类衍生物构效关系的模式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DFT)、分子力学(MM)及模式识别方法,对34个新型均三氮苯类衍生物进行了结构活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此类衍生物分子除草活性的主要因素有C(1)上所带的电荷Qc(1),分子总能量E,分子生成热Ef,溶剂可及面积SGrid,分子体积V和C(3)上所带的电荷Qc(3)等参数.通过在C(1)上加上吸电子基,降低C(1)上的电荷,以及在C(3)上连接单取代氨基可以提高除草活性.所得模型对化合物生物活性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9.
转动取向影响因素的多元非线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不同拓扑特征的London-Eying-Polanyi-Sato(LEPS)型势能面上,应用经典轨线法计算了不同动态条件下的58个样本,应用多元非线性分析方法研究了势能面及动态条件对转动取向的影响.结果表明, 对于A+BC→AB+C类反应, 反应物分子的质量比、势能面出口处的宽度和相对平动能对产物分子的转动取向有重要作用,且发现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乘积对产物的转动取向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微观化学反应产物分子能量分配的模式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拓扑特征的London-Eying-Polanyi-Sato(LEPS)型势能面上,应用经典轨线法计算了不同动态条件下的样本集,应用模式识别研究了势能面特征及动态因素对产物分子能量分配的影响. 结果表明: 对A+BC→AB+C类反应,模式识别方法可验证若干已知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发现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乘积对产物分子能量分配有更重要的作用.根据模式识别的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产物分子能量分配的定性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